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中國鷹擊12導彈帶有濃厚俄式血統,縮小尺寸是未來方向

中國鷹擊12導彈帶有濃厚俄式血統,縮小尺寸是未來方向

新中國反艦導彈的超音速化之路要遠早於小型化,在「上游」反艦導彈的仿製工作還在進行時,關於抗擊反艦導彈和隨之而來的如何提高反艦導彈突防能力的討論就已經開始了。由於雷達探測距離受到艦艇桅杆高度和地球曲率的雙重限制,採用低空掠海突防不失為一個較為理想的辦法。但考慮到探測僅僅是艦艇反導的第一個步驟,真正完成反導作戰任務還有個攔截問題,而超音速反艦導彈可以有效的縮短艦載反導系統的攔截時間,這對於當時自動化程度不高的艦載反導系統來說,顯然是一個更加致命的威脅。

當然,從單純戰術角度來說,掠海低空超音速反艦導彈是較為理想的選擇,但從現實技術來看,要想實現這一目標是比較困難的,必須在二者之間做出一定的取捨,所以最終討論的結果就是研製新一代超音速反艦導彈。

對於超音速反艦導彈來說,第一個難題就是要選擇合適的動力系統,從發動機比沖和單位迎風面積推力等幾個方面考慮,液體/固體火箭發動機和小型渦噴發動機都不符合超音速反艦導彈的需求,那麼剩下的選擇也只有衝壓發動機了。

1964年配套於國產HY-3型反艦導彈的DF-06型衝壓發動機上馬研製,1969年配套水轟-5型水上轟炸機的YJ-1型空射超音速反艦導彈開始論證,在吸收了HY-3型反艦導彈研發經驗的基礎上,確立了與之配套的衝壓發動機的技術性能指標,這也決定了HY-3和YJ-1將採用類似的布局,1970年3~4月,YJ-1-1和HY-3兩型超音速反艦導彈正式開始研製。但可惜的是,因各種主客觀因素,這兩型導彈的研製時間遠遠超過了預期,尤其是在衝壓發動機的研製上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難,最終兩彈全部更換了新型號的衝壓發動機。

即使如此,直到1986年,兩型超音速反艦導彈的自導彈(YJ-1)和自控彈(HY-3)才試驗成功,並以C-101和C-301的名義用於外貿。但此時,隨著「飛魚」反艦導彈在馬島戰爭中的一發成名,這兩種巡航高度在80~100米的超音速反艦導彈已經很難引起海外用戶的注意了,即使C-301型反艦導彈的最大射程達到了180千米,也於事無補。

更何況其3.4噸的重量和9.85米的彈長也只能用於岸防導彈系統,當時的國產外貿型水面艦艇是不具備搭載它的能力。而可以用於艦載的C-101型反艦導彈的全重雖然下降到了1.85噸,全長也縮短到6.5米,但因其射程相應縮減到50千米而無人問津。總得來說,與當時已經推向國際軍貿市場的C-801型反艦導彈相比,C-101型除了飛行速度達2.0馬赫,戰鬥部質量提高到512千克以外,在低空突防效果領域並沒有體現出任何優勢,相反有可能因飛行高度過高而被艦載對空警戒雷達輕易鎖定。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C-101/301型超音速反艦導彈的研發對於國產超音速反艦導彈的發展仍是極為重要的,儘管最終沒能列裝,但確實是兩型從研發一直走到試射成功的超音速反艦導彈,從它們身上取得的經驗和教訓最終也應用到了YJ-12型超音速反艦導彈的身上。

作為目前國產最神秘的反艦導彈之一,YJ-12型的身上籠罩著很多迷霧,但至少有一點是明確的,它不是直接山寨了俄制3M80或是KH31,這點從其極具中國特色的四個旁側斜切進氣道就能看出來。但我們也不可否認的是,YJ-12型超音速反艦導彈身上仍有著濃厚的俄式血統,尤其是其採用的整體式衝壓發動機和軸對稱的四進道布局,這兩點也是與採用液體衝壓發動機+固體火箭助推器的YJ-1型超音速反艦導彈最大的區別。

同樣由於嚴格的保密措施,對於YJ-12型超音速反艦導彈的具體性能存在著多種猜測,一般來說,認為其最大飛行速度為低空2.5~3.0馬赫,高空3.6~3.8馬赫,射程為260~300千米,發射高度5~7千米,該彈低空突防時的飛行高度估計介於20~100米之間,戰鬥部質量在180~200千克之間,考慮到超音速反艦導彈本身具備的著靶速度快,毀傷後效等優點,其毀傷能力應遠高於YJ-83型反艦導彈。

如前所述,對於如何提高反艦導彈的突防效果,主要手段有二種,一是低空掠海,二是超音速,從本質上來說,二者都是通過壓縮系統反應時間來提高突防效果,但各有側重,低空掠海突防主要壓縮的是艦載對空警戒雷達的發現距離,而超音速突防則是壓縮近防系統的反應時間,這二者的效果哪個更好目前尚無定論,但如果是空基非隱身平台掛載的話,那麼超音速突防手段可能就更有優勢一些。

採用超音速突防手段的反艦導彈主要存在以下二個問題,一是氣動加熱導致紅外特徵明顯,易被艦載紅外探測設備發現;二是低空飛行時燃料消耗較大,為保證射程,其彈體尺寸就會變得較大,備彈面積也要相應增大,這對於雷達制導的艦空導彈來說,目標特徵也更為明顯,而如果採用高空彈道,則易被艦載對空警戒雷達發現。

但如果是非隱身空基平台掛載的話,那麼這二個問題就獲得了一定的補償,首先是因空基平台本身的隱身效果很差,所以對於超音速反艦導彈本身這點雷達反射面積和紅外特徵的大小是不需要在意的。

其次是由於空基平台本身就具備了一定的速度,空射超音速反艦導彈的體積可以相對縮小一些,這有利提高突防效果;至於說導彈發射後紅外特徵明顯這個缺點就沒有辦法了,只能依靠戰術配合和航路規劃來解決。

相對來說,由於非隱身空基平台自身的易被探測特性,所以在同等距離上發射反艦導彈時,超音速反艦導彈的突防效果要優於亞音速低空掠海型。這也是我軍在已經擁有YJ-81型和YJ-85兩型空射反艦導彈後仍堅持研發和裝備YJ-12型這樣專用的空射超音速反艦導彈的真正原因。

當然,儘管整體作戰效能要高於YJ-83K/YJ-85型空艦導彈,但這並不代表YJ-12型空艦導彈就已經具備所謂「殺手鐧」武器的能力,事實上,它的誕生恰好說明,「殺手鐧」武器這種針對性過強的武器的泛勝性是比較差的,而YJ-12型和YJ-85型這樣的組合,在突防效果和泛用性上的效果會更好,也更符合未來我海軍體系化作戰的需求。隨著我國導彈技術的發展進步,在保持YJ-12型超音速反艦導彈戰技術性能不降的基礎上進一步縮小尺寸,增加戰機的掛載量,將有效提高我海軍艦載航空兵的反艦作戰能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曼軍事現代艦船 的精彩文章:

TAG:雷曼軍事現代艦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