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蛙兒子焦慮的玩家,只能做溺愛孩子的爸媽

為蛙兒子焦慮的玩家,只能做溺愛孩子的爸媽

最近,一款全靠自我帶入、「母愛泛濫」的小遊戲《旅行青蛙》火爆刷屏。

在朋友圈裡,我們能看到一大波慈愛的老母親在瘋狂曬蛙:當看到「蛙兒子」在家的時候,念叨著讓他出門旅行帶特產;當在房間里見不到「蛙兒子」的時候,又在哭喊「我的蛙崽子呢?他是不是不要我了……」

自己焦慮地刷屏,讓很多玩家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要讓孩子在外學習、工作,學會獨立,但又怕孩子會因為太獨立,而減少了回家的次數,失去了對自己的需要。

被人需要是一種很幸福的感覺。可有時,我們會通過一些看似有理的借口,過度地把這種「被需要」建立在一些人際關係上,導致關係產出結果的不正常。比如親子關係中的「溺愛」。

溺愛,滋生於父母的焦慮

文|心理專家柏燕誼

01

我的精神分析老師曾奇峰曾在進修的課程中,為我們描述了一個形象的場景:

一位媽媽第一次訓練孩子在自己的房間里睡覺,她為孩子蓋好了被子,走到房門口。媽媽說:「寶貝晚安,好好睡吧!」兒子回答:「好的媽媽,晚安!」媽媽關燈出門。

在走廊上,媽媽的內心突然產生了一絲強烈的空洞感,畢竟兒子已經和媽媽睡了好幾年了,突然的分離讓媽媽焦慮,她無法面對母親這個角色功能下降而帶來的失落與痛苦。於是媽媽躊躇了一下,走回兒子卧室,開燈。

兒子充滿疑惑地看著門口的媽媽。媽媽對兒子說:「寶寶,你自己睡不會害怕吧?」兒子思索了一下,對媽媽說:「媽媽,我害怕!我不想自己睡!」

這就是一個心理暗示的過程。它向我們揭示了:所謂的孩子離不開父母,無法適應單獨睡覺的故事,其實很多時候,是父母參與制造的謊言。

GIF

當然,我並不是說,和父母一起睡的孩子就一定會產生心理問題,但這種行為確實很可能會影響孩子的獨立進程,進而影響到孩子成年以後的生活。

而我感興趣的是,父母在阻止孩子獨立的過程中,往往扮演著愛孩子的角色。但這種行為真正的動機是什麼?

02

我還曾接觸過這樣一個案例:

一位媽媽和她明天就要初次去幼兒園的孩子聊天,她向孩子講述著幼兒園裡有多麼好玩,小朋友有多麼親密,老師有多麼溫暖,兒子不停地嘰嘰喳喳,問這問那,顯示出強烈的嚮往。

媽媽看到兒子愉悅的狀態,卻有些失落,因為別人家的孩子都那麼不願意去幼兒園,那麼捨不得爸爸媽媽,而她的兒子對自己居然沒有一絲的留戀。

於是,媽媽對孩子說:「寶寶,你明天去幼兒園不要想媽媽,如果有小朋友欺負你,你就去找老師,媽媽下了班就會去接你。」

這些話看上去毫無問題,但孩子可能接收到的暗示信息卻是:明天媽媽要離開自己;應該要想媽媽;幼兒園很危險;媽媽選擇了上班,放棄了自己。

當這樣的暗示信息被孩子接收到之後,孩子立刻顯示出對幼兒園強大的排斥反應。等這樣的暗示信息經過一夜的沉澱,第二天早上在去幼兒園的路上,孩子果真如媽媽所願,不願意去幼兒園,不捨得媽媽離開,哭鬧撒潑。

GIF

這位媽媽最終因為孩子怎麼也不肯上幼兒園而來向我求助。她沒有意識到,其實正是自己將這一結果的「種子」播撒到了孩子的心中。

03

在孩子獨立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無時無刻不在經受著這樣的焦慮:我們做父母的是不是不再有用,不再被兒女需要?我們是不是沒有能力滿足孩子的一切?我們是不是不再能獲得滿足孩子的成就感?於是就有了不讓孩子獨睡的母親,害怕孩子喜愛幼兒園的母親……

這樣的父母顯然是愛孩子的,可是他們對自己更加心慈手軟。他們無法節制自己的愛,無法忍受孩子獨立,無法忍受自己在孩子面前不再無所不能。

更深入地說,他們無法面對自己沒有及時、充分地滿足孩子而帶來的愧疚感,也無法面對因自己不再是孩子內心中那位全能超人父親/母親而帶來的價值感和幸福感的缺失。

GIF

當父母是會上癮的,尤其當你認為自己是個好父母時。

當你為了釋放自己內心的焦慮與挫折,而去滿足子女要求時,你就在自己不經意間,成了溺愛孩子的父母。

P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柏燕誼 的精彩文章:

你總是幻想得到愛,而得到愛之後又將它拒之門外

TAG:柏燕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