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孫子兵法》精髓十二條,趕緊收藏吧!

《孫子兵法》精髓十二條,趕緊收藏吧!

原標題:《孫子兵法》精髓十二條,趕緊收藏吧!



1、不要百戰百勝,要一戰而定。


任何行動都是有代價的,打仗的代價更大,關係生死存亡,更得慎重。我們做事也是如此,誰都不想「白忙活」,因為時間成本、精力成本也是非常值錢的,而時間成本則是最貴重的,一去不復還。


兵法曰: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當然我們不能妄想每次都能不戰而勝,但我們一定要追求一戰而定,而非百戰百勝。打一百次勝仗,但沒有解決問題,這說明打的勝仗沒有價值,不是真正的勝利;打一次仗,就贏了,贏得徹徹底底,這樣的仗,一次就解決問題,才是高質量的勝利。

劉邦跟項羽爭天下,項羽百戰百勝,但都沒有弄死劉邦;而劉邦屢敗屢戰,最後在垓下圍住項羽,割了項羽的頭,一戰定天下,這才是我們需要追求的境界。


2、造勢不厲害,造形才厲害。


世人都認為造勢厲害,其實最厲害的是造形。普通人不知道形勢的根本區別,所以往往以為造勢很重要,根本不懂造形才是基礎。


中國人喜歡講一句話,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造時勢。但按《孫子兵法》來看,造勢的技術含量遠沒有造形高。兵法曰: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造勢其實就是:造出敵人可以被戰勝的態勢。但重要的不是戰勝敵人,而是先保證自己不被戰勝,也就是「先為不可勝」——這就是造形。


我們常說,戰勝別人容易,戰勝自己很難,其實就是說造形難於造勢。我們要打敗敵人,可以有一千萬種方法,但要提高自己,就只有一種笨方法,你說哪個難?


3、《孫子兵法》的雙核心:戰略核心和戰術核心。


《孫子兵法》有兩個核心:第一,是方法(戰術)的核心,多方以誤,致人而不致於人;第二,是邏輯(戰略)的核心,先勝後戰,勝了才開打。


方法的核心告訴我們,打敗敵人的不是我,而是敵人自己。多方以誤,敵人失誤了,我才能打敗他;敵人不失誤,我不能打敗他。關鍵點是,敵人的失誤。所以,勝利都是運氣,這運氣的大小取決於敵人失誤的概率。


戰略的核心告訴我們,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不是因為我們打了才勝,而是因為勝了才打。毛主席總結道:不打無準備之戰,不打無把握之戰。這是對「先勝後戰」的最為樸實的解讀。


這兩個核心,是相輔相成的,多方以誤的目的是先勝後戰,先勝後戰的方法是多方以誤。

4、從來都沒以弱勝強的神話,本質上都是以強勝弱。


沒讀過《孫子兵法》的人,會有一種錯覺,弱的總能戰勝強的,小的總能戰勝大的,總以為伊拉克能出奇制勝戰勝美國,這是幼稚的期望,是同情弱者、渴望反轉的心理在作怪。


讀了兵法就會明白,以弱勝強是一種假象,以強勝弱才是現實的真理。即便是韓信那樣的天才也不能能以弱勝強,但他卻能把自己的弱變成強(造形),然後把敵人的強變成弱(多方以誤),用自己的強去打敵人的弱(避實擊虛),從而取得最終的勝利。從表面上看,是弱者戰勝了強者;實際上是,弱者變成了強者,強敵變成了弱雞,歸根結底還是強者戰勝弱者。


5、智者善等待,愚者愛焦慮。焦慮是失敗之源。


兵法曰:作之而知動靜之理。作,就是刺激,刺激一下敵人,看敵人是怎樣反應的,從中得出敵人的運作調度規律,找出破綻進行攻擊。你懂的刺激原理,敵人也懂;當敵人刺激你時,你要是沉不住氣,露出破綻來,也照樣會被敵人打慘。沉住氣,善等待,不失誤,是致勝的關鍵。


但是,焦慮這種毛病,大多數人都有,不好改。因為我們很難判斷,在某種情況下到底該怎麼做。不知道該怎麼做的時候,最好是什麼都不做;但很少人能忍得住寂寞,總覺得做點什麼才不算浪費時間,結果呢,不僅浪費了時間,還可能浪費掉精力、財富等其他資源。


一旦你亂動作,可能就中了敵人的「作之而知」之計。


6、勝敵益強,打敗敵人是手段,提高自己是目的。


《孫子兵法》上說,勝利的標準是:勝敵益強。


別看「勝敵」在前,「益強」在後,要知道「益強」更重要。孫子又說,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戰不戰,勝不勝,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勝敵」只是手段、方法,而重要的是實現目的:提高自己的實力。

戰勝敵人不是真勝,提高自己才是真勝。如果打贏了敵人,自己也奄奄一息,很可能就「河蚌相爭,漁翁得利」,「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那麼勝利還有什麼意義呢?


7、正合奇勝,「奇」的含義不是「出奇制勝」。


兵法曰:凡戰者,以正和,以奇勝。又曰: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那麼什麼是正奇呢?很多人把「奇」理解為「出奇制勝」,但怎麼出奇才能致勝,怎麼才算出奇?出人意料就是奇,那你不戰而降也出敵人意料,這也算是奇么?所以說,把奇解釋為出奇制勝是錯誤的,沒有指導思路。這種毫無指導性的釋義,怎麼可能是孫子的原意呢。


以正和,以奇勝,正就是正兵,用以接敵,奇就是奇兵,用以攻克敵人漏洞,正奇就是分兵原則。你有一千人,要分兵;有一萬人,也要分兵;垓下項羽只有二十八騎,也不是聚在一處,也要分兵兩路首尾相顧。


更進一步是,奇的含義是留後手,永遠保持自己手裡有張王牌,用於克敵制勝的最佳時機。


奇正之變,不可勝窮,奇兵打出去變成了正兵,而正兵要能收回來,也就變成了奇兵。籃球場上,帶球的球員是正兵,不帶球跑位的球員就是奇兵,正兵把球傳給奇兵,自己又變成奇兵了。你打出去的兵(正兵),能夠收回來(正變奇),休整一下還能重新打出去(奇變正),這就是奇正相生,不可勝窮的基本原理。


正奇分兵原則,給我們的指導是非常明確的,就是要我們多留王牌,伺機而動。



8、不要老想著靠使詐取勝。

硬實力才能決定勝負,詐謀只是錦上添花。使詐,固然能幫助弱者苟延殘喘,但無法讓弱者變成強者,所以還是下下策。能夠拯救弱者的,不能靠走捷徑抄小路的詐謀之術,還得靠強身健體的造形之道。


對戰當中,強大的一方使詐,可以加速取勝;但這取勝的根本,不是詐謀的功勞,而是實力。弱小的一方使詐,或許可以贏得一些自強的時間和機會,但不能老想著憑藉使詐取得最後的勝利,勾踐打敗夫差靠得不是陰謀詭計,而是「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強國之道。


詐謀不能讓你強大,讓你強大的只能是造形之道。詐謀,不得已而用之。


9、努力就一定成功,這是痴心妄想。


兵法曰: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意思是說,你可以儘力做到不被敵人打敗(打不過就跑,跑不算失敗),但沒法保證一定打敗敵人。所以,學習《孫子兵法》也只能夠提高你實現目標的概率,但並不能讓你必勝。


有了目標,沒有行動之前,就是失敗;開始行動了,各個環節總有出錯的可能,你防不住一個,就完蛋。


成功永遠是概率事件,你不讀兵法,可能成功做事的概率是10%,做十次成功一次,學了或可增加到20%,做五次就能成功一次,但永遠不可能讓你做十次成功十次,百戰百勝。天賦再高、能力再強的同學,就算能達到90%的概率,但依然有10%的失敗可能。


所以,那些宣傳「努力一定成功」的成功學,只給你打雞血不能讓你自造血。



10、成功不能複製。

隔壁老王去街邊擺了個燒烤攤,每月賺個兩三萬,你看著眼饞,也就跟著去擺攤,結果一月賠了兩三萬。為什麼?老王進貨是從親戚那裡,能拿最低價一毛八;你去拿貨,就是兩塊二。老王用的醬料是自家老爺子製作的,味道好;你用的是狗都不理的豆瓣醬,怎麼能吸引到食客。老王找的街區沒有城管盯著,你找的街區天天被城管攆。就算碰到城管,老王笑眯眯的哀求告饒,被放過了;而你看到城管就是黑臉,劍拔弩張,被拘留了。


做事,永遠無法完全複製,總有差別存在。你可以複製一種商業模式,但你無法複製商業環境;這個商業模式在美國的環境是成功的,換到中國可能就變味了。你看到的成功複製,都是有差別的;你只看到相同的部分,看不到不同的部分,怎麼可能找到真正管用的部分呢。


喬峰打一套最普通的羅漢拳,也照樣鮮有敵手;關鍵不在羅漢拳,而在於喬峰本人的實力。你學得了羅漢拳,甚至比喬峰打得還熟練,但也打不出他的威力來。你能學來羅漢拳,但學不來喬峰數十年練功吃的苦,學不來喬峰對於武功的熟稔程度,學不來喬峰數十年的功力積累。


兵法曰:應形無窮,戰勝不復。意思就是:天下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也沒有完全相同解法的兩個問題。希望複製喬峰的成功,首先你得擁有喬峰的實力。



11、戰術核心「多方以誤」的四個關鍵點:利害、正奇、迂直、虛實。


但「多方以誤」——想法設法讓敵人失誤——這只是一個綱領性文件,並沒有較為具體的操作指導。兵哥按照《孫子兵法》的邏輯結構,找到了四個點:利害、奇正、迂直、虛實。以利害為基本原理,奇正為手段,迂直為策略,最終致敵虛實(暴露弱點)。


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故孫子能「趨諸侯以利,屈諸侯以害」,用蘿蔔引誘驢子拉車向前,用鞭子恐嚇驢子聽話賣命。你能洞察、掌握到敵人的利害,也同樣能以利害驅動之。


正奇是分兵,是調整分配兵力,哪裡多點,哪裡少點,哪裡要加強,哪裡可以放棄;「無所不備,無所不寡」,正奇也就是把兵力集中到某一點,造成對敵的絕對優勢。這些都是我們可自主的手段。


迂直表面上是路線問題,實質上是策略問題。比如,解決某個問題,可能有三五種解法,但並不是每個解法都適合你,不是每個解法的成本都是你能夠承受的。直的成本大,就選擇迂;迂的成本大,就選擇直;但一定要保證迂直都能選擇,迂保證了直,直也保證了迂,相互支持互為支撐。

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讓敵人暴露出虛實,然後避實擊虛,打敗敵人。唐李問對中說,「我之奇正,致敵之虛實;奇正在我,虛實在敵。



12、戰略核心分為六大步。


《孫子兵法》制勝原理,在戰略上可以分為六大步:修道保法,知己知彼,先為不可勝,致人而不致於人,先勝後戰,勝於易勝。


這戰略的基礎,在於修道保法。孫子曰: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修道保法,就是造形的根本。比如打拳,你打敗對手首要有強健的體魄,藥罐子選手連擂台都上不了,遑論勝敗。


擁有了強健的體魄,然後通過了解對手和自己,知道敵人的強項在哪弱項在哪(也就是知己知彼),避其鋒芒,才能先為不可勝。


立於不敗之地了,才能施展「致人而不致於人」也即多方以誤的計劃;等到先勝了,有了取勝把握,然後要展開攻擊了,怎麼選擇第一波攻擊對象呢?


勝於易勝——也就是避實擊虛,柿子要撿軟的捏。最後的決勝,依舊靠得是「用石頭砸雞蛋」,絕不託大。


高手之所以高手,不是因為他們常常能險中取勝,而是因為他們絕不弄險,絕不把自己搞到險地中去,故而他不會有精彩絕倫的故事,只能「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

贏得平平淡淡,看來也是輕輕鬆鬆,誰也不會稀奇。高手都是旁觀者瞎叫的,高手自己絕不把自己看成高手。如果自認為是高手,那他就肯定不是高手,要栽跟頭。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責編

投稿信箱:tg@weizy.cn(歡迎您原創投稿)

詩經

古文觀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 的精彩文章:

秦統一六國後,各國君主的下場如何?

TAG:孫子兵法三十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