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病的八大誤區!
誤區一:感冒和腎病沒有什麼關係
很多人認為,感冒主要是上呼吸的疾病,腎病主要反映在尿液的異常,一個在上一個在下,這兩種疾病能扯上什麼關係?其實不然,中醫學認為「腎系夾舌本絡咽喉」、「咽喉乃腎之門戶」,邪氣犯咽循經入腎為害而發為腎病。現代醫學也發現70%的急性腎炎及IgA腎病在發病前2-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證明感冒這種常見的「小小疾病」卻存在著誘發腎病的巨大風險,總之,腎病患者怕感冒。
誤區二:一個加的蛋白尿沒什麼事
尿蛋白一個加號表示尿蛋白在0.15g~1.0g/L,在未劇烈運動、發熱等情況下持續的陽性結果提示可能患有急性腎炎、慢性腎炎、腎盂腎炎、腎結核、腎腫瘤及腎功能不全,應引起注意並應進一步檢查或複查。
誤區三:血肌酐只是高了一點點沒關係
目前我國檢測腎功能最常見的指標是「血肌酐」,血肌酐具有特異性高、但靈敏度欠佳的特點,常見通用的指標範圍是44-133umol/L,比如血肌酐150umol/L,大部分人認為只是高了一點點,根本不知道其危險性。當我們發現腎功能持續出現異常時、哪怕是一丁點兒的異常時,其實腎功能的損失超過60%了,也就是說兩個腎臟相當於坏死了一個多。
誤區四:水腫消了、蛋白尿轉陰腎病就好了
很多腎病患者經過醫生一段時間的治療後,發現水腫消失了,尿蛋白也正常了,於是就認為自己好了,不再接受治療,這是大錯特錯。在臨床醫學上,蛋白尿恢復正常、臨床癥狀消失被稱為疾病完全緩解,只有這種狀態持續2年不複發,才能叫做臨床治癒。而且對CKD早期、持續的治療是預防腎衰竭的有效方法,良好的生活方式、定期體檢要繼續保持。
誤區五:夜尿多沒啥問題
夜間小便量多(>750ml)或次數增多、夜間雙腿抽筋這些是慢性腎病最常見的早期表現,夜間小便次數增多絕大是因為腎小管再吸收功能下降。
誤區六:噁心嘔吐肯定是胃病,全身瘙癢就是皮膚病
一提到噁心、嘔吐大部分人第一反應就是應該是脾胃出了問題,會去檢查胃鏡、胃功能,極少有人會往腎病上去想,其實噁心、嘔吐往往是慢性腎衰病晚期的常見癥狀,主要是由於毒素蘊積引起胃粘膜充血水腫所致;而全身瘙癢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晚期腎功能不全引起的電解質紊亂所致,多由高磷血症所致。
誤區七:腎病患者一定要吃特殊的低鈉鹽
在腎病門診時,經常有患者問道「醫生,我是不是要去買特殊的低鈉鹽呀」,我一般都會明顯的回答「不需要,只要正常的碘鹽就行,只是量較正常人少一點即可」。其實所謂的低鈉鹽就是以加碘食鹽為基礎,添加一定量氯化鉀(含量約30%),與普通鈉鹽相比含鈉低(氯化鈉70%左右),富含鉀(氯化鉀30%左右)。而腎病最忌高鉀,特別針對腎功能不全患者,易導致心律失常,甚至心臟驟停猝死。
誤區八:腎結石、腎囊腫沒事
超過2毫米的腎結石可通過B超發現,儘管腎小球濾過率正常,但已有腎損傷,屬於慢性腎臟病分型第一期,不能掉以輕心,應每半年進行一次複查,檢測腎功能,防止形成梗阻性腎病;腎囊腫亦應定時檢測囊腫大小、腎功能,囊腫體積大於5cm×5cm伴有明顯腰痛者可行穿刺抽液治療,防止破裂引起大出血,而且應積極與多囊腎鑒別。


TAG:衡廬醫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