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唐太宗墓三次被盜,棺材打開令人毛骨悚然,兩件鎮陵寶物現藏美國

唐太宗墓三次被盜,棺材打開令人毛骨悚然,兩件鎮陵寶物現藏美國

唐太宗李世民被稱為「千古一帝」,文治武功,歷史少有,「貞觀之治」更是如雷貫耳。不過,他也和很多中國古代帝王一樣,幻想長生不老,即使是死了,也希望自己在地下世界繼續享盡榮華富貴。所以,他在生前就已大力營建自己的陵墓——昭陵。

唐太宗墓三次被盜,棺材打開令人毛骨悚然,兩件鎮陵寶物現藏美國

今日昭陵

昭陵位於陝西省禮泉縣東22公里九嵕山的主峰。九嵕山山勢險峻,層巒起伏,兀立於黃土高原之上。昭陵的地宮就鑿建於九嵕山南坡的山腰間,陵園方圓60公里,雄偉壯觀,超過以往歷朝帝陵。昭陵和它的陪葬墓,綿延數十里,氣勢宏大,蔚為壯觀。根據研究顯示,昭陵陪葬墓到目前已知的有194座,創造了中國帝王陵的歷史之最。李世民鑿山建陵,開創了唐代帝王「依山為陵」的先例。杜甫在描繪昭陵的詩里說:「靈寢盤空曲,熊罷守翠微。再窺松柏路,還見五雲飛。」

民間傳說,李世民的昭陵是大名鼎鼎的術士李淳風給挑選的吉地。李淳風受李世民派遣,來到禮泉縣,發現一座山宛如擎天巨柱,直插雲天,登山一看,更是氣象萬千,浩浩渭水飄帶在前,滔滔涇河蜿蜒左右,八百里秦川盡收眼底,一派九五之尊的王者之氣。他掐指一算,在山腰處定下陰宅吉地。再搜尋長安周邊,並無再好之處,便就回復李世民:就是這兒了。

李世民之所以開創「依山為陵」,據說是因為長孫皇后臨死時告訴他要儉薄:「安生無益於人,不可以死害人,願勿以丘壟勞費天下,但因山為墳,器用瓦木而已」。公元636年(貞觀十年)11月長孫皇后下葬昭陵,陵前立碑寫著:「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今因九嵕山為陵,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好盜息心,存沒無累。」這裡所說因山為陵,不藏金玉,其根本目的其實還不是為了「儉薄」,要不然如前所述,昭陵修得佔地那麼大幹嘛呢?其實這是李世民為了「好盜息心」。營建陵墓之前,李世民與滿朝文武討論唐代的帝王陵寢制度時,虞世南就說過:「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李世民深感兩漢帝陵被盜嚴重,帝王屍骨不全。因此,以山為陵的目的,很重要的原因是為了利用雄偉山勢防盜。

李世民苦心經營,陵墓雄偉壯觀,有沒有防盜,保他千年安眠呢?答案是沒有!昭陵在他死後不僅被盜,而且至少有三次大規模盜墓,不僅陪葬寶物被洗劫一空,就連李世民的遺體也被破壞。

具體是哪三次呢?且聽我一一道來。

唐太宗墓三次被盜,棺材打開令人毛骨悚然,兩件鎮陵寶物現藏美國

黃巢

第一次,是唐末黃巢起義,攻入長安的時候。黃巢本是流寇,一路破關奪城,劫掠富豪之家。不過,黃巢沒有穩固根據地,沒法保證40萬軍隊的給養,盜墓便成為他獲取財富的手段之一。根據史料記載,黃巢在長安到處盜掘漢唐帝陵,還指揮全軍挖掘武則天的乾陵,挖出一條深40米的「黃巢溝」,也沒得手。雖然黃巢沒挖開乾陵,但唐代各帝陵大多遭到其破壞,儘管沒有黃巢盜開昭陵的記載,但昭陵這麼宏大的陵寢,地面建築被黃巢破壞,這是肯定的。

第二次就慘了,在公元908年(後梁開平二年)10月,唐朝剛滅亡1年多,昭陵被盤踞在雍州的軍閥溫韜給盜掘了。《舊五代史》記載:「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惟乾陵風雨不可發。」溫韜盜掘了他統治地盤裡的所有唐陵,除乾陵倖免,全被洗劫一空。他還親自下到昭陵地宮,把昭陵里的珍寶,包括前朝鐘繇、王羲之等人的書法作品,全部盜出。據說,當時溫韜從昭陵中盜出的寶物用車拉馬馱,動用幾千士兵,花了1個月的時間才全部運完。

唐太宗墓三次被盜,棺材打開令人毛骨悚然,兩件鎮陵寶物現藏美國

溫韜

溫韜的外甥鄭玄素說過,他當時隨同舅舅溫韜一起進入昭陵,看到躺在棺材裡的李世民屍體完全腐爛,頭髮散亂,頭用玉架護衛著,十分驚訝。宋代的《江南余載》記載 「進士舒雅,嘗從鄭元素學。元素為雅言:溫韜亂時,元素隨之,多發關中陵墓。嘗入昭陵,見太宗散發以玉架衛之,兩廂皆置石榻,有金匣五,藏鍾、王墨跡,〈蘭亭〉亦在其中,嗣是散落人間,不知歸於何所。」

昭陵不僅隨葬寶物被盜,李世民的屍體也被破壞,一代英主,費盡心思為自己營建牢固的陵墓,結果還是沒能擋住盜墓賊,如此下場,令人唏噓。

昭陵的第三次被盜,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昭陵北側的祭殿廡廊,列有六塊駿馬的石刻,被稱為「昭陵六駿」。據史料記載:「昭陵六駿」石刻的原型是唐太宗李世民生前最喜愛的6匹戰馬,是他輔助其父唐高祖李淵平定四海、建國立邦時所乘的坐騎,它們分別名為:颯露紫、拳毛騧、白蹄烏、特勒驃、青騅、什伐赤。公元636年(貞觀十年)昭陵初建成時,李世民詔令大畫家閻立本先畫出六駿圖形,後由雕刻家閻立德依畫雕刻而成。李世民親自作詩6首(即「六馬贊」),讚揚每匹馬的風采,並命大書法家歐陽詢抄錄下來刻在「六駿」旁邊。

「昭陵六駿」在唐末黃巢、溫韜盜墓時受到過破壞,但大體保存完整。直到民國初年,遭受滅頂之災。

唐太宗墓三次被盜,棺材打開令人毛骨悚然,兩件鎮陵寶物現藏美國

昭陵六駿現狀

根據民初的大盜墓賊,文物販子盧芹齋回憶:1912年,在外國文物販子唆使下,昭陵六駿被砸成多塊,從昭陵盜出。文物販子在搬運這些沉重的石塊時被當地民眾發現並截獲,由當時的陝西省官方予以查收。1915年,「颯露紫」和「拳毛騧」被轉運到北京,大約在1916年至1917年被偷運至美國紐約,後來被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收藏。而盧芹齋從中謀取暴利12.5萬美元。其他「四駿」,先前放置在西安圖書館,1950年被政府收藏,一直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館至今。

唐太宗墓三次被盜,棺材打開令人毛骨悚然,兩件鎮陵寶物現藏美國

盧芹齋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1961年,昭陵被定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天已經成為陝西省著名景點,向來來往往的人們述說著歷史。

參考資料:

1.薛居正等:《舊五代史》,中華書局,1976年

2.惠煥章等:《陝西帝王陵》,陝西旅遊出版社,2000年

3.趙琛:《昭陵》,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1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腦洞大開的歷史 的精彩文章:

這一仗證明,唐太宗李世民比漢武帝劉徹厲害

TAG:腦洞大開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