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糖=毒品?科學家:歡迎加入戒糖中心

糖=毒品?科學家:歡迎加入戒糖中心

我們時常告誡孩子:「糖吃多了會蛀牙。」但大多數成人都不清楚,糖的危害,絕對不只是蛀牙而已!除了五花八門的糖果甜食,日常生活中的「甜蜜陷阱」更是防不勝防。

前不久上映的電影《王牌特工:黃金圈》中,反派大毒梟告誡手下:糖比毒品更易成癮,更致命。這並非戲劇誇張,實際上已有不少科學家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糖=毒品? 科學家:沒錯!

標題看起來似乎很驚悚,但許多科學實驗已經證實:糖與毒品一樣,會刺激大腦迴路,促進大腦分泌一種使人心情愉悅的物質:多巴胺,這種物質會使人上癮。

GIF

法國波爾多大學的研究還發現,比起可卡因,94%的老鼠更傾向選擇糖!他們給老鼠兩個控制桿選擇,一個壓下桿後可以注射可卡因,另一個壓下桿後可以喝到糖水,結果大多數的老鼠選擇了糖。

也就是說,如果你是女性,不管你是喝珍珠奶茶、星冰樂還是可樂,一天一杯都是超標的。如果你是男性,勉強可以喝上一杯奶茶,不過星冰樂跟可樂也不能碰!如果你有孩子,那隻能給他喝豆漿。注意,這是一整天的糖量,別忘了還有餅乾、蛋糕,都要計算在內(據說,3片奧利奧就含2匙糖)。

有些讀者可能覺得話過重了,看上去那麼甜蜜的糖怎麼就和「毒品」掛上鉤了呢?

我們都知道毒品有成癮性,即便你周圍難覓癮君子,但在影視作品的渲染下毒癮發作的樣子我們都是清楚的,表面來看這和吃糖根本沒啥關係。

實際上糖的成癮性並不會表現的那麼強烈,但你不得不承認,如果你喜歡吃甜食,你是無法輕易戒掉它的。

當你攝入糖之後,大腦會分泌一些讓你感到愉悅的成分,比如多巴胺,當然生活中我們很多健康的行為也會促進你的大腦分泌多巴胺,比如聽音樂、談戀愛,甚至運動。當然一些不那麼健康的行為也會促進你的大腦分泌多巴胺,比如酒精、尼古丁。

問題在於一個度,糖的甜蜜成癮當然不可能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累積起來的。

「甜到憂傷」的糖

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誘因中,究竟罪魁禍首是糖還是脂肪?實際上糖的危害更大一些,糖在這幾年對心腦血管發病率的提升幾乎是推動型的,所以糖吃多了會「傷心」,這不是一句玩笑話。

除此之外,過量的糖攝入也就意味著更多的熱量攝入,當你無法消耗掉這些熱量時就會引發肥胖的問題,而肥胖相關的疾病中心腦血管疾病只能是其中之一,其他的危害不勝枚舉,比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和一些癌症……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病因中解釋稱,通常是同時存在多個危險因素,比如煙草使用、不健康飲食和肥胖、缺乏身體活動、有害使用酒精及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脂血症,顯然糖的過量攝入佔了不少比重。

(來源:科普成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一分鐘 的精彩文章:

蒸發致冷的奧秘

TAG:科普一分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