王之渙《涼州詞》 練吟誦,明詩句,悟詩情
學會一首古詩,了解一段歷史
詩詞是最精鍊的語言,也是小學生必背必考的內容。「聽老師講故事」平台通過每周詩詞,帶大家吟誦一首詩,了解詩詞背後的人文歷史故事。原來詩意並不遙遠,詩心就在眼前。
音頻授權 | 江美麗
文字編輯 |「聽老師講故事」微信公眾號
朗讀者:江美麗
江美麗,從事10年少兒節目主持,以及兒童教師的工作,現在是位全職媽媽。「聽老師講故事」專門請來江老師給同學們講詩詞,在這同時感謝江美麗老師對「聽老師講故事」微信公眾號的支持。
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 釋
涼州詞:又名《出塞》。為當時流行的一首曲子《涼州》配的唱詞。
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於七尺或八尺(1尺≈33.3333······厘米)。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帶。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
春風:某種溫暖關懷或某種人間春意春象。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
譯 文
遠望黃河的源頭,那被風捲起的黃沙好像與白雲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立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曲子《折楊柳》呢?玉門關一帶根本沒有楊柳可折啊!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古詩背後的人文歷史故事
王之渙,字季凌,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縣令李滌將三女兒許配給他。因被人誣謗,乃拂衣去官,後復出擔任文安縣尉,在任內期間去世。他性格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

涼州詞
劉凱旋 作品精選集
劉凱旋
00:00/03:17
"涼州詞"是一種曲調名。當時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如王之渙、王翰、張籍,其中最有名的是王之渙的《涼州詞》,又名《出塞》。
詩起於寫山川的雄闊蒼涼,承以戌守者處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轉,引入羌笛之聲。羌笛所奏乃《折楊柳》曲調,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離愁了。此句系化用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意。折柳贈別的風習在唐時最盛。「楊柳」與離別有更直接的關係。所以,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的笛曲也會觸動離恨。而「羌笛」句不說「聞折柳」卻說「怨楊柳」,造語尤妙。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這就比折柳送別更為難堪。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據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開元(公元713—741年)間,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到旗亭飲酒,遇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王昌齡的詩被唱了兩首,高適也有一首詩被唱到,王之渙接連落空。輪到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則為「黃河遠上白雲間」。王之渙甚為得意。這就是著名的「旗亭畫壁」故事。此事未必實有。但表明王之渙這首詩在當時已成為廣為傳唱的名篇。
聲明:本文由「聽老師講故事」微信公眾號整理撰寫,音頻由江美麗老師授權,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並附上下圖


TAG:聽老師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