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對話今日頭條副總裁馬維英:有技術也要有價值觀

對話今日頭條副總裁馬維英:有技術也要有價值觀

2017年對於今日頭條而言是一個充滿挑戰的年份,巨頭對手們的合力圍剿與權威官媒的連番炮轟,都讓頭條的發展蒙上了一絲陰影。但從另一個方面,這種高規格的對抗與批判,同樣證明了今日頭條與「頭條模式」所具有的強大影響力。

不管你喜不喜歡今日頭條,你都很難否認它是一款成功的產品。很少有產品能夠像頭條一樣讓普通用戶如此切身地感受到「演算法」與人工智慧的偉力。來自《經濟學人》和Vetro的數據表明,今日頭條的用戶平均每天使用頭條App 74分鐘,超過了Facebook的60分鐘和微信的66分鐘。

這是一個驚人的數據。

對用戶注意力的爭奪是2017年中國互聯網企業間競爭的主旋律。問答、直播、短視頻,乃至時下火熱的直播答題無一不顯示了互聯網企業對用戶注意力的渴求。頭條在這些新領域的表現同樣可圈可點,悟空問答、火山小視頻與百萬英雄都成為了各自領域的主要玩家。

在爭奪用戶注意力的戰場上,頭條已經搶得了先機,而人工智慧與演算法無疑是頭條最為犀利的武器。

為此,《中國人工智慧之路》特意選擇了今日頭條副總裁兼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馬維英作為我們的下一個對話對象,和他一同探討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在各領域可能給中國社會,甚至給整個人類社會帶來的改變、福祉與困惑。

馬維英曾任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研究領域包括機器學習、 自然語言處理、 多媒體分析和理解、互聯網搜索技術等等,在世界級會議和學報上發表了270多篇論文, 並擁有160多項技術專利。他是今日頭條在人工智慧技術研發上的領軍人物,也是頭條近年來激進人才戰略的代言人。

連接、價值觀與個性化是這場對話的三個關鍵詞。

馬維英認為,人工智慧是一股無法避開的浪潮,是「第四次工業革命」。今日頭條用人工智慧重新定義了人與信息的連接方式,而「人與信息的連接是一個社會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信息關係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人工智慧會越來越多,同時越來越有效地應用到我們的生活中來。

馬維英坦承,頭條對人與信息連接方式的全新探索,使得頭條必須承擔起比其他互聯網企業更多的責任與義務。他希望頭條能夠成為一個對國家、社會有擔當,以提供更好的信息、更優質的內容為己任的平台。頭條不能僅僅讓演算法變得更加智能,還應該讓演算法的「價值觀」更具人文關懷。

馬維英認為,頭條用戶的高粘度源自頭條優秀的個性化推薦系統。他表示,用戶使用頭條越多,收到的信息就越準確,頭條足以滿足用戶每天工作與生活中對信息的大部分需求。這種方式比漫無目的的搜索更加方便。「76分鐘平均使用時長反映了用戶對頭條的依賴與信任,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資產。」

馬維英認為今日頭條的AI戰略包含五個要素,分別是數據、用戶、場景、計算和人才。五個要素環環相扣,缺一不可。數據是人工智慧的燃料;用戶則是人工智慧的使用者與數據的提供者,兩者形成了一個閉環;場景對應演算法的具體用途,使得系統可以跑起來,完成數據的再生產與技術的迭代;大數據對應大計算,優秀的演算法是成功的關鍵;人才是推動演算法實現突破的核心,這也是今日頭條成立人工智慧實驗室的原因。

馬維英認為,我們沒有必要過度擔心人工智慧會取代人類,「我們唯一需要害怕的就是害怕本身」。「未來難以預測,緩解恐懼最好的方式就是將未來創造出來。」

以下為對話實錄:

畢嘯南:在當下這個階段,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說,AI或者人工智慧只是種科技潮流,它只是存在於科技企業或者互聯網企業,對於很多實體製造業,或者是日常生活百姓用品而言,他認為跟我是毫無相關的,那在您剛剛的描述之中,您的意思是,人類的一切產業形態或者生活形態,都必然被人工智慧所改變?是這個意思嗎?

馬維英:我必須說,我是看到了這樣一個潮流。我認為任何一個組織或個人都無法逃避這樣一個潮流。我覺得我們需要一個更好的方式來看待今天這樣一個新的機遇,有些人說今天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前面的三次當初也有很多質疑的聲音,歷史學家、人類學家都覺得那個時候,可能是對人類社會的一個很大的顛覆跟挑戰,但是在每一次的工業革命,整個人類社會也都發展出一種新的社會的分工的方式,讓整個社會更有效率,讓人類的生活更加幸福。

今天我們又到了一個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口,前面的三次給了我們很多的經驗,我認為我們這一代人有責任義務來利用今天的這樣一個新的科技浪潮,做一些對社會、國家乃至整個世界有益的事情。

畢嘯南:1989年國家實施國家互聯網計劃,1994年的時候我們才正式列入互聯網體系,但是大家能夠充分的感知到,因為是網路的存在,我是能夠在日常生活之中感知到的,但是AI或者人工智慧其實目前普通老百姓是沒有這種認知的,那麼你認為就是這股浪潮在可預見的什麼時間段內能夠真正的改變我們每個人和進入到每一個人的日常家用當中?

馬維英:我認為會很快。從今日頭條我們看到的這樣一個連接人和信息的全新平台、方式。以前,例如說我們談的PC互聯網時代,大部分人跟信息的連接是靠中間的搜索引擎,大部分的信息是在網站裡面,然後用戶是用關鍵詞來尋找文檔,搜索引擎只需要做匹配,每一個人看的東西也都是一樣的結果。但今天到了這個移動互聯網和社交新媒體的時代,頭條在嘗試一種用人工智慧重新定義人和信息連接全新方式。

人與信息的連接是一個社會最重要的基礎設施,如果我們看整個人類歷史的發展,過去的兩千年,人類最重要的發明是紙張和印刷術。書是人跟信息連接的一個方式,但書籍的傳播力、速度以及普及性,還是不如今天的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頭條就是新時代的紙張與印刷術,我們有機會讓每一個人都能夠更有效用到人工智慧。因此,我覺得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大家會看到越來越多人工智慧運用在日常生活之中。

畢嘯南:人性是很複雜的,你剛剛提到了深度學習,就是怎麼能夠保證我們的人工智慧對於一個人性是充分理解的呢?而不是說僅僅是停留在他的表意識,其實我有很對其它的興趣,是我不願意表露在網路痕迹上的,那麼這個時候人工智慧,會不會過於狹隘的去推演用戶了呢?

馬維英:你問的這個問題非常好。今日頭條作為一個非常前沿的公司,正在探索一些全新的連接人與信息的方式。在早期的階段,我們看到了很多機會,但同時也有很多我們過去所沒有看到的挑戰。

馬維英:在PC互聯網時代,大家會覺得互聯網本身並沒有必要對內容承擔一個很重的責任或義務,因為網站本身有它自己的內容規範,用戶想去看什麼,那是用戶的自由。

到了移動互聯網這樣一個能夠更緊密連接兩端的時候,像今日頭條這樣的平台公司,我們就必須承擔更多的責任與義務,成為一個對國家、社會有擔當,以提供更好的信息,更優質的內容為己任的企業。

在演算法方面我們還有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我們也希望在接下來的實踐當中,我們的人工智慧、我們的研究人員、工程師,都能夠體現出更具人文關懷的價值觀。

畢嘯南:人工智慧究竟是怎麼開始知道我的興趣,開始給我推送相關的內容,就這一套流程是怎樣的呢?您能跟我們簡單介紹一下?

馬維英:首先我覺得,人工智慧的本質是演算法,演算法的本質是數學,它是一個學習從輸入到輸出的過程。如果你給它很多的例子、樣本,它就會知道說給我這個輸入,我該輸出什麼。將來我希望有更多樣的輸入,即有大量的例子、樣本,然後就訓練出中間的這樣一個非線性轉換方程式,從input(輸入)和output(輸出),中間就靠例子學。

畢嘯南:我看了個數據也不知道準不準確,說今日頭條的用戶停留時間甚至可以長達76分鐘,超過了很多社交用品,為什麼會有這麼長時間的停留,核心原因您認為是什麼?

馬維英這個要歸功於我們優秀的個性化推薦,用戶越使用頭條,他所收取到的信息就會越來越準確,準確到一個程度,他每天生活、工作和娛樂所需要的信息都可以從頭條上獲得滿足。

我現在用頭條讀了很多AI的新聞報道,或者第一時間哪怕在學會會議有人工智慧相關的文章,現在有很多厲害的自媒體,他立刻就翻成中文了,甚至還加上很多的這些專家的評論、報道,寫出一個非常好的總結,第一時間就分享出來了。

所以我已經今天很多的文章我都是在頭條上第一時間看到,對了我的工作已經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我幾乎不太再去互聯網上亂找、亂搜索,因為頭條已經知道哪些是重要、高質量的信息源頭,我固定都會關注的。它把這樣的一個我的使用行為學習起來之後,接下來就會變得很智能、也很方便。

76分鐘代表用戶對頭條的習慣與信賴,這對頭條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資產,我們也希望能夠在這個基礎上越做越好。

畢嘯南:今日頭條我們開發了一個小記者,你認為在未來相當長的一個時間範圍內,人類的記者會被徹底取代掉嗎?

馬維英:我必須說現在在一些重要的垂直領域,那些新聞報道相對來說比較規範化,比較有跡可循,相對來說,有數據就能訓練出那樣的一個寫作方式。我覺得這種模式越規範的,越容易被人工智慧取代。但是越需要創造力的,想像力的,例如說能夠摸到人內心深處的,那機器現在還摸不到。

畢嘯南:未來有一天呢?

馬維英:我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可能比較挑戰的,但是我認為就是說,只要是很規範的這種報道式的記者,我覺得這部分的工作的確是比較容易,會被人工智慧取代,但是我覺得我們人就應該往更多的創造力,更多的對人生活、生命有深度這種內容的方面去發展。

畢嘯南:您認為今日頭條的整個的AI大戰略,您現在有哪些想法和布局嗎?

馬維英第一,我覺得還是回到大數據,從頭條的角度來講,我們今天有非常豐富多樣的數據,這些東西就是我們人工智慧的燃料。我們要把頭條的Training data訓練樣本管理好,希望未來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訓練樣本,而且是包含文字、圖片、視頻、直播、問答、AR、VR所有的內容的一個樣本,這是大數據。

第二,利用我們大量的活躍用戶,挖掘人的智能,因為機器智能是需要靠人的智能來學習的。這個過程中可以產生很多有效的數據,能夠在用戶使用過程中完成閉環。

第三,是今日頭條的應用場景,我們不擔心說我們有演算法會找不到用途。很多的創業公司當然他們有AI的技術,但不一定有數據的源頭,或者找得到應用的場景,中間光有技術其實是比較難實現迭代的,所以我們需要能夠在這樣一個環境中不斷地完善打磨,推進我們的人工智慧技術。

第四,我們也是需要越來越多的人才加入我們,因為演算法還是要不斷往前的,演算法要靠聰明的研究人員。這也是頭條為什麼我們成立了人工智慧實驗室。數據、用戶、場景、人才還有大計算,這五個元素都是一家AI公司在戰略上必備的。

畢嘯南:就是說我們的用戶規模特別大,還有其他什麼優點,在我們這股浪潮之中,中國市場本身具有的一個獨特性?

馬維英:除了剛剛這個用戶規模之外,我覺得我們中國人特別,今天我認為對於新技術的接受非常強,可能是全世界最強的。

畢嘯南:我已經聽到很多人這麼說了,最強的對比性是怎麼來的呢,你們為什麼認為美國人對新技術的接受度(相對)不強呢?

馬維英:我覺得整個中國都不希望再錯失這樣一個第四次工業革命。全國上下,從政府到產業、媒體,大家都害怕自己的技術落後。所以他們對新技術的接受程度,可能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最領先的。這讓我們能夠更快的測試新技術,例如自動駕駛,還有移動支付。中國有可能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完全沒有現金的國家。

畢嘯南:你對比一下中美兩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現在的這種競爭差異性,都會體現在哪些方面,比較大的。

馬維英:我覺得美國當然它整體的人才,還是非常豐沛的,在最前沿的科技、研究各方面,我覺得還是世界最領先的。國有他們的優勢,像矽谷,很多最新的創新都是在那邊發生。中國作為一個後來者,他的發展速度和在人工智慧上的投入以及進步的速度是非常令人驚嘆的。我認為,將來在人工智慧領域,中美可能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兩個國家。

畢嘯南:您個人對於整個人工智慧的發展,不局限於中國,對於整個人類而言,您認為它的邊界在哪裡?包括您也提出來說,可能在有限的時間裡面,一個人工智慧的軟體也好,機器人也好,可能具有人的思想和再創造能力,其實不是那麼可實現的,但是還是有很多科學家或者是業界的人認為,那也不是一件不可實現的事情。

馬維英:對,其實應該這樣講,我認為在人工智慧領域,中國已經擁有了令人驚嘆的成就,而且每次看到一些新的東西出現的時候,我都不斷地告訴自己,要不斷地保持謙虛和開放的心態,因為你永遠不知道還有什麼新的東西出來。我們每天都要不斷地學習,保持這種成長心態。

未來難以預測,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創造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沒有必要害怕,我們唯一需要害怕的就是害怕本身。以這樣的一個心態來面對新的未來,對我們今後在人工智慧的發展,對於每個人適應這個新的時代,都是一個最好的方式。

畢嘯南:知名青年學者、媒體人。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後,中國傳媒大學博士。日本順正學園、台灣政治大學訪問學者。歷任香港電視台、財新傳媒製片人、主持人等。專訪基辛格、布萊爾、吳敬璉、王石、李開復、周鴻禕、劉強東、曹德旺、萬方、姚明、朗朗等各界領袖數百人。被媒體評為「中國新生代最高學歷主持人」。

中國AI領袖人物訪談:由知名青年學者畢嘯南推出,將從【政策與戰略篇】、【產業與機遇篇】、【投資與創業篇】、【風險與挑戰篇】、【人才與教育篇】、【BAT巨頭轉型篇】、【獨角獸崛起篇】七大篇章進行全方位、權威性探討。深度對話、專訪中國人工智慧領域頂尖領袖。

更多內容請收看財新視頻與瀾亭資本聯合出品的《中國人工智慧之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量子位 的精彩文章:

小鵬汽車宣布22億B輪融資,阿里、富士康、IDG資本聯合領投

TAG:量子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