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留學後時代|童哲,遊走在爭議和實現自我價值之間的「大學校長」

留學後時代|童哲,遊走在爭議和實現自我價值之間的「大學校長」

我們常說,三十而立。

30歲,在某種程度上,

象徵著生命的第一個巔峰。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你是不是,也跟大多數人一樣,

年少時,常會幻想,

30歲的時候,自己會在幹什麼?

年長之後,又常常回憶,

30歲的自己,是哪般模樣?

那些早年奔赴國外讀書、

如今已步入而立之年的留學生們,

他們,現在,過著怎樣的生活?

又是否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本期開始,

留學後時代,為你帶來,

那些留學生而立之年的故事。

留學後時代|童哲,遊走在爭議和實現自我價值之間的「大學校長」

留學後時代|童哲,遊走在爭議和實現自我價值之間的「大學校長」

30歲的童哲,已經是一名校長。

周六的一個上午,在海淀萬柳,

記者見到了童哲。

此時的童哲,剛從湖南的一所中學演講歸來。

像這樣進學校的演講,童哲基本上,每周會做一次。

同事們,喜歡稱童哲為「童校長」。

「童校長」這個名字,跟隨童哲已有5年之久。

除了「童校長」,

童哲身上,還有很多標籤,也有很多爭議。

保送北大卻最終僅僅取得北大專科學歷,

放棄赴蘇黎世聯邦理工讀博士的機會回國創業,

誓言在中國推動免費的在線教育。

童哲的30歲,

在爭議和實現自我價值之間,遊走著。

童哲

不想當科學家的「童校長」

「當繼續讀書跟我的人生軌跡背道而馳的時候,我為什麼要浪費時間?」

好好做個「別人家的孩子」不好么?

FIND YOURSELF

翻看童哲的履歷,不難發現很有意思的一點。

本科北京大學,

碩士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博士蘇黎世聯邦理工,童哲的教育經歷,一路開掛,像極了「別人家的孩子」。

然而,童哲,卻總是在常規之外。

北大讀了三年,拿到的是專科學歷,巴黎高師讀了一年,拿到了Master 1,博士,他選擇了,放棄入讀。

他總是說,「走中規中矩的路,中間,可能會有很多階段會被浪費掉」。

因此,在網路上,對童哲學歷信息的質疑,似乎從未間斷。

提起這段經歷,童哲很坦然地用「懂得的人自然會懂」七個字進行了回應。

2005年,童哲以福建省物理競賽第一名的成績,被保送到了北京大學物理系。

大三暑假,童哲參加了心目中夢寐以求學府——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的入學考試,並以全球前十名的成績通過了考試。

此時,倘若繼續在北大讀完本科,在童哲看來,意味著要浪費一年的時間。

因此童哲拿著北大的專科畢業證,並於大三轉學到了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最終拿到了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的本科學位,繼續攻讀碩士。

在巴黎高師,童哲繼續拒絕著中規中矩的生活。

研一前往加拿大交換,做了一年訪問學者,並逐漸萌生了回國做在線教育的想法。

那個時候的童哲,面臨著兩年前同樣的選擇,繼續在法國讀完學位,或者直接回國從事自己想做的事情。

這一次,童哲依然選擇了追從自己的內心。

「當我決定要回國做在線教育的時候,我就面臨著一個問題,是不是要接著在歐洲把我的學位讀完?而且那個時候,我已經申請上了蘇黎世聯邦理工的博士。但是如果我已經決定回國做在線教育,所以再多花三年拿一個PHD,對我來說是沒意義的。」童哲告訴記者。

留學後時代|童哲,遊走在爭議和實現自我價值之間的「大學校長」

童哲

不想當科學家的「童校長」

「壓力之下,我還要表現得若無其事。只能自己扛,這種壓迫,無形之中會形成一種更大的壓力,循環著反饋。」

曾經斑禿、吃了三個月宮保雞丁的少年

留學後時代|童哲,遊走在爭議和實現自我價值之間的「大學校長」

儘管一路走來,

童哲在學業上一直自帶光環。

然而想辦一所大學,

童哲還是吃了些苦頭的。

童哲所經營的大學——萬門大學,是一個在線教育平台。

在《人民日報》推薦的課程平台里,萬門大學名列第二,緊跟網易公開課之後,上榜理由:提供免費的高品質學習課程。

2015年,萬門大學面臨著關門的風險,童哲因為壓力太大,身體也出現了應激反應,頭頂竟然開始斑禿。

「我媽看到我斑禿,直接哭了,說不想讓自己兒子遭這個罪。幸虧後來隨著慢慢盈利,斑禿不治而愈,不然我註定要孤獨終生了。」如今的童哲,講起來這段經歷,滿是調侃。

童哲右手的小手指上,套著一款別緻的尾戒,他說,是為了激勵自己「好好工作、不談戀愛」。

2017年的2月份,童哲開了一堂課——理論物理一月特訓班,因為太忙懶得出去吃飯,甚至懶於決定要吃什麼,童哲為自己找了一款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均衡的外賣——宮保雞丁,連續吃了三個月。

在那三個月里,因為連續30天每天持續上課8個小時,童哲拿著surface的觸控筆寫字太久,汗水不斷,右手四個手指最後出現了不明花紋,並伴隨著陣痛。

童哲

不想當科學家的「童校長」

留學後時代|童哲,遊走在爭議和實現自我價值之間的「大學校長」

「我一直希望做一些厲害的、影響世界的事情。」

不想當科學家的校長

留學後時代|童哲,遊走在爭議和實現自我價值之間的「大學校長」

留學後時代|童哲,遊走在爭議和實現自我價值之間的「大學校長」

留學後時代|童哲,遊走在爭議和實現自我價值之間的「大學校長」

在涉足在線教育之前

童哲想做的,

是一名科學家。

因為科學家,

可以影響世界。

「比如愛因斯坦發明了相對論,可以精確描述真實世界的時空觀,使得GPS可以定位到到一兩米的範圍,所以我覺得這種基礎學科的科學家,對世界的意義是非常非常重大的,所以我會希望成為這樣的人。」童哲說。

然而在巴黎高師留學期間,童哲看到了自己局限,愈發明確,自己無法成為理論物理學家中的極端佼佼者,如果繼續走科研的道路,做一個科研工作者,並不難,卻終生只能囿於實驗室中做實驗,不會有劃時代的貢獻。

「當時在巴黎高師的老師,物理學教授,曾經說過,全世界只需要10個理論物理學家,由他們來做模型,剩下的全部要去做實驗,去驗證這個模型的正確性。」童哲說。

至此,對童哲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已經不在選擇範圍里了。

留學後時代|童哲,遊走在爭議和實現自我價值之間的「大學校長」

童哲

不想當科學家的「童校長」

媽祖文化和樂於開拓的「直覺」

媽祖文化和樂於開拓的「直覺」

留學後時代|童哲,遊走在爭議和實現自我價值之間的「大學校長」

尤瓦爾·赫拉利在他的《人類簡史》里,

將「文化」描述成了「人造的直覺」。

出生於福建廈門,潛移默化中,媽祖文化對童哲的影響,

多多少少,便有著這樣「直覺」的意味。

從宋朝的地方神,媽祖一路演變為「海神」、「護航女神」,並隨著福建漁民出海海域的擴大,沿著這些華人的足跡傳播到世界各地,演化成中國海洋文化中最重要的民間信仰崇拜。

而這樣的文化,則賦予了童哲樂於吃苦和開拓的精神。

這樣的賦予,在童哲父輩身上,已經初見端倪,

「我的父親,是新中國的第一代律師。在80年代,剛剛有律師這個行業,我爸爸就從法院出來,單幹律師。」童哲說。

從父親在80年代單幹律師,到如今的童哲單幹在線教育,文化,在這兩代人身上傳承得尤其突出,使他們以特定的方式思考,以特定的標準行事,想要特定的東西,也遵循特定的規範。

正因為此,童哲告訴留學君,創業對他來說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在童哲眼裡,福建人願意嘗試,於是,中國第一代非法移民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正是福建人。

童哲

不想當科學家的「童校長」

留學後時代|童哲,遊走在爭議和實現自我價值之間的「大學校長」

「教育是槓桿,可以撬動人生,網路也是個杠杠,兩者疊加,層級之下,會產生巨大的能量。」

教育+網路,雙重槓桿能做什麼?

留學後時代|童哲,遊走在爭議和實現自我價值之間的「大學校長」

儘管,沒有如願成為一名理論物理學家,

童哲依然喜歡自己創作理論,

其中,便包括雙重槓桿理論。

童哲堅信,

教育對人的意義,

是屬於槓桿級別的撬動。

「首先一個人學沒學過好的知識,其實對他自己未來一生的決策、做事效率,包括收入和對社會的貢獻,影響都是非常大的。」

「在早前,哪怕是像孔子這麼厲害的老師,他也只能有3000的弟子,那事實上3000弟子也覆蓋不到,真正核心的就只有72人。

在童哲看來,網路則可以成為教育的槓桿。

兩重槓桿之間,是一個層級關係,互相疊加,產生巨大的能量。

依託互聯網技術,童哲想在虛擬世界裡,構建一個免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王國。

「萬門大學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去更好的傳播優質的教育資源,然後降低中國教育的門檻,一旦降低教育的門檻,就能讓更多的人受益於優質的教育,每個受益於優質教育的人,人生產生了變化,那最後就反作用於社會。」童哲說。

童哲經營的大學,沒有固定生源,卻已經影響892萬名學生,沒有定時上課的老師,卻已將各行各業位列前10%的老師收入麾下,沒有教室和講堂,卻提供了不計其數的課程。

留學後時代|童哲,遊走在爭議和實現自我價值之間的「大學校長」

童哲本人,和他的大學,註定都不是傳統意義上中規中矩的代表。

三十而立,童哲往後的路,

或許,將會繼續在爭議和實現自我價值之間,遊走。

編後語

你,

是否就是,

那個有故事的留學生?

在你的身邊,

有沒有優秀的、獨特的、可以書寫的留學生故事?

歡迎留言,

告訴留學君哦,

留學後時代的一下個故事,

或許,

就是你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