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做大事的人,知道什麼是「有違」「無違」

做大事的人,知道什麼是「有違」「無違」

做大事的人, 知道什麼是「有違」「無違」

曾經,孔子煮飯給母親吃,每次都煮很多,母親吃剩下後,孔子都問這些飯菜該怎麼處理。

到了孔子的兒子時,飯就煮得剛剛好,如果有剩下的,他就自己吃了。孔子做飯都是照著母親的意思辦,無形中就有聽話孝順的含義在裡頭。

為什麼從孔子到他的兒子,孝道有這樣的差距。因為雖然做的是同一件事情,但人的發心卻有不同。

《論語》只有慢慢去讀,慢慢去體會,才能體會到其中的意趣。

從孔子言行的細節中,我們就能看到那些成大事之人的性格和心理基礎。

春秋晚期有位哲人,到了六七十歲還唱歌跳舞,為的是讓父母歡喜。

有一次,豐子愷寄一卷宣紙給弘一法師,請他寫佛號。宣紙多了些,弘一法師就寫信問豐子愷:多餘的宣紙如何處置?這就說明弘一大師深深懂得尊重別人,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什麼事情都不會自以為是,自作主張。

聽話懂事的背後,事實上是傳統中的一種孝道。

論語》裡面講什麼叫孝道,孔子說「無違」,無違就是沒有違背。這是什麼意思?就是恰如其分,樣樣事情都能夠做得恰到好處,都能夠符合情理。

為什麼我們很多人不能成事?就是因為有障礙——人與人的障礙,事與事的障礙。所以我們要去體會,才能知道什麼是有違,什麼是無違。

學誠法師著

天津人民出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當陽玉泉禪寺 的精彩文章:

通別善惡,對惡設觀

TAG:當陽玉泉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