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梧閩文學作品

梧閩文學作品

梧 閩 文 學 作 品

上巳 蘭亭序 節選 晉 王羲之

國學唱歌集——中國節日之記憶

於文華

00:00/

東晉年間,王羲之在蘭亭約好友喝酒、賦詩,最後集結成《蘭亭集》。王羲之酒興後一口氣寫下了28行、總共324字的《蘭亭集序》。儘管王羲之酒醒後想要重寫,但怎麼也寫不出天馬行空,遊行自在的感覺。也正因為《蘭亭集序》的收放自如、渾然天成,被譽為古今行書第一,無人能出其右。據傳唐太宗李世民曾愛不釋手,並且下旨將之真跡陪葬於昭陵。《蘭亭集序》歷來以其書法絕品,而成為千古以來收藏家們追求的夢幻逸品,教科書里照片是模擬度極高的臨摹貼。隨著長期以來盜墓販私者的掠奪轉手,最近有消息說,其實真跡已落在台灣,今後勢必再掀起一波收藏旋風。那麼,除書法藝術之外,《蘭亭集序》的文化內涵在哪裡呢,我想當年唐太宗喜歡書法固然沒錯,但僅此而已肯定是不對的。書法真跡所要反映的哲理與文化可能亦是唐太宗所欣賞並認同的。其原文如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蕩,映帶左右。引以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清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以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因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乎!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本文記載作者王羲之與孫悼、謝安、支遁及其子王凝之、王徽之等四十一人在蘭亭雅集的盛況。《世說新語·企羨》注引作《臨河亭》有句:「右將軍司馬太原孫丞公等二十六人賦詩如左,前餘姚令會稽謝勝等十五人不能賦詩,罰酒各三斗。」說明當時同游蘭亭的朋友有四十一人,《蘭亭集》收集的詩文有二十六篇,王羲之時亦官拜右將軍,另稱「王右軍」,既有高地位又有好書法,應承作序亦在情理之中,遺憾的是,那有二十六篇詩賦的《蘭亭集》不知存否,其序卻千古傳名。

王羲之序文先是對地處今浙江紹興會稽山之北蘭亭所處秀美的自然風貌和群賢畢至飲酒詠詩情景的描述,並仰天俯地,讚歎宇宙之大,物類之盛,足夠以滿足人們的「視聽之娛」,這是人生盡歡的客觀條件。

接下來,作者聯想回到溫馨的家中,與賢妻心心相印,廝守一生一世;或者另有所求,與志同道合的朋友浪跡天涯海角,雖興趣取捨有千萬種,靜動快慢節奏各不同,也應當隨遇而安,珍惜暫時的所得和今天的擁有,快樂知足,從未感到衰老的不期而至。他感受到快樂之後必然是疲憊倦怠,人的心情隨世事境遇變化而變化,就有一些思想感情摻雜其中,認識到過去興旺熱鬧,繁榮堂皇的事物,頃刻間已成往事舊跡,而且還不能不以此而感慨世態無常,美景不再。何況修鍊人生畢竟局促短暫,隨著人的自然規律生老病死,最終化為一縷青煙灰燼,人生的意義何在呢?所以古人說「死生之事確實是大問題」,這與孔子說的「不知生,焉知死」淡看生死,不論「怪、力、亂、神」(《論語》上同),面對現實的觀點已有不同的變化。佛家溯死求生,正是從生死大事入手,自圓其說,置死求生,亦有精微辨證的邏輯,儘管無法科學實證,但對企求生命永續的人們無疑提供一種夢境般的滿足或馬克思對宗教評價的「精神上的鴉片」。道家的自然生死觀,雖有其樸素的唯物精神,老子在《道德經》說道:「天地不仁、視萬物為芻狗」,可人們並不滿足於當「芻狗」(即稻草人)。人應有了生死、辨是非、知進退、明榮辱諸多智慧。道家對於因何而生,生於無數偶然的必然?或問哪天必死,死於必然之某個偶然?並無精闢的突破,而拘泥於上天入地的鬼神虛構,使人不禁陷入惶惶迷惑之中。靈魂存在與否,誰知道?儒家對生死兩端的冥冥無期避而不論,以積極的經世濟倫姿態長期獨領文化主流,卻無法滿足芸芸眾生萬千際遇的不同需求特別是精神上的滿足。儒家無法解答人生所有的問號,對死生兩端淡之避之無疑亦是權宜之策。有什麼東西能改變人生命運或滿足人們無窮的意志呢?文中對此留下伏筆,僅以「豈不痛哉!」讓後人去回味!

結語末段,作者說到古人每每有興趣感慨,是儒家的知心見性,或道家的隨心任性,或佛家的明心悟性等所飽含的各種觀點,未免不可寫寫文章印集志念,這也是人生的夙願追求。雖然知道生死為等同的觀點(即莊子「齊萬物,等生死」之說)可能會導致脫離現實,輕視人生實踐過程的後果;說長壽短命一樣,在人的價值評價上劃一而論,這豈不是生活應該悲傷地方嗎?儘管時代不同,世事變遷,不同的人生,也一定會對這篇文章點題的問號有所思考吧!

魏晉之際,由於司馬氏排斥異己,迫害文人,在政治上與文化上實行高壓政策,當時的文人有話不肯直說,那時的散文,一是論難散文,二是書序之類散文,而《蘭亭集序》幸而兼容並蓄,此時身為高官並且是文人的王羲之,在政治抱負上無法實現其鴻圖壯志,其序文內容不比阮籍《大人先生論》驚世駭俗,發前人所未發;更不象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汪洋恣肆般將矛頭直指統治者;其序多玄理之辯,亦有超然物外的泰然,以和道家老、庄旨歸,亦商榷佛家之教義,時距漢明帝時期印度傳來佛教不久,佛家文化雖未及後來隋唐傳播天下,但一些生死觀的學說,已衝擊了儒、道兩個本土文化的根基,處於三教激蕩融合演進的進程之中,儒家的積極入世人生哲理同現實政治存在著衝突而使人無奈,佛家的三世輪迴假想亦未被芸芸眾生所接受,彈射出道家既入世又出世或半入世半出世的東晉時代玄談塵風,這就是《蘭亭集序》作者所表達出來的既有樂的信心、痛的驚呼和悲的傷感等等,即斯文之寶另一個所在吧!

作 者 簡 介

清朝順治九年,石碼大埕鄭思美先賢遷居雲洞岩——梧橋拓圃定基,傳下二十一世裔孫鄭亞水,筆名梧閩,自號"山石碼"",畢業於廈門大學政治學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龍海市作家協會主席,《龍海文學》名譽主編。

先後由漳州市圖書館出版《秋水白雲》、《西方國際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雲深處》、海風出版社出版《月泊龍江》等書籍。

2001年中國東歐經濟研究會授其《企業文化一一現代企業的靈魂》""優秀社科論文一等獎"",該論文已經被清華大學收歸《n

2010年度榮獲中國散文學會頒授「中國當代散文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石碼 的精彩文章:

【中村夜話】——潘綿芬

TAG:老石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