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吳佩孚是如何從均是領袖變成政治領袖的?

吳佩孚是如何從均是領袖變成政治領袖的?

吳佩孚原是追隨馮國璋的「和平統一」,但實際上跟著曹錕是段琪瑞「武力統一」的主力。民國七年(1918年),正當「武力統一」和「和平統一」的焦灼狀態,段祺瑞將他辛苦打下的湖南,拱手送給了嫡系的張敬堯,吳佩孚一怒之下退出衡陽,打起了「和平統一」的旗號。吳氏「罷戰主和」,「自是北方每一政治問題發生,必為吳左右,中間倒張敬堯,擊敗安福系,趕走王占元,擊破奉軍,左馳右突,靡不如志」。然而到了民國十二年(1923年),直系業已獨攬大權,吳佩孚卻又步了段祺瑞的後塵,開始了武力統一的道路,這下成了眾矢之的。

但是吳佩孚最大的政治失誤便是對曹錕的愚忠。吳氏受曹錕的信任和提拔,「蓋北人對長官之忠,非發生於公的意識,全基於私的情感,服從之外,更有報恩的觀念。」[11] 所以儘管津洛分歧已久,吳氏亦有獨領一系的能力,但吳氏始終未有取而代之之心,維護著曹錕的地位。曹錕賄選醜聞一出,直系眾叛親離,吳佩孚對此怒髮衝冠,但還是從洛陽趕回北京,戎裝上陣。

民國八年(1919年),全國爆發了反對「巴黎和約」的五四愛國運動。面對民族危亡,皖系力主簽約,直系堅決反對,奉系則樂得坐山觀虎鬥。吳佩孚直接通電大總統徐世昌:「青島得失,為吾國存亡關頭。如果簽字,直不啻作繭自縛,飲鴆自殺也。」並表示「衛國是軍人天職,與其簽字貽羞萬國,毋寧背城借一。如國家急難有用,願率部作政府後盾,備效前驅」。當北洋政府對愛國學生進行大肆逮捕時,他認為大好河山任人宰割之時,這些學生不顧自己的生命,為國家、民族前仆後繼,「其心可憫,其志可嘉,其情更有可原」。讓大總統釋放學生,否則眾怒難犯。吳佩孚在五四運動中的行為深得國人的讚許,認為他是一個富有膽略的愛國軍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林侍讀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成吉思汗的子孫打不過英法騎兵呢?

TAG:東林侍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