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魚叉」反艦導彈迎來第二春

「魚叉」反艦導彈迎來第二春

近日,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NAVAIR)發布消息,美國海軍1月22日在加州的穆古角靶場成功進行了魚叉Block II+的飛行測試,測試中展示了魚叉Block II+和經過軟體升級的F/A-18E/F進行LINK-16數據鏈通信的能力,這是魚叉Block ii+過去幾年研發的成果,美國海軍預計將從2018財年晚些時候開始裝備魚叉Block II+。

魚叉Block II+最大的改進是換用了一個140千克的戰鬥部,射程增加一倍,達到240公里,此外還增加了GPS制導能力、換裝新數據鏈,使其可以在飛行途中進行信息更新、提升目標選擇性、增加中止攻擊指令、強化抗ECM(電子對抗措施)的能力,提高魚叉反艦導彈的生存能力和可靠性。魚叉Block II+也是F/A-18E/F和P-8A的快速能力增強的一項。

根據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NAVAIR)的說法,1月22日在加利福尼亞州穆古海上測試場執行的操作測試表明,「魚叉Block II+」能夠與系統配置組H12E進行通信。這是F/A-18E/F的最新軟體版本,為導彈與飛機「交談」提供介面。

依據NAVAIR,美國海軍計劃在2018年下半財年(FY)部署AGM-84N。

魚叉Block II+將以套件加裝的形式(魚叉 1C改裝)加入服役。2018財年提供資金購買48枚魚叉Block II+的套件和6枚測試彈。

這一事件表現了美國軍方新一代精確制導武器的發展重點:「武器網路化」(Network Enabled Weapon,NEW)能力的發展。

「武器網路化」的概念就是將各種制導武器彈藥連接上發射平台上搭載的戰術網路,這使得武器發射後仍能從載台獲得源源不斷的目標更新指令(可能來自於發射載台本身的感測器,或者載台透過戰術數據鏈從其他載台/單位獲得的目標情資),或者將武器感測器的數據傳回載台並分享到戰術數據鏈網路中。

「武器網路化」的概念在2014年11月下旬於太平洋舉行的「憤怒締造」(Resultant Fury)演習成功進行了驗證,展示了雛形能力。在2015年,美國羅克韋爾·科林斯公司(Rockwell Collins)依照「武器網路化」的概念推出了「程序化戰術網路數據鏈」(TacNet Programmable Datalink),這是一種結合三軍通用的Link 16數據鏈的網路插件,體積相當緊湊,整個組件最寬處僅13cm,全重僅2.3Kg,能裝在魚叉反艦導彈、AGM-154聯合制導炸彈(JSOW)、GBU-53/B(SDB II)小直徑航彈上。

過去美國戰機使用雙向數據傳輸的武器如AGM-84H/K(SLAM-ER)遠程對陸導彈、AGM-154等,需要加掛AN/AWW-13先進數據鏈吊艙(Advanced Data Link,ADL)進行數據傳輸工作,這會減少一個可用的掛架以及籌載重量(通常掛載於翼尖掛架;一個AN/AWW-13吊艙只能導引兩枚制導武器,如果要同時指揮四枚就需要掛載兩個)。而制導武器結合「武器網路化」介面卡之後,通過戰機平台內建的Link 16數據鏈就能與制導武器建立雙向數據連結,不需要攜帶額外的傳輸吊艙。由於Link 16數據鏈已經是發展成熟、被美軍乃至北約廣泛使用的三軍通用戰術數據鏈,能以最小的變動幅度與最低的成本,將制導武器結合到其中並獲得雙向戰術數據鏈溝通能力。

更重要的是,由於整合於Link 16數據鏈的用戶眾多,涵蓋海上、空中平台與陸地單位等,這意味著攜帶的武器的載機載艦本身不需要實際捕獲目標,制導武器發射後在飛行途中能通過Link 16數據獲得其他平台提供的目標信息來修正航道朝向目標,更能充分發揮武器射程並增加戰術運用彈性。

還請有心人點擊一下文末的廣告,為敝號在這寒冬帶來些許溫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外艦聞 的精彩文章:

俄羅斯老舊登陸艦開赴敘利亞

TAG:中外艦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