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的重大轉折戰役系列一:亞洲太平洋戰場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73年前,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全世界同胞取得了偉大的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在艱苦卓絕的鬥爭中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締造了戰爭史上一個又一個奇蹟,讓我們有幸過上今天的和平生活。因此,我們更要牢記歷史,汲取教訓,看看二戰中哪些戰役或者事件是挽狂瀾於既倒,讓我們過上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天帶來二戰中的大轉折系列第一部:亞洲太平洋戰場。
亞洲戰場
(1)西安事變:1936年12月12日,為了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扣留蔣介石,發動西安事變,後在中共周恩來調解下達成和平解決,促成了國共第二次合作,國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2)平型關戰役:為了配合友軍作戰,阻擋日軍的攻勢,八路軍第115師在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下,奉命開抵平型關地區集結,伏擊日軍第五師團輜重部隊,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從而高漲了中華人民的反侵略志氣,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
平型關戰役歷時一個月作戰計劃全線撤退關之,戰場綿延數百里,中國軍隊投入兵力10多萬人,達11個軍,歷經大小戰鬥數十次。一些中國研究者認為:日本軍方縮小了的資料記載,日軍死傷8562人。中國軍隊傷亡尚無確切統計,但大大超過日軍則無疑。該次戰役有作戰計劃、作戰方針,有戰略目標及戰役目標。據此可斷,平型關之戰是一中等規模的戰役,忽視它作為戰役的地位和作用,既不科學,也不公正。
(3)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1937年8月13日,日軍在上海灘強行登陸,送滬會戰爆發。中日雙方共有約8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雖然最終以國民政府的失敗而告終,但是成功阻止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瘋狂計劃,可以說是抗日戰爭中的一個大轉折。
中方傷亡
1937年11月5日,何應欽在南京召開的國防最高會議的報告中宣布,淞滬戰場中國軍隊傷亡已達187200人;此外,1937年11月5日至12月2日之間,在後撤途中傷亡約為10萬人;兩項合計約為29萬人。我軍陣亡中將軍長1人 陣亡師長、副師長4人 陣亡團長28人 陣亡營長44人。由於中方海軍司令官的「沉船戰術」泄密,中央海軍全軍覆滅。
日方傷亡
《簡明日本戰史》第73頁--軍科院翻譯根據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戰史室編《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1937年8月13日至11月8日這一期間,日軍傷亡數字累計從8月13日至11月8日合計:40372名。
(4)四次長沙會戰:1938年至1944年,腥風血雨的四次「長沙大會戰」,是八年全國抗戰中中日雙方出動兵力最多(日軍66萬人次,中國軍隊100餘萬人次)、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一次大會戰。這場震驚世界的會戰前三次以中國軍隊的大獲全勝而告結束,日軍受到中國軍隊的沉重打擊,日軍共傷亡10.7萬人,中國軍隊共傷亡13萬人。
(5)蘇聯出兵東北: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蘇聯紅軍集中150萬軍隊出兵中國東北,摧枯拉朽般擊潰了號稱日軍王牌的關東軍,殲滅日軍8.3萬人,加速了日軍的無條件投降!
小結:事實上在中國戰場上沒有哪一場場戰役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役,而是由於日本在中國戰線過長而被一點一點拖死的!
太平洋戰場
(1)偷襲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瓦胡島上的飛機場,美國太平洋艦隊損失慘重,也直接導致了美國在戰爭初期不利局面,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
(2)中途島戰役:中途島戰役於1942年6月4日展開,是日本海軍在二戰中最大的戰略進攻。美國海軍在此戰役中成功擊退日本海軍對中途島環礁的攻擊,日軍在海戰中大敗,使美軍得到了太平洋戰區的主動權,因此該戰役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
美軍損失1艘航空母艦(「約克城」),1艘驅逐艦(「哈曼」),147架飛機(多為被擊落),307人陣亡。
日軍損失4艘航空母艦(「赤城」「加賀」「蒼龍」「飛龍」),1艘重巡洋艦(「三隈」),332架飛機(包括備用機,被炸毀於航母約280架,僅被擊落42架),3500人陣亡。
(3)硫磺島戰役:硫磺島戰役是太平洋戰爭中最慘烈的戰鬥之一,其間日軍頑強堅守硫磺島,但美軍最終經過浴血奮戰後還是將其佔領。戰役中美軍一共傷亡28686人,共犧牲6821人,而日本的22786名士兵之中除了1083人被俘之外,其餘全部陣亡。隨後美軍將該島建設為供戰鬥機和轟炸機起飛降落的機場,大幅提升了對日本政治和經濟工業中心進行戰略轟炸之效果。


TAG:鯤鵬講武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