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黎川舊事‖懷簡公和楊家巷

黎川舊事‖懷簡公和楊家巷

在清代有名的文學家、黎川中田人魯九皋先生的《山木先生外集》中,有這樣一段話:「吾邑世德之家推楊氏。其後嗣之昌,日盛而未有已。蓋其先當宋南渡之際,有曰某者由南豐遷居邑西之桃溪。歷十四世傳至太學生思庠,又由桃溪而遷城內,是為城內楊氏始祖。太學為人通敏強幹而樂善好施,一以實心行之,不以為名。」

文中說的桃溪楊氏,即今天樟溪的楊家家族,南宋以來,世居黎川龍安河(西川)的源頭樟溪,而魯家世居龍安河的下游。龍安河由南往北蜿蜒流淌,挑起了兩端的世家望族:樟溪的楊家、宏村的孔家、中田的陳家、魯家。

楊家十四世祖懷簡公,名思庠,字懷簡,太學生,生於明萬曆五年(1577),因為家族字輩排行第八,又被稱為楊八。楊家八世祖本立公一生行善,為縣邑有名的善士,曾在明代天順年間(1457-1464)被朝廷賜建「尚義坊」。到了楊思庠這一輩,楊家日益豐饒,樂善好施的家風一直傳承下來。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農曆甲寅年),縣邑大飢,一石谷要一千文。楊思庠此時已經遷居縣城,田產全在樟溪鄉下,一年的收成可以有一萬石。楊思庠說:儲糧備荒,發出去了還可以重新儲備起來,保持平衡才最要緊。政府出於政績考慮,或者一些官吏從中盤剝而不放糧,我就應該進行平抑,來效仿社倉的做法。

於是他打開自家糧倉,放糧平抑物價,將一石谷價平到了400文。同時讓貧困的人登記家中人口,以低價賣給他們,那些想趁機發財囤積居奇的商家因此機關算盡。他對官府徵收的各種賦役了如指掌,對那些變相盤剝百姓的現象深惡痛絕。他深諳「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知道投機取巧不是長久的經營之道,尤其精於「平糶」,或收或賣,保持了縣邑糧價的總體平穩,也同時保證了自己的經營常年平穩順利。

因為遷居縣城,他根據每月的需要從鄉下運糧到縣城,吃完了再運。對家族中各戶的貧富、強弱、生死及人口都胸中有數,安排周全,保證了整個家族不被輕視和欺負。崇禎年間社會動蕩,天災加人禍,全國多次饑荒,尤其在末期更為嚴重,小小的黎川縣也不能倖免。崇禎五年(1632)五至九月,黎川近半年不下雨,大旱導致糧食絕收,疫病流行,楊思庠開粥鋪賑災;崇禎九年(1636)饑荒,同一時間,縣邑各鄉都多個世德家族紛紛施粥賑災;崇禎十五年(1642)又逢大飢,思庠率領六個兒子設粥鋪于楓山(今日峰鎮點山村附近),以賑周邊災民,並出錢安葬死者。這次饑荒持續近半年,時間長了,楊家倉庫里的谷也吃光了,而新谷還沒成熟。眼看施粥賑災將停的時候,卧病在床的長子居曾喊著弟弟居吉說,他夢見周圍還有三百餘人掙扎在生死邊緣等著救濟。思庠聽聞下了決心,拿出重金向別的大戶買米重開粥棚。

當時很多豪門大戶人家都養了一群死士,趁著災荒強拉窮人家的女人做奴隸,男人做佃戶,逼得貧民一片恐慌,居無定所,冤無可訴。還有的人家獨善其身,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各人自掃門前雪,只求自己平安。思庠父子一心只顧救人,還招攬賢良之士入府教育自家子孫。崇禎十七年(1644),清軍入關,農曆十一月初七,操勞一生的楊思庠黯然憂心去世,享年六十七。沒多久,長子居曾因長年操勞過度,加上父逝傷心,病癒沉重,於同年農曆十二月初八去世,時年四十八。

時逢國變,縣邑人心動蕩,到處惶恐不安,盜匪趁機作亂,思庠一家兩個主心骨相續去世,一家老幼陷入惶然。一天,有無賴數十人上門挑事,欲行不端,急忙中,數十貧民趕來驅走了無賴。楊氏合家老少得以平安無事。問起這些人,說,是太學(指楊思庠)三十年來的衣食佃丁,全靠太學體恤照顧,方保全家衣食無憂,因此趕來護主,以此回報太學昔日恩德。

楊思庠二兒子居理於崇禎三年(1630)鄉舉中舉,四子居梓一貫德善好施。清順治二年(1645),有鄉民因為佃租的事情起了爭執毆鬥,受傷的都爭相來到居梓門下尋求庇佑,居梓悉心為他們醫治,全部活了下來。順治五年(1648),居梓賑災於縣邑梅溪(今梅源),路上遇見從福建來的避亂者數百人,想要回到福建去,卻苦無盤纏,居梓接濟他們回鄉。有兩個女孩因為家貧被賣為娼,居梓花了一百兩銀子將她們贖身並讓她們從良。小兒子居吉,和父兄一樣好為人排憂解難,有強寇把著城門尋釁滋事,不許婦女出城,居吉挺身而出大聲呵斥,被鄉民所感恩。長孫楊日升生於明萬曆甲寅年(1614),後於順治十二年(1655)進士,為清代黎川第一個進士。當初楊思庠平糶在甲寅年,然後長孫日升生於甲寅年,邑人都說,這是冥冥中上天的庇佑吧。

與楊思庠在經營上的天分不同的是他的堂弟楊思本。楊思本少年時即顯出特殊文才,他一生都在鑽研和治學。詩宗承庾信、鮑照,對《左傳》、《國風》、《史記》、《漢書》、《離騷》、《文選》等均旁搜博覽,還常與塗伯昌、塗世銘、江如僧及楊希震等邑人學士一起切磋詩文。因潛心治學、淡泊名利而著賢名。詩文受到同時期邱兆麟、湯顯祖、王阮亭等名士稱讚。文學家、侍御使,黎川人鄧澄對其詩文頗為稱讚,清代著名學者王士禎在《漁洋詩話》中寫道:"今日善學才調集者,無如江東宗元定九、建昌楊思本因之、太原趙瑾懿侯。"世俗更稱為"才子之文"。楊思本一生淡泊而不圖名利,於家業經營更是一竅不通。楊思庠經常接濟他的生活,子孫也都拜在楊思本門下讀書,長子居曾更是精心幫助叔父打理日常家務和家業經營,對他如同對待自己的父親。

楊思本去世後,楊思庠的孫子楊日升和楊日鼎又整理出楊思本的文集《榴館初函集選》十卷,為楊思本文章的存世可謂嘔心瀝血,也實現了父祖輩對後代的諄諄教誨。

黎川縣城老人都知道縣城以前有一棟楊家大屋,位於現在的電信局斜對面處,以前的老糧食局大院家屬區、黎川印刷廠位置,也即現在的團村路與日峰路交匯的丁字路口北端居民區,這裡東邊是孔廟,西邊為財富廣場。此處巷子名為「楊家巷」。1987年的《黎川縣地名志》對這條巷子並無記載。上世紀八十年代,為了修建當時的日峰電影院和適應日峰路的開發,對已經殘破不堪的楊家大屋進行了拆除。2017年年底,在多方尋找下,見到清代修的《桃溪楊氏宗譜》殘卷卷一,內有《懷簡公祖祠記》一文,上寫:「懷簡祖祠在城內,學宮(即今縣城孔廟區域)右側,橫街。」讀之,恍然大悟。黎川孔廟坐北朝南,孔廟左側即黎川古縣城的東門及城牆,孔廟右側即懷簡公祠。祠堂為楊思庠六個兒子的後代聚資修建,有科甲坊、家廟、義倉等等,面當主街,闊大軒敞,被縣人喊為「楊家大屋」,久而久之,學宮與祠堂之間的巷子就成了楊家巷。

2018.1.25

在小鎮,讀書寫字,走山走水走村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丁艷的小鎮 的精彩文章:

在小鎮‖壽匾中的故事及文化

TAG:丁艷的小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