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的另類臉譜:留著辮子的大師,投水自盡不僅是為了清廷

歷史的另類臉譜:留著辮子的大師,投水自盡不僅是為了清廷

北洋大時代的生存智慧(二百零七):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在北洋時期,廟堂之上的晦暗,沒有人可以掙脫出那片深不可測的慾望泥淖,但是相對寬鬆的文化氛圍則群星閃耀,能夠被稱為大師,那是真的需要有兩把刷子。特立獨行的牛人很多,嬉笑怒罵的名士也不少,但是改朝換代之後,依然有兩位大師留著辮子,一位是辜鴻銘,另一位就是王國維。前者留著辮子是為了標新立異,是一種孑然獨立的性情使然,而王國維留著辮子,更多是因為自己邁不過一道心坎。作為國學大師,他留著辮子,是真的說明對清廷懷有感情。懷舊是因為當世理想的潰敗,民初的種種亂象,生靈塗炭,作為國學大家,王國維也開始找不到方向,自己曾經浸潤頗深的「舊學」,與新學相比是否已經落伍。

但是這並不是就意味著王國維就希望搞復辟,他的懷舊更多的是因為念及舊情,一般人多是懷念舊時的養尊處優,他更看重的則是感情。清廷遜位之後,王國維曾作為小皇帝溥儀的師傅,在紫禁城的南書房侍讀。幼年的溥儀,拋開複雜的身份不談,確實也是一位聽話懂事的好孩子,不僅對王國維很尊敬,而且感情很深。王國維是高度近視,用膳時只能看見眼前的菜,溥儀就幫他把遠處的菜夾過來。按理說,本是一國之君應該端著架子的小皇帝,是不會這般屈尊侍奉別人,但是此時的溥儀,還有一位「洋師傅」庄士敦,而且也接觸新思潮,所以對自己老師有一定表示也很正常。作為名副其實的讀書種子,一輩子泡在書本里的王國維,也是忠厚到近乎迂腐。

其後,溥儀的這些禮遇,在王國維心裡的分量想必不輕。在北洋末世,王國維在隆隆的槍炮聲中於頤和園投水自盡,在失節者羅振玉看來,他自然認為王國維的所為是為了清廷,但是陳寅恪說是為了「殉文化」,梁啟超認為是受了革命大潮的刺激,這些也應該都是原因所在。王國維遺書曾認為被羅振玉偽造,但在遺書中曾有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事變,義無再辱。」其中所指的折辱,應該就是指馮系軍閥將溥儀驅逐出宮,當時王國維也在場,遜位的清廷狼狽出宮,在王國維眼中自然認為是一種折辱,古有「君辱臣死」的禮教,此時在南方軍氣勢如虹的攻勢下,北洋軍節節敗退,王國維也認為大丈夫不能再次受辱。

最終,看透人間境界的王國維在一汪碧水中告別了他的廟堂與書齋。他的一生或許都是活在自己的書齋中,儘管可以悟出人生三境,卻在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孑然中迷茫。在他的眼中,禮樂崩壞即是人生的驚濤駭浪,都說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很多人似乎是略帶好意地愛護王國維而特意迴避他對清廷的感情,也就是將這些看作是老爺子的污點,其實一個真實而糾結的王國維,不特意加上許多所謂的遮羞布,究竟是誰的背後還留著那根辮子很值得推敲,比起那些偽大師也要更可敬得多,那是一份「既見君子,雲胡不喜」的真誠與坦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