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是時候見證真正的技術了——醒腦開竅技術總結分享!

是時候見證真正的技術了——醒腦開竅技術總結分享!

醒腦開竅技術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醒腦開竅技術是根據中醫理論對中風病進行醒腦開竅特殊配穴的針刺技術。在選穴上以取陰經和督脈穴為主,並強調針刺手法量學規範。適用於中風病及其併發症的治療,亦可用於神志、精神疾患、厥閉脫證、頑固性疼痛病症等。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選穴

主穴:內關、水溝、三陰交。

輔穴:極泉、尺澤、委中。

配穴:吞咽障礙加風池、翳風、完骨;手指握固加合谷;語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內翻加丘墟透照海。

(二)操作手法

內關:直刺13~25mm,採用捻轉提插瀉法,施手法1分鐘。

水溝:向鼻中隔方向斜刺7~13mm,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濕潤或流淚為度。

三陰交:沿脛骨內側緣與皮膚呈45°角斜刺,進針25~37mm,用提插補法,使患側下肢抽動3次為度。

極泉:原穴沿經下移1寸,避開腋毛,直刺25~37mm,用提插瀉法,以患側上肢抽動3次為度。

尺澤:屈肘成120°角,直刺25mm,用提插瀉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動3次為度。

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13~25mm,施提插瀉法,使患側下肢抽動3次為度。

風池、完骨、翳風:針向結喉,進針50~63mm,採用小幅度高頻率捻轉補法,每穴施手法1分鐘。

合谷針向三間穴:進針25~37mm,採用提插瀉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動或五指自然伸展為度。

上廉泉:針向舌根37~50mm,用提插瀉法。

金津、玉液:用三棱針點刺放血,出血1~2ml。

丘墟透向照海穴:約37~50mm,局部酸脹為度。

(三)治療時間

每日針2次,14天為1療程。

二、常見疾病的醒腦開竅治療

(一)中風病(腦梗死、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出血)

中風病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或僅以口、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病症。多因風、火、痰、瘀等病邪上擾清竅,導致竅閉神匿,神不導氣,而發為本病。中風併發症有吞咽困難、共濟失調、語言不利、便秘、肩周炎、癃閉、視力障礙、聽力障礙、血管性痴獃等。本病按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治法】醒腦開竅、滋補肝腎為主,疏通經絡為輔。

【操作步驟】在選穴上以陰經和督脈穴為主,強調針刺手法量學。以內關、水溝、三陰交為主穴,輔以極泉、尺澤、委中疏通經絡。配穴為:吞咽困難加風池、翳風、完骨;共濟失調:針風府、啞門、頸椎夾脊穴;語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下垂、足內翻加丘墟透照海;手指握固或功能低下加合谷透三間、八邪;便秘加豐隆、左水道、左歸來、左外水道、左外歸來;肩周炎針肩髃、肩髎、肩內陵、肩貞、肩中俞、肩外俞,痛點刺絡拔罐;癃閉加上星透百會、中極、曲骨;視力障礙加睛明;聽力障礙加耳門、聽宮、聽會;高血壓加人迎、合谷、太沖;血管性痴呆:針百會、四神聰、四白、太沖;睡眠倒錯:針上星、神門。

留針30分鐘,每日2次,14天為一療程。

(二)郁證(抑鬱症)

郁證是由於情志不舒,氣機郁滯所致,以心情抑鬱,情緒不寧,胸部滿悶,脅肋脹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異物梗阻等症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病證。多因情志不暢,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臟腑陰陽氣血失調,而使心神失養或被擾所致。本病按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疏肝解郁,調神啟閉。

【選穴】主穴以內關、水溝、上星、印堂、百會為主。配穴為:局部與循經辨證相結合,如心情抑鬱、善太息、咽中如有異物梗塞者加膻中、廉泉、豐隆;急躁易怒、咽干、口苦、目赤者加太沖、行間、風池;心神不寧、神疲、健忘、失眠者加神門、三陰交、四神聰。

【操作方法】先取雙側內關穴,進針25~37mm,施捻轉提插瀉法;繼刺水溝,向鼻中隔方向針刺7~13mm,用雀啄瀉法,至眼球濕潤或流淚為度;上星沿頭皮刺向百會,捻轉瀉法;印堂平刺7~13mm,提插瀉法;百會沿頭皮針刺13~25mm,捻轉補法。隨證取穴以補虛瀉實為原則施以針刺手法,留針20~30分鐘。

(三)臟躁病(癔病)

婦人無故悲傷,不能自控,甚或哭笑無常,頻作呵欠者,稱"臟躁"。其主要病機為陰血虧耗,五臟失於濡養,而致五志之火內動。本病按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醒腦開竅,疏絡強筋。

【選穴】主穴以內關、水溝、三陰交為主。配穴:以對症、循經為主,如癔病性抽搐取後溪、申脈、血海等;癔病性嘔吐取天突、足三里、中脘;癔病性癱瘓取委中、環跳、極泉;癔病性失明取睛明、四白、風池;癔病性失語取天突、廉泉、金津、玉液。

【操作方法】先針刺雙側內關穴,進針25~37mm,施捻轉提插瀉法。繼刺水溝穴向鼻中隔方向斜刺7~13mm,用重雀啄瀉法,至流淚或眼球濕潤為度。再取雙側三陰交,施提插瀉法。針刺配穴時,均採用提插或捻轉瀉法。每日針刺2次,每次留針30分鐘。

(四)頑固性疼痛(三叉神經痛、帶狀皰疹、骨關節病變)

頑固性疼痛,可見於多種疾病,纏綿難愈。古代醫家認為疼痛為經脈氣血不通,取穴多以局部為主。根據《素問·靈蘭秘典論》"主不明,使道閉塞不通"之意,認為疼痛病機在於各種原因引起的經脈氣血運行不暢,而經脈氣血的運行又與心和神關係密切,神能導氣,氣暢則道通,通則不痛,"心寂則痛微"。本病按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調神理氣。

【操作步驟】重用內關、水溝理氣調神,"調其神,令氣易行",能收"以意通經"而鎮痛之效。

內關:直刺13~25mm,採用捻轉提插結合瀉法,施手法1分鐘。

水溝:向鼻中隔方向斜刺7~13mm,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濕潤或流淚為度。隨證取穴均以補虛瀉實為原則施以針刺手法,留針20分鐘。

運用醒神之法止痛,範圍廣泛,無論感冒及內傷頭痛;痹症關節疼痛,肌肉疼痛;兼或胃痙攣、膽道梗阻、泌尿繫結石甚至心絞痛等各種內臟絞痛,還是三叉神經痛、臂叢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帶狀皰疹等各種神經痛,以及急性扭傷、跌打腫痛等施用本法,在常規治療不滿意時使用此法可緩急止痛,立竿見影。

(五)眩暈(頸性眩暈)

本病以頭暈目眩,視物旋轉為主要表現,多因風陽上擾,痰瘀內阻等導致腦竅失養,腦髓不充而誘發。本病按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法治則】醒腦開竅。

【操作步驟】取穴:按醒腦針刺法取內關、水溝、風池、完骨、天柱、合谷、頸椎夾脊穴;按小醒腦針刺法取印堂、上星透百會、四神聰、風池、完骨、天柱、頸椎夾脊刺。眩暈急性發作時先採用醒腦針刺法,程度減輕後採用小醒腦針刺法。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1~2個療程。

三、禁忌症

1.患者在過於飢餓、疲勞,精神過度緊張時,不宜立即進行針刺。對身體瘦弱、氣虛血虧的患者,針刺手法不宜過強,並盡量選擇卧位。

2.婦女懷孕3個月以內者,不宜針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懷孕3個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皆不宜針刺。三陰交、合谷、崑崙、至陰等一些通經活血的腧穴,在懷孕期應禁刺。

3.小兒囟門未閉合時,頭頂部的腧穴不宜針刺。

4.常有自發性出血或損傷後出血不止者。

5.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或腫瘤的部位,不宜針刺。

四、注意事項

1.針刺眼區穴和項部的風府、啞門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不宜大幅度地提插、捻轉和長時間留針,以免傷及重要組織器官,產生嚴重的不良後果。

2.對尿瀦留等患者在針刺小腹部的腧穴時,也應掌握適當的針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誤傷膀胱等器官,出現意外事故。

3.對胸、脅、腰、背、臟腑所居之處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腫大、肺氣腫患者更應注意。

4.所有操作人員必須要具備一定的資質,並經過醒腦開竅班培訓才能做到規範化操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仙 的精彩文章:

放鬆功!人人都需要放鬆下自己!收藏分享!

TAG:醫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