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適應全球化新格局 企業四招應對

適應全球化新格局 企業四招應對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化發展放緩。特別是在過去幾年,英國脫歐等黑天鵝事件頻出,在多個國家出現民粹主義、地方保護主義抬頭跡象,人們質疑全球化加劇了地區之間的貧富差距,導致了不公平的利益分配模式。那麼全球化是否已經走到盡頭?波士頓諮詢(BCG)的研究顯示並非如此,我們認為全球化只是進入了新的階段。

過去全球化模式是圍繞著低成本建立,一些地區通過低廉的製造業成本獲得競爭優勢,帶動了全球製造業的重新布局,這是我們熟知的全球化模式。然而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全球貿易與價值鏈的格局也在變遷。製造業的自動化程度不斷提升,使人力成本的差距不斷縮小,讓製造可以在距離市場和消費者更近的地理位置進行。這也導致了製造業的「回遷」現象,例如阿迪達斯將工廠遷回德國,以及最近一些美國企業等等。

與此同時,數字技術也為小型企業敞開大門,讓它們有機會接觸到更廣的市場,這是過去無法做到的。

全球化不再只是生產模式的改變,而是世界如何通過服務、數字科技等,打破疆界,建立更緊密的關係。然而,面對全球化與數字化帶來的諸多機會與挑戰,企業所肩負的社會責任不容推辭。不僅僅是政府,企業也有責任確保下一代有能力適應全球化的新形勢。我們認為,企業應該具備多方利益相關者的思維模式,做好以下四點。

首先是不忘初心。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員工想從工作中獲得更多。在工作中找到意義,並成為這個包容性社會的一部分,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尤其是對於千禧一代。因此尋找並堅持初心,並將初心清晰地傳遞給社會,能幫助企業吸引並保留最頂尖的人才。此外,我們對50家企業進行了調查,我們使用股東總回報(TSR)、收入和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EBITDA)增長等方式,從多個角度分析初心對財務業績的影響。結果發現,真正能堅持初心的企業確實獲得了更好的財務回報。

其次是要建設全面的社會影響力。過去企業更多關注股東回報的最大化,認為政府應該去應對更廣泛的社會挑戰。然而要解決全球化目前面臨的危機和挑戰,建立一個更公平的全球化模式,縮小收入差距,沒有私營部門的參與是不可能完成的。而社會和政府也越來越多地要求企業擔負起更多的職責。因此未來企業應該更多地參與到社區之中,利用自己天然的優勢和能力,帶動整個社區的發展,並且從中獲得更具持續性的收益。

第三是投資人力資本。很多企業和地區並沒有從國際化中獲益,很大部分原因在於勞動人口沒有獲得相應的技能和教育。尤其未來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的快速滲透,很多人需要培訓並獲得新的技能才能保持競爭力。而企業也需要對自己的員工進行人力資本投資,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取勝。

最後是擁抱多樣性和包容性。在國際化程度不斷加深的時代,如何擁抱多樣性並從中受益是企業需要考慮的戰略。我們最近推出的多樣性與創新報告顯示,有六大多樣性元素對創新產生影響,其中行業背景、國籍和性別多樣性這三個維度對創新的影響最大。如果團隊具備這樣的多樣性,將對創新產生很大的推動作用。(波士頓全球CEO兼總裁李瑞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在線 的精彩文章:

「一帶一路」建設給商貿企業帶來機遇

TAG:國際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