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坐在馬桶上的姿勢很可能不正確

你坐在馬桶上的姿勢很可能不正確

或許我們該時不時地審視下自己長期以來養成的習慣:每天去車站走的路真的是風景最美又最近的嗎?把側面的頭髮留長蓋住禿掉的頭頂真的不是自欺欺人嗎?又或者,你坐在馬桶上的姿勢正確嗎?

不是每個問題都能找到清晰的答案,但是如果你勤於動腦、經常換位思考,多少還是能有點啟發的。多夫·斯科若夫(DovSikirov)估計就是這麼想的。在一項實驗中,這位以色列醫生要求28名實驗對象分別以三種不同的姿勢上廁所:一種是非常普遍的坐便式,另一種是蹲坐在一個特製的迷你馬桶[注釋]上,還有一種是類似於在荒天野地里解決問題的蹲坑式。斯科若夫醫生則負責在旁邊卡秒錶,以及監督每個實驗對象排便完填寫一份調查問卷。實驗結果非常明朗:蹲坑式平均耗時50秒,而且實驗對象一致認為便便過程很舒爽。相比之下,坐便式如廁平均耗時130秒,而且似乎還有些意猶未盡。(插嘴一句,想像一下坐在一個迷你馬桶上,真是可愛屎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因為我們的腸道閉合機制不是為坐著上廁所設計的,在坐姿狀態下它沒法完全打開出艙口。不管站著還是坐著的時候,腸道外圍都有一塊肌肉像套索一樣包裹著它、向一個方向牽引著它,這就產生了一道彎曲的摺痕。這種類似於彎曲扣鎖的機關可以為肛門括約肌減輕不少負擔。你可以把它想像成花園裡澆水用的橡膠管。澆水的時候突然不出水了,多半是管道的哪個地方打了個結,只要把打結的地方擼直,過不了多久水管就又通了。

還是說迴腸子里的彎彎繞吧。在肛門附近,從降結腸(倒數第二節大腸)到直腸(最後一節大腸)拐了個大彎,這有什麼用呢?這是為了讓糞便在拐彎處頓一頓,就像在高速公路的出口處不得不剎車放慢速度一樣。再加上剛才說的肌肉套索,這樣不管站著或坐著,肛門括約肌都可以不太費力地就將糞便憋住。一旦包裹大腸的肌肉放鬆,折彎就消失了,路障解除,隨之而來的就是一瀉千里。

從原始時期開始,人類就是蹲著大便的,這也是最自然的排便姿勢。也就到18世紀末,坐便器和現代意義的衛生間被發明之後,人類才開始坐著排便。「因為山頂洞人就是蹲著排便的」,這樣的解釋對醫生來說太不嚴謹了。誰說因為我們的祖先是這麼排便的,就證明蹲著上廁所更利於肌肉放鬆、排便暢通?

於是日本研究人員做了下面這個實驗:他們讓實驗對象吞下一些熒光試劑,然後用不同的姿勢上廁所,同時接受X光照射。實驗結果如下:一、沒錯,在蹲坑狀態下,腸道確實變得筆直,排便通暢徹底;二、這世界上還真有這麼為科學獻身的人,吞下熒光劑不說,居然還能忍受拉熒光粑粑時讓人全程X光跟拍!我不得不說,這兩點都讓人印象深刻。

痔瘡和腸道內憩室這樣的腸道疾病,還有便秘,似乎只集中爆發於那些習慣用坐便器的國家。肌肉組織鬆弛並非罪魁禍首,原因另有所在,尤其是對於年輕人來說,很多人發病的原因是腸道受到的壓力過大。有些人在壓力大、精神緊張的情況下就會繃緊腹肌,有時綳了整整一天自己還對此毫不察覺,痔瘡自然不願意待在壓力過大的地方,還是溜到身體外面輕鬆自在。同理,腸子內部的組織如果不堪壓力力過大的地方,還是溜到身體外面輕鬆自在。同理,腸子內部的組織如果不堪壓力也只好向外邊跑,於是腸壁上冒出一個個燈泡狀的外翻小瘤子,就形成了腸內憩室。

當然,坐便器肯定不是誘發痔瘡和結腸憩室的唯一原因,但是在全世界12億蹲著如廁的人中,確實沒發現什麼人有憩室,得痔瘡的人比例也要小很多。想想看,我們每天優雅地坐在馬桶上,用一個對腸道來說特別彆扭的姿勢、努力用勁把便便擠出去,卻也附帶著把痔瘡、憩室擠了出來,情況糟糕的還得去看醫生。為了看似高大上的馬桶放棄蹲坑,這樣的代價真的值得嗎?

不僅如此,醫生們甚至推斷,如果在馬桶上如廁時經常性地用力過猛,患靜脈曲張、中風或在排便時暈厥的可能性也會明顯增加。

一個朋友在法國度假時給我發了條簡訊:「法國真是變態,有小偷專門偷高速公路上的馬桶,連著三個廁所里的馬桶都被偷了!」我忍不住哈哈大笑,因為,一、他居然真的以為法國的蹲坑廁所是被小偷洗劫的結果;二、這讓我回想起第一次在法國見到蹲坑時,地上的大洞把我嚇得眼淚汪汪、左右為難:親,在這個坑上面架個馬桶就這麼難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別人的故事 的精彩文章:

TAG:別人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