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棟樑委員建議全面貫通創新鏈產業鏈 讓基礎研究的創新原動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李棟樑委員建議全面貫通創新鏈產業鏈 讓基礎研究的創新原動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當越來越多科技成果轉化為利國利民的市場產品,轉化為企業利潤,轉化為地區經濟實力時,這不但是科研創新人才的驚艷轉身,更是一道絢麗的城市風景。」在市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分組討論中,市政協委員、民革市委原專職副主委李棟樑的一番話引起不少委員的共鳴。

去年6月,醞釀已久的《上海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正式施行。隨著科技成果的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三權」下放,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等滬上諸多高校、研究機構出台相應舉措,激勵科研人員往前走一步、再走一步,「把紙捅破」,「把紙變錢」,逐步克服成果轉化過程中供需雙方不接軌、工藝難放大、產品無法規模化生產等突出問題。

「儘管市委市政府從戰略層面積極推動支持,高校、院所也紛紛發力,但在具體推進落實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實際困難與問題。」李棟樑直言,科研產品從實驗室走向市場時需要工藝放大,對此,政策支持力度還有所不足;而工藝放大會帶來產品的不穩定性,需要進行一系列技術檢測。「目前市面上這類機構及設備緊缺,很多高校院所只能自己組建團隊、購買設備,費用不菲。」而且,對於航空航天、核電、軌道交通等重點行業來說,用於評價壽命和服役性能的模擬實驗平台顯得尤為重要,而這類實驗平台眼下也比較缺乏。

市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期間,李棟樑把自己的想法和期望寫進《關於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建議》之中。這份提案的背後,是一場歷時十個月的深入調研。他認為,下一步聚焦信息技術、生命科學、智能製造等上海優勢領域,應新建更多面向細分領域的精細化、個性化、專業化功能型平台,加強平台與市場、企業的對接,用市場化需求倒逼平台功能內涵不斷完善。同時,將科研成果的工藝放大、後續產品的檢測認證、重大領域的模擬實驗平台等納入平台功能範疇,推動平台間的聯動協同,以及與其他公共性服務機構的對接,為實驗室成果走向產業化鋪平道路。

針對科研單位與企業因專利歸屬問題造成成果難轉化的窘境,李棟樑建議,由政府部門牽頭並扶持,在全市層面新建一批第三方知識產權評估定價機構,規範收費標準。同時,通過市區兩級發放科技創新券等方式,鼓勵高校、院所前來對專利作出估價。若要推進不同行業的企業共同轉化,則可以通過政府搭台、多部門聯動、社會化機構參與,構建全市科技成果轉化平台和科研成果分類導航圖,提升本市企業對科技成果導航地圖的知曉度。

對標科技創新中心的定位發展,以及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張江實驗室的建設工作,「未來,需要進一步通過制度頂層設計,拓展更多民企、國企、外企與高校、院所的合作渠道,全面貫通『創意—研發—成果—創造/發明』創新鏈與『技術—產品—產業化—商品/市場』產業鏈相互交融的雙螺旋結構鏈條,讓基礎研究的創新原動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李棟樑表示。

(來源:文匯報)

(作者:朱穎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翱翔新聞 的精彩文章:

朱潔靜:舞蹈是犧牲的藝術

TAG:翱翔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