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庫斯科——在最遙遠的地方尋找故鄉

庫斯科——在最遙遠的地方尋找故鄉

庫斯科機場外面

「在最遙遠的地方尋找故鄉」是湖南博物館2018開年展覽的一個題目,我覺得用在我這篇文章也合適。

從瑪雅到印加

從墨西哥城到秘魯首都利馬飛行6小時左右,地理位置上從美洲中部飛到了美洲南部,從文化層面上講也就是從瑪雅文明來到了印加文明。

為什麼秘魯的「秘」不讀mi而讀bi?最早秘魯國名是以粵語翻譯的,廣州話的 Peru 用漢字寫就是「秘魯」,也是因為在西班牙語里發音 p 發成拼音里 b 的音,所以譯成中文是 bì 魯而不是 mì 魯。在1985年的普通話審音中,「秘」只保留 mi 的讀音,同時規定只有「秘魯」一詞保留 bi 一讀,成了今天普通話里的一個孤例。

在機場或者酒店到處可以看到秘魯的logo,是由螺旋形構成的P,象徵著了誕生於這片土地的各種歷史,它傳達出一種變革、改變、轉化,又如同是一個線條構成的指紋,傳達出「每個人的秘魯」這個理念。

後來我在秘魯國立人類學博物館看到這個文物,秘魯的logo 應該是從這裡激發了靈感。

瑪雅人在中美洲,墨西哥、瓜地馬拉和宏都拉斯周圍,屬於叢林文明;而印加人分布於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廣大地區,屬於山地文明。

在墨西哥吃各種各樣的玉米餅,那麼,秘魯是土豆王國,據說有3千多品種的土豆。一些馬鈴薯不僅顏色多樣,有黃色、紅色、藍色、紫色、紫羅蘭色以及帶黃色斑點的粉色等等,而且也是奇形怪狀:有圓形的、有長形的,還有扭曲在一起的,還有像拐杖一樣鉤狀的,也有像陀螺那樣的螺旋形的。

瑪雅人在天文、曆法、數學上面的成就是印加人無法匹敵的,印加人在建築技術、醫學、織布和染色技巧相當發達。印加是唯一一個沒有書面語言的文明。神秘的繩結被印加人稱為奇普(Khipu),是用棉線、駱駝或羊駝毛線製成的。它是在一根主繩上串著上千根副繩,每根副繩上都結有一串令人眼花繚亂的繩結,益發神秘。他們的一個共同點就是都被西班牙人滅了。

既熟悉又陌生的庫斯科古城

去秘魯之前,只知道秘魯有一個馬丘比丘,去馬丘比丘,一定要途徑庫斯科古城。

從利馬再飛一個多小時,穿越安第斯山上空,快到庫斯科古城時,看到山坡上有一道道銀線,當年西班牙人認為這是一個布滿金銀的世界,即使現在從飛機的機翼看下去,機窗外又是雨絲紛紛,也頗具神秘,因為秘魯的首都利馬有「不雨城」之稱,而庫斯科是一個崇山峻岭和蔥鬱的林木圍繞在城市的四周。因而又有「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的美稱。它是印加帝國的首都,被印加人稱為「世界的中心」。1983年,庫斯科城已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

庫斯科的機場大廳就有一塊大金餅,高大的大廳牆面和外面的走廊都是由大塊石頭和石柱子構成,來到了一個真正的千年石頭古城。而機場所有的電子屏幕顯示器都是HUAWEI,讓我一下子消除了陌生感。

庫斯科市平均海拔3640米,我沒有做任何的防範,機場一出口,就有一位當地人用西班牙語友善地比劃著,讓每一個剛下飛機的人取三片古柯葉(Coca Leaves),只能三片,不能多取,直接把葉子放在嘴裡嚼碎,可以預防高原反應,我馬上覺得心裡暗示起了作用,好像真的沒有什麼高反了。據說這種葉子由於可以作為制毒原料,攜帶古柯葉在其他國家可能是非法的,因此一定不要帶出境。裝葉子的籃子用一塊典型的印加織物,鮮艷的色彩,籃子的邊上都還是聖誕的裝飾,兩種文明早已同化,其實我也不應該刻意去區分。

庫斯科酒店有金燦燦的菊花,我覺得有點意外;還有庭院,有點似曾相識,其實是完全陌生的。

庫斯科不像我曾經去過的任何一個城市,卻又像曾去過的很多城市,乍一看,巴洛克風格的教堂,讓人覺得彷彿置身於保存著中世紀建築的歐洲城市;一些房屋白牆藍門窗的配色,像極了地中海沿岸的藍白小鎮;但是仔細一看,發現那些古牆上建起的房屋,上半部分是西班牙風格,下面是印加大石頭牆,印加與巴洛克風格同時並存,魔幻般的組合時時提醒著我,這是一座曾被西班牙殖民統治的印加古城。

庫斯科教堂太多,不是我看的重點。庫斯科城中心是武裝廣場,正中聳立著一位印第安人的全身雕像,四周是西班牙式的拱廊和四座天主教堂。

今生做了一次印加女

旅途中偶遇是很奇妙的事情,如果偶遇一位風趣、熱情又有淵博知識的人,那就更奇妙,休斯先生就是這樣的人,讓我的庫斯科之旅趣味無窮,又打開了一扇我認識印加文化之門。

休斯先生是英國人,研究安第斯山古代紡織技術,對南美歷史若數家珍,對前哥倫布時期的藝術推崇無比,對中國歷史也比我也懂得多,關鍵是他用微信,接通後無距離感。

到了庫斯科不一會,休斯先生就邀請我們去他在庫斯科的朋友家喝下午茶,對我來說,去庫斯科當地人的家比去哪裡都有吸引,於是就沿著Google地圖,在這個高原石頭城裡上坡下坡找,走得氣喘吁吁,不過很容易找到了。

路上遇見了不少印加女,她們大部分是兜售小手工藝品,有的牽著羊駝讓遊客照相,有的在路邊編織圍巾,還有一位印加女孩,把 Baby 羊駝塞給我讓抱著照個像,10索爾,那我也覺得開心。

休斯先生如約在門口迎接,彷彿久別重逢。進門,休斯先生讓我們先吃三粒當地的藥丸抗高反,就著普洱茶吞下去。在異國他鄉捧一杯普洱茶,在2千多年的石頭屋,房間里各個角落到處都是收藏品,一塊又一塊地毯、毛毯和沙發墊,算是開眼了。

喝完茶,休斯先生說要帶我去看「前哥倫布藝術博物館」,他認為這是庫斯科最好最值得看的博物館。出門前,他要求我們每人打扮成印加人,披上厚厚的大毯子,配上帽子,然後他還親自教我如何打一個印加披肩的結,讓我聯想到印加人的結。

就這樣,招搖著出發了,太開心了!

就這樣,我第一次接觸到了前哥倫布藝術這個概念,看到了前哥倫布藝術,從一系列的罈罈罐罐中驚異地發現印加文明與中華文明的相似性。

走了一條又一條的街道,觸摸石頭牆,休斯先生告訴我,印加人相信三重世界的宗教理念,認為世界被分為三層,其中上層是神居住的地方,下層是水和火,中間層是人,而且這三重世界是由彩虹和閃電連接而成的。所以印加人把城牆修成三層,而且輪廓呈梯級狀的閃電形,就表示貫通三重世界的含義。在世界各地許多民族的古代文明中都有天堂、地獄、人間之說,可見各地人們雖然各據一方、信息隔絕,但其思維方式卻十分相似。面對令人著迷的前哥倫比亞安第斯藝術的同時,我們的談話也自然地轉向了生命,與死亡等主題。我們意識到,思想之「三重性」與聖經中之「三聖」間之聯繫。

最後走累了,到一個酒店繼續下午茶,這裡,每個酒店如同一個博物館,盡收眼前的都是藏品,讓每一個入住的過客盡情徜徉在印加藝術中。估計在這裡開酒店,如果沒有一定的收藏,都沒法經營。

眼見天色已黑,休斯先生說要一起吃dinner,要去超市買菜,要親自下廚。然後我們坐計程車到城邊最大的一個超市採購,休斯先生要求超市經理給我們找一個導購,這樣不用自己一排排地去找。超市導購?我又是第一次聽說,庫斯科還真的有,只要我們能夠用西班牙語報得出的物品,導購立馬就給我們找到,大大加快了採購的速度。

買了兩大推車,裝了四紙箱,再叫計程車回到家開始下廚。休斯先生做了一個蔬菜沙拉,烤了一條大大的亞馬遜魚,一盤炒米飯,還有甜點水果。有意思的是,休斯先生還是一位詩人,開吃前,他讓一位男孩先用西班牙語念他寫的《心中的聖人》一段詩,然後再要求用中文念一段,很有儀式感。

在這樣臨近2018年鐘聲敲響前夕,在一間充滿印加藏品的房間、藝術家手繪的瓷器餐具,在一個離故鄉最遙遠的地方,美美品嘗了一頓中西合璧的晚餐。

前哥倫布藝術——印加的精髓

前哥倫布時期(Pre-Columbian)就字面上來理解,這段時期似乎指西班牙航海家哥倫佈於1492年時第一次來到美洲大陸前的歷史,但實際上,「前哥倫布時期」 通常還涵蓋到當地印地安文化在哥倫布登陸美洲大陸之後數十年,或幾世紀後的歷史,直到這些印地安文化顯著受到歐洲文化的影響及侵略。

在庫斯科古城,有一段保存完整的印加石牆,可以看到印加建築一般是由切割整齊的不規則大石塊堆砌而成,石塊中間不用灰漿或者任何粘合劑,卻嚴絲密合,沒有一點縫隙,連極薄的刀片都無法插入。古印加工匠將打磨光滑、形狀不一的石塊拼裝組合,有點類似中國的榫卯,僅僅依靠石與石之間的齒形對接就達到了堅固防脫落的效果,結合的緊密程度足以抵禦地震。印加人智慧之高妙令今人也不得不嘆服。

在庫斯科,看完一個前哥倫布藝術博物館和一個印加博物館,那麼基本上會形成自己對前哥倫布藝術的理解。而休斯先生告訴我,作為世界藝術遺產中最閃耀的明星之一,起源於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前哥倫布時期紡織品(Andean Pre-Columbian Textiles) 不但顯示出了古代藝術至今難以逾越的精湛技藝,也揭示了古人對人與自然萬物及宇宙間之關係的思考。作為探索人類精神世界和客觀存在融合之道的重要途徑,這些紡織品象徵著藝術家們對自然的真摯與深切之情,及表達了古人「天人合一」這一精神信仰。

安第斯山脈的前哥倫布時期紡織品

前哥倫布藝術博物館門口

前哥倫布藝術博物館藏品

庫斯科印加博物館庭院

庫斯科古城的大街小巷讓我流連忘返,很多地方還沒有來得及看,留下了很多謎,離開庫斯科的時候,又匆匆拍了一個印加人雕塑的背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簽證與護照之間區別是什麼?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