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被愛的孩子未來可期

被愛的孩子未來可期

GIF

作者 | 胡慎之

『媽媽非常尊重孩子,

同時也接納孩子的情緒,

給予孩子積極的回應』

Mother

 Kikujiro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久石譲 

00:00/02:13

1

前段時間看了電影《奇蹟男孩》,講的是一個先天畸形的小男孩如何在父母的關愛中進入普通學校,開始建立屬於自己的人際關係,並且獲得了友情和非凡的成就。當然,這個「非凡的成就」並不是成為名人,也不是做出了一番巨大的貢獻,而是獲得了正常孩子該擁有的一切,同時自信、積極地面對生活。

影片中有一個情節:當小男孩發現被好朋友欺騙時,他在家裡發脾氣,這時媽媽只是在一旁陪著他,等到孩子發泄完情緒平靜下來後,媽媽並沒有責怪他,而是陪著他一起講故事。我們可以看到,當孩子在學校里受到不公正的對待時,媽媽非常尊重孩子,同時也接納孩子的情緒,給予孩子積極的回應,這是一個被很好愛著的孩子,儘管身體有些殘缺,但是愛讓他變得有力量,能夠面對未來的一切不確定。

被愛的孩子未來可期。

孩子需要擁有獨自面對世界的能力,父母只需要放手讓他安全探索,實際上,很多父母不願意相信孩子有面對世界的能力,總是擔心孩子走路會摔倒。這是孩子成長中自然要經歷的挫折,當我們成全了他的挫折,並且給予安慰和愛護,那這種挫折能夠很好地促進孩子的成長。

在公園裡,我見到很多媽媽陪著孩子在玩耍,這時孩子對媽媽的依戀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想去探索外界,另一方面也希望與媽媽有良好的互動。其中一個小女孩想去玩滑滑梯,媽媽說:「你自己去玩吧。」然後媽媽就在一旁低頭玩手機,和孩子沒有任何眼神上的互動,實際上,媽媽這種冷漠的回應給孩子帶來了很大的挫敗感,她並沒有關注孩子當下的感受。

所以,真正的陪伴是主動的溝通,關注孩子的每一個表情,並給予孩子積極的回應,這樣孩子才能真實地感受到愛。

2

有一位孩子1歲多的新手媽媽,每當被孩子的哭聲成弄得精疲力盡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說:「我怎麼生了一個這麼煩人的孩子?」因為孩子是剖腹產,媽媽的身體比較虛弱,總是擔心孩子吃不飽,所以都是定時定量地給孩子餵奶,有時孩子已經睡著了,媽媽也會給孩子餵奶,孩子的睡眠規律就被媽媽打破了。

0~3個月的嬰兒,對外界的一切反應都是自然的,餓了自然就要吃,困了自然要睡,哭鬧是嬰兒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嬰兒需要的是及時的滿足,同時,我們不能打破嬰兒的內在規律,比如嬰兒在睡覺時被打擾,自然而然地讓他感到痛苦,那麼他就會以哭鬧來抗議。

當時我問這位媽媽:「在孩子出生之前,是否被家裡所有人期待?」然而這位媽媽說:「雖然大家都很期待這個孩子的到來,但家裡因為誰來帶孩子的問題出現了一些紛爭。」婆婆認為自己可以幫忙帶小孩,媽媽卻認為孩子應該要自己來帶。當兩者無法統一意見時,其中的矛盾已經被胎兒感受到了,而且媽媽要面對外界的很多壓力,包括自己能否做一個好媽媽、能否與婆婆和諧相處等等,如果這時身邊的人對她有質疑,那麼她就會進入焦慮狀態中,同時無法很好地照顧孩子。

實際上,當孩子在肚子里的時候,媽媽已經很好地被激發起母性了,比如第一次聽到孩子的心跳聲,內心無比的激動和滿足,而這種美好的情緒也會被孩子感受到,因為這是胎兒與母親最初的心靈感應。

但是,當孩子出生以後,媽媽對孩子的愛會經歷很多的過程,在這個可變的過程中,孩子體驗的愛是不一樣的。你愛不愛一個人,其實不是你說了算的,而是以被愛者的感受為主,特別是媽媽對孩子的愛,這其中包含了很多的內容。

第一、孩子生命最初的安全體驗是來自於媽媽。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安全感,因為媽媽對於嬰兒來說是最重要的客體,媽媽的懷抱、體溫和氣味,是嬰兒最安全的一個港灣。

第二、孩子世界觀的形成,包括他的自我價值等等很大程度上由媽媽的態度所決定。

第三、孩子健全的人格特質來自媽媽的認同和肯定。

在孩子三歲以內,媽媽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可能媽媽一次焦慮的對待,就會讓孩子帶來創傷性體驗。

3

之前有一個年輕人和我說,他在和別人交流的過程中,如果兩個人的談話突然安靜了,他會覺得特別焦慮,甚至認為是不是自己說錯了話。在我們後來的聊天中,他說:「從我5歲記事起,我做的每件事都有媽媽催促的聲音,比如當我在玩玩具時,媽媽會在一旁不斷地提醒時間;或者我在專心看電視的時候,媽媽就會一直打擾,如果我沒有按照媽媽的要求行動的話,她就會變得很沉默,這是媽媽生氣的前兆。」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他適應了被催促的方式,也認為自己就是被安排的人,當他發現對方沉默不說話時,他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對方可能生氣了,並為此感到恐慌。

因為孩子是敏感脆弱的,媽媽對待他的態度極有可能會影響到他成年後的人際交往,這時媽媽不僅需要尊重孩子,還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讓孩子獨立去發展能力。

有位媽媽和我說:「覺得孩子上幼兒園以後,自己突然不知道該做些什麼了。」這位媽媽甚至擔心孩子在幼兒園裡會不會被人欺負,有沒有吃飽飯,睡覺時會不會踢被子......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個焦慮的媽媽。

當時我問她:「你見過一個人不會睡覺嗎?你有見過一個人不會吃飯嗎?而你所有的擔心只是擔心而已,更多的是你不願意放手,孩子的離開對你來說是一種很難捨的體驗。」在這裡,似乎媽媽對孩子的需要多過孩子對她的需要,孩子反而成為了媽媽的陪伴者。

《奇蹟男孩》里的媽媽在小男孩去上學了以後,她開始把以前的論文拿出來重新學習,繼續完成她自己的事業,並沒有把孩子和家庭當作是自己需要付出的一切。因此,在一個家庭里,父母有父母的事情,孩子有孩子的事情,這樣才能和孩子保持一個邊界。

如果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媽媽不願意她離開,那孩子可能會因為對媽媽的忠誠或者依戀而選擇停留在媽媽身邊,以至於媽媽和孩子的關係越來越深,例如一些媽寶男或者脆弱聽話的孩子,然而這一切都源於媽媽的不放手。

這種情況同樣導致了孩子沒有辦法接受另一種關係,即三元關係。

例如有一些小朋友到了幼兒園以後,他發現自己的朋友是小明,但是小明竟然還有一個小好朋友叫小莉,這個時候他很痛苦,他沒辦法面對,只能離開小明。

如果一個孩子無法接受三元關係,也就是說,在家庭中媽媽和孩子之間糾結得很深,並把爸爸邊緣化了,同時孩子會非常依賴媽媽,不敢獨自去嘗試新事物。

對於孩子成長,我一直認為要用心養育,用愛養育,陪伴成長,也因如此,我寫了關於父母應如何更好的養育孩子、怎樣培養一個人格獨立完整並且心理健康的孩子的書籍。

胡慎之老師的兩本新書預售了!

《陪孩子度過生命第一個三年》(0~3歲嬰幼期)

《父母的教養,孩子的成長》(3~7歲兒童期)

爸爸媽媽人手一本居家養娃必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胡慎之 的精彩文章:

也許潛意識中,你期待孩子成為照顧你的人

TAG:胡慎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