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文采了得,吃條魚就寫出如此大氣磅礴的詩詞,但這魚有爭論
文 | 王凡
1956年6月,毛澤東在武漢兩度游長江,心情舒暢,揮筆寫下《水調歌頭·游泳》:「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毛澤東將詞中「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兩句視為得意之筆。
這首詞於1957年在《詩刊》公開發表後,廣為傳誦。從字面上,讀者會以為毛澤東是在武漢游泳期間,吃了在武漢當地打撈的武昌魚。但了解內情的廚師程汝明說:「毛主席這裡說的『又食武昌魚』,並非在武漢打撈的武昌魚,而是我們從長沙帶到武漢的武昌魚。因為毛主席那次吃的武昌魚,是我掌勺為他烹制的。」
他說:赴武漢那天上午,專列還停在長沙,他和李錫吾還以為將安步當車地在此操持下一頓飯。突然,毛澤東身邊的警衛來通知他們快做準備,馬上就要動身。他和李師傅這才匆忙把準備在長沙烹制的食品收拾起來,其中就有長沙地方提供的武昌魚。當時專車上還沒有電冰箱,運行時要吃的魚、肉類食品,就冷藏在放有冰塊的自製冰箱里。
吃飯的時候,車子已經到了武漢,程汝明就為毛澤東燒制了武昌魚。他是將魚和紫蘇葉子放在一起燒的,這是湖南人喜歡的一種燒制方法。紫蘇是多生長於中國南方的一種草本植物,籽可以榨油,葉子可做菜食用。程汝明只加了少許料酒、鹽、味精,燒製得十分清淡。
毛澤東食後,覺得很可口,游泳後揮毫填詞時,還難忘悠然的魚香。「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古民謠,自然浮出腦際,他稍加變動,用於自己新詞的開篇。
聽程汝明說到這裡,筆者記起曾在一些公開出版的書籍中,看到過毛澤東不食冷凍過的死魚,只吃剛剛打撈即時宰殺的魚的文字記載,因此我問這位掌管過毛澤東飲食的權威,究竟有沒有這麼回事。
「你看到的這種說法,我以前沒特別注意過,也沒人這麼問過我。我們在毛主席那裡的時候,始終堅持死了的魚不能給毛主席吃,像那種翻肚漂起來的不行,給他吃的魚都是新鮮的,趁活著的時候宰殺的。毛主席每次吃魚,基本上都是我們按預先開的菜譜,現打撈現宰殺。毛主席吃的肉也是新鮮的,基本上都不用冷凍保鮮的,雖然家裡有個英國造很舊的小冰箱。像我那次做的武昌魚,是特殊情況,本來我們是準備在長沙吃飯的,事先給他準備好了魚,他突然動身去武漢,才把準備好的魚放在自製冰箱里,從長沙帶到了武漢。」
大家對毛主席的哪一首詩詞記憶最為深刻,轉發並評論寫出你最喜歡的一句。


※子承父業在中國交過稅嗎?民國時期為什麼多方呼籲徵收遺產稅?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