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美國魚叉反艦導彈越發展就越狡猾,將突防能力做到了極致

美國魚叉反艦導彈越發展就越狡猾,將突防能力做到了極致

西方國家在蘇聯「冥河」導彈擊中以色列軍艦後,開始普遍高度重視反艦導彈研發,法國、以色列、挪威等國紛紛設計出「飛魚」、「企鵝」、「迦伯列」等導彈,反而是美國的反艦導彈研發落在了後頭。由於美航母艦載機的作戰半徑和反艦實力空前強大,美國海軍對於反艦導彈的不信任由來已久,甚至持續至今日,許多海軍作戰專家認為,反艦難以對抗電子干擾、實用性不強。他們的懷疑也不無道理,至少目前為止,反艦導彈還沒有一次能在電子干擾條件下命中目標。

總體來說,美歐派反艦導彈中超音速反艦導彈比較少,但並非沒有,如法國的ANNG新一代反艦導彈最大速度就達到了3馬赫,ASMP-N中程空地導彈——反艦型最大速度達2馬赫,這兩種導彈的基本構型與台灣雄風-3很類似,但最終都沒有正式服役。以色列「伽伯列」導彈共有五個型號,前四個型號均為亞音速,「伽伯列」-5據傳是超音速版,但也沒有正式服役。

相對蘇俄反艦導彈的暴力路線,美歐派導彈除走亞音速路線外,由於電子設備的獨特優勢,其更注重發展更為「狡猾」的導彈,下面僅以美國反艦導彈為例說明該問題。

美國在吸收西方各國反艦導彈技術基礎上,於60年代末再次開啟了反艦導彈研發工作,但美國工程師一開始就不認可蘇聯的超音速路線,承擔「魚叉」導彈研發工作的麥道公司認為,超音速性能會增加燃料、減少戰鬥部、降低導彈殺傷力、增加導彈成本、降低生產率,而在突防概率上卻沒有明顯提升,因而將「魚叉」設定為亞音速反艦導彈。時至今日,該導彈已發展出三個批次20個型號,銷往全世界軍火市場,成為美國海軍現役主力反艦導彈,觀察這款導彈的性能升級過程,可以有效釐清美國反艦導彈發展思路,對我國反艦導彈發展提供參考。

首枚「魚叉」導彈由麥道公司於1972年生產,該導彈生產之初便被要求擁有平台通用性,發展出了潛射、艦射和空射三種型號,代號分別為是RGM-84A、UGM-84A/B、AGM-84A,服役至今,共發展出Block1、Block2和Block2+三個批次20個型號。

「魚叉」Block1批次有A-G七個型號,針對目標主要是在開闊水面的水面艦艇,對於複雜背景下的目標打擊能力不足。Block1A於1977年配裝部隊,採取傾斜發射模式,慣導+主動雷達末制導的導引模式,射程92.6千米,飛行速度0.85馬赫,戰鬥部為221千克。該彈欲擊沉蘇聯大型水面艦艇戰鬥部威力不足,更注重於使其失能,因此在末端設置了躍升俯衝程序致力於破壞水面艦艇上層建築,其致命缺點是中段巡航高度為61米,這使得水面艦艇可以首先發現「魚叉」,相對蘇聯導彈,其最領先的地方在於導引系統,德州儀器公司為其生產了J波段頻率捷變雷達PR-53/DSQ-28,該雷達採用全固態電子元件和機械掃描低旁瓣天線,具備單脈衝測角、邊跟蹤便掃描、跟蹤干擾源、丟失目標後重新搜索等電子對抗能力,對大型艦艇目標海上捕獲距離24千米,這種雷達導引頭技術水平和俄羅斯最新的「彈簧刀」相比也不遑多讓,但研發時間足足早了20多年。

Block1B在Block1A的基礎上將中段巡航高度降低到了30米,將末端躍升俯衝突防模式改為逐次降高攻擊水線,這樣可增加了突防蘇聯小口徑速射炮的能力,但對大型水平艦艇的破壞力有所下降。

Block1C是「魚叉」導彈發展的重要里程碑,該款導彈最重要的改進是:增加了航路規劃功能,可設置3個航路點;可根據敵水面艦艇探測範圍和防空火力射擊截距設置合理突防路線規避,從最佳角度進入,增加了突防性能;擁有躍升俯衝和水線攻擊兩種模式,可針對各噸位水面艦艇靈活設置毀傷類型,達到最優作戰效果;優化導引頭性能,具備打擊導彈快艇能力;躍升俯衝路線更為精細,可在導引頭開打開啟前最大限度避開水面艦艇攔截危險區,減少被攔截概率;可在島礁後越障發射導彈,可利用海島山體掩護髮射艦;掠海飛行高度可低至15米,中段巡航高度可設定;射程增加至130千米。

Block1D在Block1C基礎上進一步降低了掠海飛行和末端突防高度,並採用了Dash4導引頭,除探測距離更遠外,還可以在遭遇電子干擾或丟失目標後實施苜蓿葉機動,重新捕獲目標。Block1G則更新了軟體,提高了導引頭的目標捕捉、識別、選擇和電子對抗能力,這有可能是使用了有源/無源相控陣雷達體制的結果。這兩種改進使「魚叉」能夠在40-50千米(艦載雷達對海平面目標探測距離極限)外即可發現目標水面艦艇,並立即轉入5-7米的末端突防高度,採取逐次下降高度突防法後,擊中目標前飛行高度可低至0.5米以下,突防概率與最初版本不可同日而語,可以說將非隱身類反艦導彈的突防能力做到了極致。

在Block1G將導彈突防概率空前提升之後,「魚叉」Block2開始脫離了傳統反艦到的理念,發展成為了一款可打擊複雜背景下島礁、近岸和港口停泊各類船隻、地面目標的多用途導彈。其主要改進是加入了GPS中制導,使導彈飛行更接近理想彈道、末端雷達導引頭開機時能立即捕捉到目標,極大減少攻擊危險區域;採用雷達搜索圖規劃技術,在預先獲取目標區域地形的情況下,計算機可根據背景規劃最佳的導彈進入角,進而增強在港口、近岸複雜地形下的選擇、捕獲、識別目標的能力;飛行全程可設置8個航路點,可有效繞開主要威脅、隱蔽自身攻擊目標;導引頭可實施小範圍搜索,規避來自其他方向的電子干擾;保留了Block1D的苜蓿葉模式對抗電子干擾。Block2+則增加雙向數據鏈,實現了反艦導彈先發射再瞄準、中途更換目標、實施作戰效果評估三大功能。

從魚叉Block2開始,美國海軍對於使反艦導彈可打擊多類型目標的發展趨勢已十分明顯,同樣,美軍也希望其他導彈同時能執行反艦任務,最終實現跨域作戰的目的。加之近年來,隨著美國海軍情報、偵察、監視能力的拓展和敵人防空反導攔截危險區的拓展,美軍逐漸認為「魚叉」反艦導彈的射程不足以滿足未來海戰需求,開始致力於開發一批射程更遠、可執行多種任務的反艦導彈。因此,逐步推出了由戰斧式巡航導彈開發而來的反艦型戰斧、標準-6防空導彈開發而來的標準反艦型以及LRASM。真正引領這些不正經反艦導彈和超遠程反艦導彈問世的,是美國近年來網路中心戰建設成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曼軍事現代艦船 的精彩文章:

中國獵鷹不僅僅是教練機,而且在朝著輕型多用途戰機發展

TAG:雷曼軍事現代艦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