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覺得自己很內向沒朋友?你可能得了心理病啊

覺得自己很內向沒朋友?你可能得了心理病啊

這種心理疾病與性格內向無關,有社交退縮症的人內心非常願意與人交往,只是害怕不被接納、不被信任、不被認可,同時又缺乏交往技巧而常常引起交往不愉快,所以寧可孤僻也不敢與人交往。

文 |思小妞 編輯 | 林欣煮

去年的感恩節受邀去老公導師Bruce家一起度過。Bruce和妻子Lara有兩個兒子,大兒子今年準備讀大學,非常活潑,和我們一群中老年人頻頻互動,喜歡參與談話。與之截然相反的是小兒子,微笑著打完招呼、然後安靜吃飯、安靜聽我們講話,就像一隻悄無聲息的小貓。

我感嘆說:「弟弟和哥哥的性格真不一樣啊,好內向,很少有初中年紀的男生願意這麼安靜地聽長輩們談話了。」誰知Lara面露愁容說,其實弟弟不是性格內向,也不是乖巧,而是有社交退縮症。

弟弟從小就比較孤僻,小時候全班都玩一款掌上遊戲機,特別流行,男孩們經常在一起討論,Lara也想給弟弟買一個讓他參與其中,可年紀小小的兒子主動拒絕,並明確告訴媽媽,「我不喜歡和大家一起玩。」在美國,最流行的運動之一是橄欖球,從中學到大學都有聯盟比賽,年輕的男孩子們都會參與或者至少很有興趣一起觀看比賽,可弟弟從不參與。

一開始Lara也以為這是弟弟的性格所致,可後來她發現每次同齡的朋友在一起圍觀或者討論什麼時,弟弟都會在一旁默默注視,看上去並不是反感的樣子。所以Lara帶兒子去看了心理醫生,才發現果然是有心理問題——社交退縮症。

社交退縮症屬於心理疾病的一種,其實在青少年中還挺普遍。這種心理疾病與性格內向無關,有社交退縮症的人內心非常願意與人交往,只是害怕不被接納、不被信任、不被認可,同時又缺乏交往技巧而常常引起交往不愉快,所以寧可孤僻也不敢與人交往。

Lara說,如果引導和治療得當,社交退縮症在大部分青少年成人後都會治癒,但如果一直沒有好轉,成年後很有可能發展成迴避型人格。

回想一下自己是否有這樣一些「狀況」:

非常渴望與他人建立一段親密關係,但願望達成後就會逐漸疏遠對方,因為怕這份感情無法長久下去,索性先走為快;或者乾脆用花花公子的面孔遊戲感情,也就是常說的「愛無能」。

還有,覺得自己的知心好友非常少,比如只有一個、甚至一個都沒有,而且你對結交新朋友也完全提不起興趣,絲毫不關心周圍的朋友、同事的生活和事情,經常想要把自己同外界隔閡起來,獨處。

甚至,對周遭的一切事物、生活都冷眼旁觀,沒什麼興趣、熱情和追求,時不時就產生「生活好無聊啊」、「活著真沒意思」這類想法。

這些狀況都屬於迴避型人格的癥狀。

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對迴避型人格的特徵(部分)定義為:

- 除了至親之外,沒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僅有一個)。

- 除非確信受歡迎,一般總是不願捲入他人事務之中。

- 行為退縮,對需要人際交往的社會活動或工作總是盡量逃避。

- 心理自卑,在社交場合總是緘默無語,怕惹人笑話,怕回答不出問題。

所以,愛無能、沒朋友、缺乏對生活的熱情,也許並不是你性格內向或者「世界本就如此」所致,而是你出現了迴避型人格的苗頭。

不管是社交退縮症還是迴避型人格,它們不太可能要命(當然,如果發展出重度抑鬱症則另說),但確是會對我們的生活、感情、職業帶來不好的影響。

本應該為喜歡的人許下諾言、牽手共度一生,卻在愛意剛被燃起時就將對方推開,獨自承受孤獨,傷人也自傷;本可以和同事和睦相處,團隊協作在職場拼出一片天地,卻因為自己的冷漠拒人千里也被他人拒之千里。

也許你人生里的不快樂、不自洽都與你不由自己的「迴避」有關。

大部分心理疾病都與童年、家庭、父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兩種心理疾病也不例外。無論是家長過度保護還是過於嚴厲,都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影響,引發他們要麼過於依賴從而在社交上無法自立,要麼為家長的嚴苛而擔驚受怕,變得極富挫敗感、喪失安全感。

如果已經出現了迴避型人格的癥狀怎麼辦?

1正視自己的缺陷,允許自己「有病」。

這一點借鑒於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劉翔平教授在著作《神經質人格》里提到的「承認卑微」。他說:「承認卑微並不會導致痛苦,而是表達了勇氣。勇氣意味著本真,實事求是,不偽裝自己。」

我有個朋友性格非常爽朗,內心也很樂觀,對周圍的人和事物充滿了好奇和熱情,兩年前她離婚了,從此就像換了個人。厭世、悲觀、多疑、冷漠、自我否定,完全就是過去的反例。後來她花了兩年的時間總算走出了陰霾,我們再次見面聊起過去時,她說:「那段日子我是痛苦的,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失敗透了。每次我都想爬起來證明自己沒有錯、證明自己夠堅強,但每次我都跌的更慘。後來我接受了心理醫生的建議:接受自己的缺陷。沒錯,我離婚了,沒錯,這是我的失敗,而且離婚也很難只是一方的問題,我在這中間也有錯。但我失敗、犯錯一次不代表我這輩子、整個人都是跑偏的。無論是錯、是敗、甚至是恥辱,那又怎麼樣呢?」

誰不是有一堆問題、缺點、和毛病啊。

坦然接受自己有缺陷的人設,而非一味掩蓋、躲藏、塗抹,才能給勇氣和新生留出空隙。

2給自己充分的時間。

尋求專業幫助,積極治癒,但也要明白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多在陰霾和泥濘處待一會沒關係,重要的是不要轉身離開。

3懂得一個人的樂趣,也有勇氣與外界形成聯結。

並非說喜歡一個人相處就一定有問題,如果你在獨處時並不排斥接觸外界,同時獨處的情緒和心境是樂觀、積極的,這樣的獨處沒問題。能夠享受一個人的生活,而非將此作為避世的保護傘;同時,也能從外物、他人身上逐漸找回信任和安全感,願意與他們產生互動,哪怕一開始只是小小的一步,比如發給信息問候一下,或者與同事中午一起吃頓午飯。

4讓經濟實力的強大帶動內心世界的強大。

錢當然不是萬能的,一個內心脆弱、自卑、缺乏安全感的人,有了錢這些問題未必就會消失,但內心世界的強大的確可以隨著金錢的累積增加。光是數錢這項「運動」就已經能給內心和身體裨益了。

《心理科學》期刊在早年發表了一篇研究稱,數上幾遍錢可以減輕「身痛」和「心痛」,而且不僅於此,數錢還能提升你的精神力,讓你變得更為勇敢自信。

中山大學的周欣悅博士、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凱瑟林?沃斯博士和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羅伊?鮑邁斯特博士也經過試驗發現:一個人若經常想到他所持有的金錢數量,那麼他的社交體驗——特別是對社會接納和社會排斥的感覺也會隨之改變。

所以,當你對治療自己內心找不到更好的著手點時,也許可以先從認真賺錢做起。

來源|南都周刊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都周刊 的精彩文章:

費德勒拿下第20座大滿貫獎盃

TAG:南都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