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利政策接連出台 國內光伏產業度過「寒冬」

有利政策接連出台 國內光伏產業度過「寒冬」

有利政策接連出台 國內光伏產業度過「寒冬」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陳惟杉

北京報道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周刊》2018年第5期)

1月1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17年12月的能源生產情況,數據顯示,當月太陽能發電保持了較快增長,同比增長46.8%,增速比2017年11月加快1.6個百分點。

中國的光伏產業正在逐步恢復元氣。即便是面對1月22日美國根據「201條款」對進口光伏組件徵收30%關稅的情況,中國光伏界的反應依舊淡定。

曾幾何時,光伏是明星行業,無錫尚德的掌門人施正榮在2005年登上過中國首富的位置,但在2011年11月美國光伏雙反調查,以及國內產能過剩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光伏產業一度進入「冰河期」。

光伏企業開始加快布局

2017年3月,工信部官網發布的「2016年我國光伏產業運行情況」提到,2016年我國光伏產業延續回暖態勢,產業總產值達到3360億元,同比增長27%,整體運行狀況良好。中電聯在2017年年底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1至11月份全國基建新增太陽能發電4865萬千瓦,比上年同期多投產2472萬千瓦。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要壯大節能環保產業和清潔能源產業。

作為清潔能源產業的代表,光伏產業的未來被很多人看好。

智研諮詢發布的《2017—2023年中國光伏產業深度調研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分析稱,太陽能「十三五」新增裝機目標是6681萬千瓦,2016年我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容量已完成3454萬千瓦,預計2017年光伏發電新增裝機在1100萬千瓦左右。

但在幾年前,光伏產業確實經歷過低谷。

經歷過那一輪行業低潮的蘇州工業園區聯合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顧三官向記者介紹說,自己於2010年9月在江西共青城投資光伏產業,成立江西共青城共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江西共晶」),註冊資本2億元人民幣。截至 2017年12月20日,實際投資5.7億元。「企業籌辦之時,正值太陽能行業發展巔峰期,是國家大力發展的朝陽產業。始料不及的是,由於歐美雙反制裁,公司剛剛起步就遭遇市場寒冬。當時國內大量光伏企業紛紛減產、停產,甚至破產。」顧三官說。

據介紹,江西共晶從成立之初至2016年,廠房和設備處於閑置狀態,每年虧損1000多萬元,共計損失6000多萬元。顧三官稱,在江西興辦企業,雖然流動資金相對緊張,但他至今從未向當地銀行貸過1分錢,全部經費都自掏腰包。

直到2016年初,國內光伏行業市場全面回暖,顧三官決定重新投產運行,並大力推動產品技術升級。江西共晶新生產的MWT背接觸式金屬穿孔卷繞高效多晶電池,轉換率達到19.3%~19.4%,躋身全國光伏行業領先方陣。2018年,江西共晶將達到年產400MW太陽能電池、600MW太陽能電池組件的生產規模,預計年銷售收入10億元,上繳稅收5000萬元。

顧三官說,面對行業低迷,幾乎所有企業都程度不同地陷入困境。更難的是,在企業經營陷入低潮時,還要面對來自外界的一些惡意猜測甚至流言蜚語,比如有傳言說他被限制出境,還有人說他經營不善,債台高築,賄賂官員,「這都純屬子虛烏有。」他說,事實上,他在2016年至2017年間,隨同長江商學院CEO班,先後到英國、以色列、美國、日本、瑞士等國留學,從未被禁止出境。

「一帶一路」與戶用光伏或成為新增長點

面對國外壁壘和國內市場的複雜情況,越來越多的中國光伏企業以極高的熱情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

有光伏企業負責人曾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分析說:「『一帶一路』涉及的許多國家原有電力設施基礎較差,日照資源又非常豐富,十分需要而且適合發展光伏產業。同時,多點布局有助於中國企業消除對某些強勢集團的過度依賴。另外,在全球範圍內,政府補貼逐步減少乃至完全取消的大趨勢下,一些國家或地區或將成為光伏發電的成本窪地,企業可以獲得更為合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業內專家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一個潛在的市場需求不容忽視——「一帶一路」建設涉及的大部分國家電網升級改造任務繁重,如印度、蒙古、巴基斯坦、塔吉克等國的電力傳輸損耗已高於10%,吉爾吉斯斯坦、尼泊爾等國更超過20%(先進國家如日本此項指標低於5%)。據預測,到2040年,全球約佔現役裝機容量40%的發電機組需要更新換代,其中「一帶一路」國家占較大比例。

與「一帶一路」國家巨大的市場潛力相對應,國內戶用光伏市場也被很多業內人士認為是一片「藍海」。

2016年11月,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規劃指出,2020年全國太陽能發電裝機達到1.1億千瓦以上,其中分散式光伏6000萬千瓦以上、光熱發電500萬千瓦。此後《太陽能發展「十三五」規劃》《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相繼出爐,一系列有利於分散式光伏發展的國家政策不斷出台,再加上分散式光伏的補貼電價維持在0.42元/千瓦時不變,光伏「綠證」制度的實施,為戶用光伏爆發奠定了基礎。

有業內人士曾用一組數字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描述了戶用光伏市場的規模。「國內有4000萬個獨立屋頂,如果有20%~50%的屋頂安裝了光伏電站,按照一套5千瓦的光伏系統4萬元計算,將會出現3200億~8000億元的市場規模,而現在這個市場的開發率不足5%。因此,戶用光伏市場不僅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和規模,還是一個藍海市場。」

而據美國金融信息服務提供商IHSMarkit預測,中國今年將成為全球第二大戶用光伏市場,未來3年有可能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戶用光伏市場。

顧三官稱,他看好中國的光伏產業並願意積極投身其中,為此花費了大量心血和時間對產業投資進行了認真研究,並自籌資金,迎難而上。「但是要按照計劃擴大規模,資金尚存在一定缺口,不過困難是暫時的,隨著國家環保政策的逐步趨於嚴格,巨大的國內外市場能量一定會得到進一步釋放,光伏前景一片光明。」

(中國經濟周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周刊 的精彩文章:

劉鶴達沃斯首秀:未來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仍然要靠改革開放

TAG:中國經濟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