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7年讀書筆記

2017年讀書筆記

2017年初時給自己定的讀書目標是30本,計劃至少讀25本。想來慚愧,過去的一年太忙碌了,遠遠沒有完成目標,讀了14本,聽了7本,加起來也就21本。

不過並不沮喪,因為過去的一年確實比較忙碌,而且所讀的那些書中有些是專業性很強,有些是大部頭,讀起來很費時間,所以這樣的成績也能坦然接受。

2017年所讀書目如下:

《資治通鑒第一卷》

《資治通鑒第二卷》

《資治通鑒第三卷》

《資治通鑒第四卷》

《資治通鑒第五卷》

《資治通鑒第六卷》

《曾文正公家書上》

《曾文正公家書下》

《冰鑒》

《聽故事學會計》

《財報就像一本故事書》

《基業長青》

《從優秀到卓越》

《漫步華爾街》

2017年所聽書目如下:

《人類簡史》

《未來簡史》

《王陽明大傳》

《王陽明哲學》

《中國八大詩人》

《跑步聖經》

《奠基者》

1-6、《資治通鑒》第一卷至第六卷:

眾所周知,資治通鑒是中華國學典籍,是一部大部頭書籍,這樣的一部經典之作,大部頭之作,在選書時出版社的選擇也很重要,我買的的是光明日報出版社發行的,讀完後發現還是有不少不足之處,主要是中間刪減了很多,而刪減似乎有隨意刪減之嫌,比如漢朝歷史一上來就是從漢武帝開始,前面的都刪減了。

讀這部經典一開始看的是原文,很有韻味,但是很吃力,像我這樣早晚抽空看書的人要是啃原文,看完全卷會花很長時間。所以後來改變策略了,反正這樣的典籍看一遍是不夠的,不是說了嘛,毛澤東一生看《資治通鑒》看了17遍,那我第一遍就通讀,快速了解書中內容為主,所有後來選擇讀原文後翻譯的白話文。這就說說看完以後的感受吧。

《資治通鑒》自周至唐,按編年體呈現歷史原貌,其中司馬光的評論往往是點睛之筆。在此想特別說說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我們都很熟悉,他開創了盛世唐朝,到目前為止,唐朝恐怕是中華文明在歷史上最鼎盛的時期,四方臣服,萬國來朝,說的就是唐朝。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李世民的胸懷,貴為天子,卻始終能虛心納言,魏徵等言官往往在李世民興高采烈時,大庭廣眾之下給李世民潑冷水,讓他栽面,可貴之處在於李世民能始終從善如流。其實接受別人的逆耳忠言並不是難事,那些「老好人」一般能聽進入別人的逆耳之言,但李世民並不是這樣的「老好人」,恰恰相反,他是個具備王霸之氣的偉大君主,貴為天子的他總能包容、接受那些逆耳諫言,這才凸顯他的偉大。

是人都喜歡聽好話,地位越高越是這樣,但奉承、馬屁會蒙蔽人的心智,偉大之人必有其偉大之處,胸懷寬廣如大海,故能納百川,其中的道理值得玩味。

7-8、《曾文正公家書》

曾國藩是個十足儒生,卻在國家危難之時帶領鄉勇平定太平天國叛亂,創建了赫赫有名的湘軍。曾國藩被稱為中國歷史上兩個半完人中的那半個完人,其他兩個是孔子和王陽明。能與聖人孔子和完人王陽明相提並論,可見其歷史地位。

《曾文正公家書》這套書其實就是曾國藩與家人之間的書信來往,他長年在外,除了在京城做官,大多時間在外帶兵征戰。他跟他的家人(包括祖父母、父母、叔父母、兄弟、妻與子)幾乎都是10天一封信,而且很多時候是三五天一封信,大多信件都是長篇大論,從一而終,誰能堅持?

讀完這套書我很有感慨,他對他的兄弟子侄們總是不厭其煩地諄諄勸導,他要他的父叔兄弟們寫信告訴他家裡的任何細節,比如家裡的豬下了幾個崽,誰家隨了多少禮錢等等,他就是想即使在千里之外也要全身心地參與到家務瑣事中。他是想即使遠隔千里也要憑藉自己的廣博的閱歷和學識帶領家族向正確的方向行進。

天下誰人沒有家事,而家事往往是最難處理的,處理家事不是要靠一言九鼎,不是要靠令行禁止,而是靠身體力行,是靠情真意切,是靠不厭其煩。

曾公始終在不厭其煩地鼓勵他的兄弟子侄們積極修身修德,幾乎每份信都要嘮叨這些事,而當他的兄弟煩他嘮叨,甚至叛逆而行時,他知道該是哄的時候了,這時他卻放下身段,好言撫慰,甚至委身相求,只為那層親情關係不能破裂。如果不是身後留下那麼多的書信,誰能理解他的苦心?

說真的,太能理解曾公對家人的那份苦心,簡直就是感同身受,只是我等凡人一以貫之的堅持不如他老人家,含怨抱屈的胸懷不如他老人家。

想到自己,這套書讀得有點晚,很多事已無法彌補,要是早幾年拜讀過他老人家的家書,也許在有些事上更能釋懷,更能儘力,更能少留遺憾。

真想對那些關心家族事務的朋友們講,一定要去好好讀一讀曾公的家書,一定會大有裨益。

曾公是個國學家底很深厚的人,《周易》的陰陽理論被他經常拿來勉勵或警示家人,他知道盛極必衰,日中則昃,月盈則虧,所以字裡行間的意思,人應抱殘守缺,不應追求完美。

另外,曾公教導家人堅守的八字訣也深有印象,他認為堅守這八字是旺家之象:

考,寶,早,掃,書,疏,魚,竹

9、《冰鑒》:

《冰鑒》是一本曾國藩所著識人之書,因時間所限,只是通讀了一遍,這就像一本手冊,要想真正掌握其中精髓,需要時時翻讀。

10、《聽故事學會計》:

相對專業性較強,以故事方式導出會計學原理。這是看過的第一本跟會計學沾邊的書,最大的收穫就是財務講究收支平衡,財務過程就像一條流水線,可以把這條流水線切割成很多個收支平衡的模塊。

11、《財報就像一本故事書》:

一本分析上市公司財報的書,值得反覆看。當然,是專業類書籍,有需則看。

12、《基業長青》:

這是本享譽中外的暢銷書,但並不適合人人去讀,核心理念如下:

A、我們應該造鐘,而不是報時。

B、企業應該有超越利潤的追求。

C、企業、部門應該崇尚教派般的文化。

D、那些偉大的企業往往由內部培養經理人。

E、企業應構建願景。

13、《從優秀到卓越》:

跟《基業長青》一樣,是一本講企業管理的書籍,也是一本企業管理者必讀的經典之作。我想說,這是一本絕對的好書,企業管理管理人員的必讀之書。

作者認為優秀是卓越的大敵。出乎預料之外的觀點,卻值得玩味。

作者認為一個從優秀到卓越的要素:

1、第5級經理人:這些領導人都是矛盾的混合體,個性謙遜,但又表現專業。不愛拋頭露面,沉默寡言,內向甚至害羞。第5級經理人=謙遜+意志

2、先人後事:先請進合適的人選,並令合適的人選各就其位,然後再考慮下一步怎麼走。避免1個天才+1000個助手的模式

3、直面殘酷現實:直面殘酷現實,但決不失去信念。

4、刺蝟理念:要在主營業務上做到最好。

5、訓練有素的文化:

6、技術加速度:在具備前述要素的情況下,技術可以成為加速度。

7、飛輪和厄運之輪:從優秀到卓越酷似將一個沉重的巨型飛輪朝一個方向推動,一圈又一圈,積蓄使能,一直到達突破點,並完成飛躍。而不是突然間轉變。

書中提到的選人換人原則:

原則一:若無法確定,則寧缺毋濫;保持觀望態度。

那些實現從優秀到卓越跨越的公司人士心裡十分清楚,任何卓越公司的最終飛躍,靠的不是市場,不是技術,不是競爭,也不是產品,有件事更重要,那就是招聘並留住好的員工。

原則二:一旦發覺換人之舉勢在必行,就當機立斷。

如果你發覺某人非嚴加看管不可,那你一定是用錯人了,因為好的部下是不需要管理的,雖說指導、教導以及領導都是必要的,但嚴格的看管卻是萬萬行不通的。

原則三:將傑出人才用於天賜良機,一圖發展,而不是解決你的最大難題。

當你著手處理問題時,千萬不可派出你最傑出的人才,這是要取得變化的一些小竅門之一。

實現跨越公司的管理隊伍由這樣的人員組成:他們在尋找最佳方案上,會爭吵不休,但一旦做出決定,就會執行無誤,毫不計較個人得失。

意外發現:我們尚未發現公司的報酬與公司的發展存在著什麼系統的聯繫。

在實現公司轉變中,人力不是最重要的財富,合適的僱員才是。

衡量某人是否「合適人選」,主要看內在性格特徵和天賦能力,而不是專門知識、背景或實際技能。

組織應創造一個讓事實說話的大氣候,有4點基本注意點:

1、多提出些問題,少要求些答案。

2、要對話,要爭執,但不要強制。

3、作徹底的時候分析,不要相互指責。

4、建立「紅旗」機制,把信息轉化成無法忽視的信息。

領導不是始於遠見卓識,而是始於讓人面對殘酷的現實,並積極地採取行動。

花時間與精力來激勵人是巨大的浪費。真正的問題不是如何激勵員工。如果你有合適的人,他們就會自我激勵。關鍵是不要打擊他們的積極性。最令人泄氣的事情,莫過於忽視殘酷的現實。

訓練有素的文化:企業成功在於創造力、想像力、大膽的嘗試及富於幻想的激情

1、建立一種在框架下實現自由和責任的文化。

2、這種文化中的人們自律性高,願意全力擔負責任。他們將「去掉所有疲疲塌塌」的毛病。

3、不要講訓練有素的文化和暴虐的紀律維護人混為一談。

4、堅決遵守刺蝟理念,近乎堅守宗教信仰式地關注三環理論的中間環節。

14、《漫步華爾街》:

一本講股票的書,如果你在炒股,那你應該去讀一讀,值得認真去讀。

其中觀念之一:技術分析會有風險,因為大量現金在手,有時會錯過機會。研究(前後30年)發現在重大市場獲利中,有95%的部分來自期間約7500個交易日中的90天。如果你碰巧錯過了這90天,雖然這些日子只佔全部交易日1%多一點,期間股市提供的豐厚的長期回報卻一筆勾銷了。

15、《人類簡史》:

這本書是在開車過程中聽完的,大概內容如下:

1、人類社會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技革命

2、人類的發源地在東非,當時並不是只有一種智人。

3、智人最早使用石制工具是為了敲擊骨髓。因為智人處在食物鏈最底層,先是老虎等大型動物吃獵物、然後禿鷲吃腐肉,智人只能吃骨髓。

4、智人腦容量增大後交流的語言越來越豐富,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可以描述不存在的食物。

5、無意間發現被山火烤熟的食物發現便於咀嚼,開始有大量時間時間不用像其他動物一樣覓食。

6、進入農業社會後的穀物食物其實在損害人類的大腦。

7、進入科技社會後突飛猛進,開始以消費為主,最近500年的歷史中的變革比得上過去幾千年的變革。

16、《人類簡史》:

這本書是在開車過程中聽完的,這是本很著名的暢銷書,但是聽的果然不如讀的,聽完就忘了,只記住兩個觀點:

1、社會發展越來越先進,將來人類可能可以不死,人類可以向設計程序一樣設計自己的後代,可以設計基因。

2、未來人工智慧可以看病,可以給你算出你應該找什麼樣的女朋友。

17、《王陽明大傳》:

這本書也是聽的,當然也是本不止要聽,還應去讀得書。

1、中國歷史有兩個半完人,第一個完人是孔子,第二個完人是王陽明,半個完人是曾國藩

2、王陽明第一個階段向外格物,如18歲結婚當日去寺廟打坐,如格竹子等。第二個階段是打坐,後來他認為就算走路也能靜心,不用打坐。第三個階段是貴州農場悟道。

3、他學過很多宗教,但整理來講他的心學其實是儒學。

4、他文很厲害,武也很厲害。沒有打過敗仗。基本每次打仗前他要寫信,很多人收到他的信就投降了。他的一大功勛就是收拾寧王。

18、《王陽明哲學》:

也是在車上聽的,聽完基本忘了講什麼,只記住他關鍵的哲學理論:知行合一

王陽明是中國哲學歷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他將儒家思想進行提煉,創立心學,就是著名的知行合一。其實了解他主要是從《明朝那些事》這本書,王陽明這幾年這麼火恐怕跟《明朝那些事》脫不了干係。

19、《中國八大詩人》:

聽的書,感觸不深,核心觀念:詩美不美主要看有沒有感情,而不看是否工整。

20、《跑步聖經》這幾年跑步盛行,是一本講跑步的好處與如何跑步的書,書中認為每周應跑三次,成為一個跑者。這是本值得一讀的書,但我是聽的,其中大部分內容已忘記。

21、《奠基者》:

易中天的系列中華史之一,我已看過《祖先》和《國家》,沒時間看,是在懶人聽書上聽的,原文朗讀,質量很高,我已聽了兩遍,值得推薦,如果沒時間讀就去聽聽吧。主要講以農耕文明為主的周文明對中華歷史的影響。

夏文明是水利文明,商文明是商業文明,周文明是農業文明。

周公作周禮,以禮規範體系制度,以樂。以封建制約束公卿大夫,周延續了800年。

除了以上所讀所聽書之外,這一年也追了兩部電視劇,頗有感觸,戲說一二:

1、《虎嘯龍吟》:

吳秀波的演技當然沒得說,歷史上的司馬懿不知道是不是這樣,但他塑造了一個活生生的司馬懿。

司馬懿的一生從一個不同尋常的角度詮釋了什麼是大丈夫,他的隱忍,他的忍辱負重,他的示弱,為人所不能及,但誰說他不是大丈夫呢?所謂智者就是能通達,所謂通達就是因時因事調整自己的策略、行為。

司馬懿自認為是個善敗之人,在與蜀漢的對峙中,他明知不是諸葛亮的對手,他知道明知是敗,但善敗也是勝利。所以總避免跟諸葛亮正面交鋒,等待時機。突然想到毛澤東的《論持久戰》,這些智者總能跳出自己的立場束縛,看到事情發展的脈絡,當自己還處於劣勢時卻能看到將來勢均力敵和反敗為勝的機會。

2、《楚漢傳奇》

至今天,整整八十集的《楚漢傳奇》電視劇終於看完了。

這部電視劇每集長達45分鐘,看完80集耗費不少時間,為了儘快看完整部電視劇,經常「加班」到深夜。

說真的,在追劇過程中對這部電視劇總是割捨不下,甚至有點迷戀,原因有三:

一是,這部電視劇情節緊湊,精彩,精緻,所以就算是80集的故事也不顯冗長,卻總能引人入勝。

二是,這是部歷史劇,講的剛好是那段跌宕起伏,精彩紛呈的楚漢之爭,而我恰巧對那段歷史不甚了解。劉邦開創了盛世漢朝,劉邦稱帝後的歷史相對熟悉些,太多的書籍和影像如錦上添花般描繪了漢朝大一統帝國的繁盛,卻對開創前的那段歷史著墨不多,本人更是對那段歷史知之甚少,只知高祖斬蛇起義、韓信胯下之辱、蕭何月下追韓信、鴻門宴、項羽垓下自刎等,因此而已。這些只是每一個割裂的故事,那麼實際的過程又是什麼樣的呢?我想了解這段艱辛的開創過程。

三是,為什麼笑到最後的是劉邦而非項羽?其實這一問題我開始追劇時並不十分關心,但在追劇過程中對這第三條的思考越來越多,反而成了後來我為什麼要堅持追完的理由,想探究最後成功的為什麼會是劉邦以及劉邦的那些精彩的馭人之術。

這是一部傳奇,自然就會有演繹的成分,何況這是部電視劇,為了呈現故事性和視覺效果,肯定少不了添油加醋的成分,但我相信大的歷史脈絡應該不會錯,至於是不是這樣,將來我會去讀相關書籍去驗證,至少現在我認定其中的歷史脈絡是正確的,我後面的評論基於此認知基礎之上。

年輕時的劉邦並沒有拯救蒼生或一統天下的遠大抱負,相反,他恰恰是個十足的小混混,小混混頭目。但是他講義氣,喜歡結交朋友,肯為朋友兩肋插刀,使得像樊噲、盧綰等這些兄弟們原意死心塌地奉他為大哥,原意追隨他。他是個值得信賴和託付的人,所以就算貴為官僚的蕭何還找他幫忙,尤其將押送徭役這麼艱巨的任務交給劉邦,按蕭何的話說,劉邦是個小事混賬,但在大事上很少出差錯的人,所以他才敢把那麼重要的活交給劉邦去完成。

在芒碭山,由於服徭役的人員逃跑且錯過了指定到達時間,橫豎是個死,所以他帶領大家起義。此時的他雖然還是沒有多麼遠大的理想,但是敢作敢為,敢於帶領團隊反叛起義。尤其他對雍齒的態度表現了他的大格局,由於雍齒這個人不能跟大部分人同心同利,也不服劉邦,所以劉邦團隊骨幹都不同意他留下雍齒,但劉邦覺得雍齒雖然不是跟他們一條心,但雍齒有能耐,他們需要雍齒,所以不但留下了雍齒,還讓雍齒做了他的副手。這是很有風險的安排,但劉邦這麼做了,他暫時放下了他跟雍齒間的個人恩怨,由此可見其格局,劉邦的核心馭人之術也由此初見端倪。

項羽和劉邦在楚王面前相約誰先進咸陽城誰先封王,項羽在一路掃除暴秦的餘孽,劉邦卻獨辟巧徑,先入咸陽。這時候再次表現出了劉邦的「胸無大志」,忘乎所以,縱容部將,險些釀出大禍。但他的偉大之處在於,當他意識到他還並沒有贏得天下,在項羽的鐵騎下他的軍隊將會不堪一擊時,他寧願放棄眼前的榮華富貴和無上榮譽,放棄咸陽城,讓給項羽。其實此時的他也許自己並沒有認識到那些深層次的威脅,但可貴之處在於他的胸懷寬廣,能夠做到海納百川,最終能聽進去蕭何、張良等人的意見。

劉邦後來攻下項羽的大本營彭城後,貌似已贏得了天下,天下各路諸侯臣服,劉邦軍團的軍力更是達到了50萬眾,劉邦再次犯糊塗,不聽韓信勸告,輕視項羽,卻被項羽3萬兵馬打得落花流水,這一仗不但使劉邦的「天下」得而復失,更是對項羽的勇武聞風喪膽,實際上幾乎徹底打掉了劉邦的信心,他心灰意懶。

但他的偉大之處在於還是他那大海般的胸懷,在痛定思痛,塵埃落定後他總能最終聽進去那些正確的戰略,再次體現了他海納百川的格局。

按現在的話說,其實他自己的業務能力並不強,但他手下有的是謀士良將,打仗並不靠他,但他是大老闆,戰略方向需要他來下決心,各方勢力的配合需要他來協調。在每一次低谷,他總能甘於、善於放空自己,從零開始,這是他的偉大之處。

在劉邦的勢力逐漸雄厚,開始取得對項羽的優勢後,為了取得壓倒性優勢,他敢於、甘於對彭越、英布、韓信等舉足輕重的勢力封王分地,使得這些勢力軍團獲得期望的利益而站在劉邦這一邊去一起對付項羽。我們暫不去剖析劉邦後來為什麼又一個個去對付那些他自己封過的王,我寧願相信當時他搭建統一戰線之時心態是光明的,他知道他最大的敵人是項羽,他一股力量無法獨立對付項羽軍團,他只有聯絡其他勢力軍團才能對項羽取得優勢,而為了整合這些諸侯,就需要滿足諸侯們的利益需求,所以他敢於將大片的土地給彭越,所以他敢於封韓信為齊王。最終取得了勝利,逼項羽在垓下自刎。

分析劉邦的戰略,他所搭建的那個組織就像我常說的框架,框架建起來後並不需要他去干那些業務層面的事,運籌帷幄有張良,治理國家有蕭何,打仗有韓信及那些諸侯,他只需要搭好這個平台,他坐鎮中央,只需協調各方勢力即可。就像那結網的蜘蛛,結好網是需要他做的事情,結好網後他只需坐鎮中心,哪的網破了就去補網即可,補蟲子的事就交給網即可。

想到自己熟悉的一個新秀公司,公司老總並沒有想獨佔公司股權,而是整合遍布全國的銷售勢力團隊,這些團隊中很多本身就有自己的公司,作為公司平台搭建者的老總當然清楚這些,但若想讓將公司做大,獲利增多,將盤子做大,整合各方力量是最好最快的做法。短短几年,該公司勢力開始向全球層面延伸,靠的就是這種整理後的力量,具體的業務仗不需要老總去挨個打,他需要做的就是搭建平台,分配利益。

平台做大需要大格局,需要海納百川般的肚量,而分配利益卻需要手段,恐怕二者缺一不可。

反觀項羽,由於個人能力實在太強,總喜歡逞能,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身先士卒,親力親為,這就是項羽,寧折不彎,嫉惡如仇,不齒於跟牛鬼蛇神合作,這就是項羽,他胸懷不夠寬廣,對部下無端猜忌,甚至對他以父事之的范增也懷疑。喜歡用暴力征服他的敵人,卻對稍縱即逝的戰機有時缺乏居高臨下的超然。

劉邦總是將「兄弟們」掛在嘴邊,他認為是兄弟們一起在打拚屬於兄弟們大家的天下,恐怕在他稱帝之前他從未想過他在追求的是他劉家的天下,至少在電視劇呈現出來的就是這樣。而項羽呢,他也把「兄弟們」掛在嘴邊,但他也把「我們項家」總掛在嘴邊,他認為他在帶領兄弟們在打他項家的天下,在他心中為項家為楚國報仇的企圖大於奪取天下的野心。

這就是格局的不同。出發點不一樣,選擇的路會不一樣,結局更不一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這個世界就沒有好人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