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藝術家對書畫題材與表述形式的不同選擇,反映作者不同的藝術情調

藝術家對書畫題材與表述形式的不同選擇,反映作者不同的藝術情調

王雪濤作畫下筆很謹慎,藝術風格近似於陸儼少中期的山水語言形式,都是積點成面的藝術風格,但陸儼少晚期作品放開了手腳,語言有所簡練,敢於概括,而王雪濤採用大步邁進用筆形式的作品極少,他這種小心翼翼的創作心態一直延續到晚年,其一生藝術風格的變法不明顯,用筆方式上採用單刀直入進筆,行筆注意回拉力,收筆多是空中虛回。

他的畫面中點線面的力源很集中,往往是一組當中好幾個不同的物象,但力源只選取一個紮根點,由此對外打點、放線,他打出去的點後面都有強韌的回拉力,外放的時候比較吃力,但點線面的回力很強,這是他用筆的高明之處,這種力量不單純是我們常說的「欲下先上、欲上先下」的回鋒用筆,回鋒用筆只講到出拳先回拳,射箭先彎弓。書畫家很少有像武術家一樣重視回拳落位,並用心做研究和應用。

王雪濤的用筆正是因為應用了的這種回拉力,加強了畫面內勁十足的視覺效果,但同時也造成畫面點線面的節奏感被弱化,彈跳感被加強,還有就是造成畫面的氣象往往給人一種穿了緊身衣的感覺。

藝術界有仿照王雪濤風格者,很多都是打破這種緊身感去做模仿的,所以臨摹出來的作品,都是點線面七零八落,滿畫面都是散落的石子,和石子的拋物線,這種畫面的點和線已經與藝術家本人的力量沒多大關係了。所以有學習借鑒王雪濤藝術表現方式的朋友,建議對他的發力、運力、勻力、收功方式做些深入研究。

劉繼鹵的造型能力也是一頂一的高明,但他的作品反應的畫外話不多,雖然人物或動物都有眼神與肢體上的交流,但也只是在主題之內,和范曾一樣,給欣賞者留下的想像空間不多,他們都是藝術界的唱將,欣賞者都是台下的聽眾,沒什麼互動環節和互動內容,但劉繼鹵更勝一籌。

他的作品中動作造型幅度比較大,人物表情很豐富,不會千篇一律。他的作品中動作語言、眼神語言、表情語言能夠很協調、很統一、很靈活的表達同一個主題,單憑這點在書畫界已經了不起,然而更為高明的是,他能因著畫面主題的不同,選出非常合適的筆墨語言為其助勢。欣賞劉繼鹵的藝術能夠給人以開闊感,欣賞范曾藝術讓人總想摸下巴,原因就在表現題材與內容選擇上不同。

劉繼鹵的線條表現出很強的平劃力,這種力量不是貶義,是嫻熟的勻著力,是筆與紙之間的粘附力。這是國畫藝術中以書法之帖法入畫的極高水平。有著「屋漏痕」的力,「折拆股」的骨、「錐畫沙」的氣,要想發揮出這樣的力量,藝術家需做到氣定神閑、胸有成竹、點畫精準、肢體靈動、胸襟開闊。凡是唯唯諾諾、下筆膽怯、關節緊鎖、用筆靦腆放不開者,我只能說:「這樣的藝術效果離你很遙遠」。

有「劃力」就有「劃痕」,我覺得劉先生的作品很有「雁過留痕」的意思,他的藝術語言好像在說:「我既然在書畫藝術界來此一遭,就不能白走,總得留點跡象」,他的藝術發音形式我很佩服,但他要表達的內容還處在衣食住行的範圍之內,藝術功能之高度不夠,沒能達到像徐悲鴻的書畫或魯迅的文章附帶的是吶喊聲,突出的是藝術家的使命感。所以劉繼鹵只是個了不起的書畫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西伯愷 的精彩文章:

書畫臨摹不能見畫就臨,也不能依名聲大小區分作品好壞

TAG:李西伯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