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年年歲歲畫相似

年年歲歲畫相似

半幅生綃大年畫,

一聯新句少游詩。

臨近除夕,家家戶戶買張年畫,貼在門口,喜滋滋地盼個來年好兆頭。這曾是傳統中國過年諸多環節中不可或缺的一個。

貼年畫是有講究的,老百姓在大門貼上武將,比如掛上神荼、鬱壘來把門護院,在房門上不能用大鬍子的男士站在那,而是掛上一個女的,麒麟送子,比較柔和一點的題材。後門很有趣地站著個鐘馗,鍾馗是抓小鬼的,鍾馗站在後門,小鬼就不會進來了,家庭安詳。東面的門貼著金雞報曉,西面的門貼貓,貓抓耗子。試想,前面有武將,後面有鍾馗,房門又是麒麟送子和和睦睦的,東面有雞迎著光明,西面有貓抓耗子,這家在一個很和睦的氣氛里。

桃花塢年畫,一個帶著記憶的生命。

中國的木板年畫有四個地區:蘇州的桃花塢,天津的楊柳青,山東的濰坊,四川的綿竹。南桃北柳,兩大年畫中心,說的就是桃花塢和楊柳青。

如今的桃花塢大街只是蘇州城北一條極不顯眼的街道,很難想像曾經的桃花映人紅,不知何處去了,除了桃花,還有俏比花美的年畫。

桃花塢木刻年畫是雕版技術成熟後的產物,普遍認為誕生於明朝末年。當時,蘇州是國內重要的貿易港口,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再加上蘇州自身的吳文化底蘊,都為桃花塢年畫的萌芽和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蘇州城北有一條大街,叫桃花塢大街,古代這裡集中了很多的手工藝人,有刺繡的,搞雕刻的,搞木版年畫的,久而久之蘇州的能工巧匠越來越多。

文人畫對桃花塢年畫的影響顯而易見早期的桃花塢木版年畫體現了秀雅清淡的風格,顏色樸素內斂,多以灰色、花青、赭石、藤黃為主,人物造型帶有插畫特點的書卷氣,表現題材也側重於風景花鳥類和戲曲神話類,代表作有《瑤池獻壽圖》《昭君出塞》《西廂記對屏》等,初現了桃花塢精細工整的特色。到了康雍乾三朝,桃花塢年畫達到鼎盛,這一時期的桃花塢作品也被稱為「姑蘇版畫」,精美程度令後人望塵莫及。歷史類、戲文類、風俗類和仕女圖是當時人們熱衷的題材。

明清是蘇州桃花塢年畫的高速發展時期,木版數量多,雕刻相當精細,尺寸也大型化,一般都要 1 米多寬,有些達到了 2 米多寬,2 米多高,風格上也凸顯工整細膩的特質。

1988 年,在日本與中國合辦的「中國古代版畫」展上,出現了一幅叫《和合致祥?一團和氣》的清雍正時期的版畫。這幅已經流失海外多年的珍貴畫作,就是姑蘇版桃花塢的代表作之一。

桃花塢木刻年畫的工藝一共是三步:畫、刻、印從畫開始,首先要起稿,稿子分成兩種,一是複製,一是創作。複製就是根據已有的圖樣進行放大臨摹,最大可能地接近原樣。刻法,有四種刀法,發刀、襯刀、挑刀和復刀。雕刻的工具刀叫拳刀,即一拳握住的意思,還有些輔助工具如小針鑿、韭菜邊、大彎鑿等等。鑿子的作用是根據線條和線條之間的寬度,選擇合適的鑿子把不要的部分鏟掉。接下來,就是第三步印刷。一般會先印線版,再印顏色版,為了上色清楚,每一個版印兩到三遍,這兩到三遍要保證沒有錯位,一旦有重影就是次品。等所有的套色全部印完了以後,還有一步叫開相,比如說印了一個門神,全部印完後,要手工稍微在面部或其他部位加上兩筆,讓作品形象靈動起來。

時間改變了審美,傳統的桃花塢年畫從家家戶戶過年的必備品,變成了藝術品,如今過年,也很少會有人家在大門口貼年畫了,但至少,它還在以一種恬淡的姿態存在著。

——整理節選自《江蘇特色博物館攬勝》

《江蘇特色博物館攬勝》一書集結了江蘇省內23個卓爾不群的博物館,作者通過實地採風、訪談記錄、影像再現等途徑,發散創新地展現出漕運、港口這樣概念性的博物館,也細緻入微地呈現了醋和茶如此家常的主題館。行文和光影相伴閱讀為此書錦上添花,細節和宏觀交相呼應為特色博物館生動解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南大學出版社 的精彩文章:

從墓室壁畫看地地道道的魏晉之風︱中國絲綢之路上的墓室壁畫

TAG:東南大學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