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君子有九思,為人處世九大要訣

君子有九思,為人處世九大要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為人處事,有很多事情要特別注意。"君子九思",教我們在這個嘈雜的世界努力做一個完美之人。

李炳南老居士在《論語講要》上曾列出圖表,說明人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過程中,要經過四個「次第」,分別為對境、表態、出動、防非,而孔子的「九思」正是這四個次第的完美映照。

對境:視思明與聽思聰

境,就是相對於主體的客體。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無非是人與人、人與事物的互動,而這個過程中的關鍵就是「視思明」與「聽思聰」。

「視思明」

觀察事物,要做到徹底明白,但怎樣才會真的明白,這就需要對一件事的正、反、前、後、上、下、是、非每個角度進行觀察思考,至此才會明白。

「聽思聰」

不論聽到什麼,一件事,一種觀念,一個理論,一種言論,都不可人云亦云,要以自己的智慧去判斷,去取捨。所以要聽逆耳之言,要聽遠方之言,逆耳之言可以省思,遠方之言可以攻錯。

表態: 「色思溫」與「貌思恭」

為人處世中,神態表現非常重要,臉色要保持溫和,表情要保持謙虛、恭敬。神色與態度,直接關係到能否有效溝通、能否有效處理問題。

「色思溫」

子夏問孝,孔子答曰:「色難」。色,就是臉色,一個人的臉色,充分代表你的內心情感。面對著他人,自己的臉色,是和藹可親,還是拒人於千里,是不急不緩,還是煩躁不安,色思溫,溫者不冷不熱,恰如其分。

「貌思恭」

貌,就是一個人的儀容、儀態。無論是言談、服裝、態度,在任何場合,要給對方一種謙虛、恭敬、尊重的感覺,不可嘻皮笑臉,玩世不恭。

行動:「言思忠」與「事思敬」

行動,無非是兩個行為,一個是怎麼說,一個是怎麼做。真誠的人,言語誠懇,辦事認真。

「言思忠」

忠,首先要做到的是「忠於自己」,不做違背良心,違背道德的事。然後才能做到忠於人,忠於事。對事竭心儘力去做就是忠,忠與信是不可分的,言而有信是做人的根本,誠實是最好的做人態度。

「事思敬」

事無大小,也無貴賤,做好一件事,做完一件事,就是敬業。社會上有百行百業,所謂的行行出狀元,你選擇了做什麼,就要尊重你的選擇,以負責、盡職的態度去做,自會出人頭地。

防非:「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在現在社會,人們面臨多重抉擇,如何防止自己被蒙蔽和欺騙,避免做出錯誤的行為和決定,這就需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疑思問」

有了疑難的問題,要不恥下問。旬子勸學篇中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韓愈的師說上也說:「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無惑?」學問之廣之大,無人能通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知就問,何恥之有!

「忿思難」

當怒火滿腔,將要爆發時,要想一想如果你的怒氣發完之後,會有什麼後果?中庸上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中而皆中節謂之和。所以當你不能掌握喜怒哀樂發而中節時,就要剋制自已的情緒,以免招禍。

「見得思義"

面對垂手可得的利益時,是否應該最先想起「義」字?義者,適不適宜,正不正當,合不合理之謂。適宜、正當、合理,得之可也。

清代學者劉寶楠曾解釋「九思」說:「君子嚴於所思,而約之有此九端,蓋凡言行,莫能外矣。」其發揮九思已到無時不思、無處不思、無事不思的地步,對於現代人來說,完全做到也許非常困難,但孔子關於視、聽、言、動不違禮或九思的概括,卻為我們為人處世提供了借鑒,在待人接物的過程中,有意識的在「九個方面用心思考」,也許就能少些過失、多些成效。

本文參考書目《中國哲學智慧與現代企業管理》(作者葛榮晉,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國際儒聯顧問),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古訓丨君子有九思,為人處世九大要訣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