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曾國藩為什麼不用王錱和李元度?

曾國藩為什麼不用王錱和李元度?

李元度,何許人也?他是清末平江一位遠近聞名的才子,十八歲中秀才,二十二歲中舉人。可能是一開始太順了吧,自從中舉後,他連續六次參加禮部考試,都未中第。一氣之下,三十三歲的李元度投筆從戎,加入曾國藩的湘軍。當時,曾國藩初辦團練,湘南官場士紳普遍心存疑慮,就連他的至交好友也認為他成功的可能性小。最好的朋友劉蓉礙於情面跟他幹了一段時間,看不到希望就離他而去,就在沒有人相信他能成什麼大氣候的時候,李元度一直跟隨他左右,和他一起度過了岳州、靖港等最初那段艱難歲月。他在寫給弟弟的信中寫到:『劉蓉這個月就走了,兵凶戰危的地方,沒有人不躲避,平日里的至交好友如馮樹堂、郭雲仙等尚且不肯來幫忙,更何況其他人呢,現在就剩下李元度幫助為兄處理軍務,助我一臂之力』。難怪,曾國藩看來,李元度是他的知交、患難之交、「辛苦久從之將」。

咸豐八年(1858年),李元度帶領一支700人的部隊,固守江西玉山、廣豐兩城,為湘軍攻佔江西全境起到了很重要的輔佐作用。加上,李在湖南靖港、江西湖口期間,曾經兩救曾國藩,曾國藩力替李元度上奏請賞,獲得道員記名,加按察使銜,兩年後補授浙江溫處道道員,不久,調任安徽徽寧太廣道員,加布政使銜。

李元度擅長文學而不知兵,只因曾國藩私情薦舉,才升任徽寧池太廣道,領兵駐防徽州。當太平軍李侍賢部來攻時,李元度違反曾國藩堅壁自守的指令,出城接仗,一觸即潰,徽州易手。李元度徘徊浙贛邊境,經久不歸,後來雖然回到祁門,但不久又私自離去。曾國藩悔恨交加,決定具疏劾之,以申軍紀。曾國藩此舉本來無可厚非,但文武參佐卻群起反對,指責他忘恩負義。咸豐十一年十月,李戴罪立功,官復原職。先後任貴州按察使、布政使。任內,他剪巨惡,劾墨吏,興蠶桑,設礦局,勵精圖治,深得民心。當年死於貴州任上。

曾國藩雖曾參劾李元度,並說李元度「帷戰陣非其所長」,但在晚年又曾有所自省、悔悟:「(李元度)雖治軍無效,而不失為賢者。」在《國朝先正事略》序言中更有中肯的評價:「次青提兵四省,屢蹶仍振,所謂貞固者非耶;發憤著書,鴻編立就,亦云勇猛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點歷史 的精彩文章:

縱覽唐朝詩壇的領軍人物,誰是你心目中的第一人

TAG:讀點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