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自然之道 生命之許 藝術如斯,徐畢華的藝術方圓

自然之道 生命之許 藝術如斯,徐畢華的藝術方圓

「 多少年後,我們交談的方式依舊如第一次般,只在深夜。」

徐畢華老師深夜發來信息:號外!廣州發來令人開心的消息:我與歌莉婭藝術跨界合作《虹映》系列服飾正在杭州中國絲綢博物館舉辦的「匠意——2017年度時尚回顧展」上亮相展出,並且已經確定被中國絲綢博物館收藏。

這是令人興奮的消息,也是她的一份殊榮。多少年後,我們交談的方式依舊如第一次般,只在深夜。2016年,兩個分別在廣州和台北的女人,相約在香港見第一面,逛巴塞爾、聊藝術。然後一見成閨蜜,夜聊成知己。開啟一段美妙的忘年之誼。

這是2016年的一篇深夜裡的對話,文字稍有些長,如果你認真讀下來,會有一份愉悅的收穫。

自然之道 生命之許 藝術如斯

2016年春節前後,位於北京路225號的歌莉婭概念會所的三樓,台灣女藝術家徐畢華的畫展——《光合作用》在此展出。展廳窗台上綠意盎然的香草,滿室的牡丹花,與作品流動的色彩,各得其彰。自然的氣息自牡丹花草延伸進畫作,滿滿瀰漫於空氣中,而後迎面而來,非常的美妙!

徐畢華,她的生活和創作的狀態——半農半藝,是一個特定而突出的標籤。傳遞著藝術家徐畢華獨特的氣質與魅力,深深吸引關注者。在無限想像的空間裡,藝術家與自然之間最親密的交往:感知氣候變幻莫測,見證自然界萬物生長,親身勞作在田地和花草樹木間……一一對應著畫面之間的紛繁物像;藝術家以其細膩敏感,於大自然中提取點點滴滴為創作養分,成就繪畫中看似細微的存在,內斂的張力蓄勢而待發。

如此藝術,如是藝術家。我滿懷著敬仰之心與藝術家徐畢華展開一場深夜裡的對話,聽她講述人、自然、藝術的三者關係。

1

農婦藝術家

Q:具體從什麽時候,您開始了「半農半藝」的生活?

A:我從小生長的環境就很貼近大自然,家裡有一個大庭院,我母親是有名的「綠手指」,很會種花種菜,我也受到她的感染,對大自然有種特別的喜愛,對土地有著特殊的情節。我跟我先生結婚,依然居住在有院子可以種花種菜的房子。我們都很喜歡田園生活,有一天飯後散步,順著山道一直走,看到山上有一塊農夫的農地很好,很巧然買下了這塊地,慢慢開始建起了屬於自己的山中居所。在這期間,因為台北對農地有很嚴格的買賣規定,也就是必須是農民才有資格擁有土地,我通過自己的園藝技能拿到自耕能力,成為一名農夫,從而名正言順擁有了現在的這片土地。所以我是農夫,是「農婦藝術家」,挺好的。

Q:每天的生活和創作的節奏如何?

A:會有比較規律的時間安排,但是不會緊張,是一種很自在的狀態。一般來說,我會在早上7點起來,在清晨清新的空氣裡去乾乾院子裡的活,然後我會去晨泳;晨泳之後緊接著就可能下山外出去採購及辦一些人間事,待回到山家之後,通常會在下午1點才開始工作,一直持續到晚上十點。

Q:您的生活狀態與藝術創作存在著什麽樣的關聯?

A:我從小喜歡「道家」裡的「老莊思想」。「老莊思想」主張人與自然融於一體,天人合一。所以一直對自然很崇尚。我住在山上自己的農舍,每日與大自然為伴,親力親為做田園裡的事情,通過感知這些花草樹木以及自然四季的變化,得到很多生命啟發。與其說繪畫創作是視覺上的呈現,倒不如說它只是借視覺來表現生命的一種體悟,我通過繪畫創作把這些自然體悟表現出來而已。

Q:通常在什麽時候會有創作慾望?

A:我的創作通常是在感性迸發的時刻,比如說:聞到一陣花香,我就想用繪畫表達出來;我對文字一向敏感,看到某一段文字或者一個詞語,也想用繪畫來表現它的意境……在這樣的時刻,我會很有創作的衝動。有時候,我突然很想用某種色彩,就從這個色調開始。我的創作都是基於感性開始,隨心而推進。畫到沒有感覺就放下畫筆,去掃掃落葉, 烤烤麵包, 燉煮東西什麽的,再回來繼續。如此反覆觀照著,一層一層經營。當然從感性開始,在過程中會結合美學思考,畢竟我們是視覺藝術家,要考慮美學表現,要有理性思考。 我作畫速度很慢 ,在畫室裡許多作品都是未完成的 , 觀照,對我來講是最重要的 ,看出端倪 才會繼續動筆。

Q:聽起來您的創作都是在非常輕鬆的狀態下逐步完成。

A:對。從感性開始,中途可能會不斷在做加法,然後開始理性的,美學的思維, 以及來回往複的覺性關照 , 這時候就開始做減法了。

3

師法自然,人與自然的對話藝術

Q:我很好奇,您怎麽定義藝術?

A:我沒有特別去想這件事情。我覺得藝術應該一直都存在,只是你有沒有發現它。其實每個人有不同的藝術表達方式,你看我的每一幅畫都不一樣。你現在問我,我想不到。 不過每一幅畫對我而言 都像一個小宇宙, 創作它時,都必須很誠實的 回到自己的初心。

Q:在您看來人、自然、藝術這三者,存在什麽樣的關係?

A:它們三個是一體的,對我來講就是渾然一體。我的很多畫都是在表達人的情感。看起來畫面上好像都是自然的題材,即使是抽象畫依然有自然的元素與氣息。這是因為我生活在大自然間,我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提取表現來闡述生命裡的人情世故。

Q:所以在您的繪畫作品中,依然有很多大自然的元素。

A:雖然我畫的是抽象畫,但是觀眾還是能夠看到很多具象的形象在裡面。我有一幅作品叫《夏陽》,描繪的是夏天的太陽,其實也是台灣夏天水果的色彩:荔枝,百香果、茄子的色彩都在裡面。我在德國展覽時,德國人好喜歡這幅畫。這次在歌莉婭225展覽上展出的《虹映》,其實它畫的是傍晚的彩霞,我在中間加了一條水域,下面是它的倒影……仔細看我的作品,你會發現有很多自然景象在裡面,需要慢慢去看,去發現。

《虹映》

Q:您在不同的創作階段,作品的表現形式和作品的內涵是否有別?

A:每個階段的作品面貌,其實跟個人的生命歷練有關。通過自然的題材,其實是反應了人的生命變化複雜的過程,與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最開始的時候,我最喜愛表現花花草草,就是小女人情態。然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的現實生活狀態其實並不是很好,生活的壓力讓我從小女人變成堅強的女性。這些都會體現在我的作品之上。生活就像大自然,常常會有颱風、水災,但是自然又給予我很大的力量。比方說很難過的時候會哭,自然界有灰塵時下一陣雨,萬物瞬間乾淨清澈,它有洗滌的作用。大自然教會我哭過就好了,陽光馬上就會出來。然後我發現遇到困難如果負面的態度,就渡不過去,而積極面對就渡得過去。

所以,在我的畫面裡永遠都找得到陽光鮮亮的色彩和積極向上的指向,我把生活的痛苦,視作磨鍊,衝破黑暗,找到生命的曙光。大自然,就是我的靈感創作之源;我固守的生活環境,以自然為師 ,身心安頓 ,如實生活,就是我的「本」。

Q:平靜之下的不平靜,您在繪畫中非常誠實地表達了您真實的生活狀態。

A:對,我很誠實地表達了我的心境和狀態,包括怎麽樣去跨越它。我一直說藝術是我非常誠實和鮮明的生命光照,生活的周遭,對應的人、事、物、情、景,俯拾皆是我創作的材料,展現真實的自我。

4

生命的歷練,塑造繪畫的靈魂

Q:我看您的作品,第一眼覺得平靜,但是慢慢看下來,畫面之中充滿著對立。自然間的具體形象更多的只是意象,但是畫面中各種肌理效果的處理非常微妙,並且相當豐富。這些肌理是否有特殊含義?

A:我在做肌理的時候,採用的材料相當豐富而且多元化,比如石膏、白水泥、灰燼,砂石,貝殼,紙,布,等材料。我很善於運用各種材料,我媽媽是裁縫師,對各種材料的運用得心應手,而我從小受她的薰陶,也培養了對材料的敏感和手感的運用。

為什麽我的畫面中會有大量的不同的材料製作肌理?我覺得人的生命中有很多境遇因緣,或喜樂,或艱難困苦,統統都會在自身心識留下軌跡。我用那麽多的肌理在畫面,因為肌理就是生命的軌跡。我用簡單的顏色來調和這些豐富的肌理,所有的軌跡都還在裡面,只是表面看起來簡單。生命其實也會越來越簡單,放空但並不虛無,因為所有過往都存在軌跡。我覺得藝術與生命是相通的,美學和生命同樣相通,對我來講藝術是生命的貫穿實踐和體悟,我把這兩個命題結合在一起。

《日出月藏》

Q:您會賦予特殊的物件不同的情感嗎?比方說做肌理時所用到的材質或材料。

A:很多東西都來自自然,我去很多地方旅行都會拿那裡的沙子。

Q:您會帶回來嗎?

A:對。其實這就是你的生活軌跡,把記憶放在畫作裡。有時候我會用貝殼、樹枝或者樹葉去拓印,統統放進畫作裡。其實都是生活的一個部分,把這些軌跡放進創作裡面,完全渾然一體。

記 者:它跟你生命的某一段記憶是相通的。除了大自然的素材,生活的自然狀態也成為您創作的腳本。

徐畢華:對。它並不是實實在在具體的表現,卻以獨特的氣質存在。

我一直認為人在天地之間,要能夠頂天立地。我一直期許自己,尤其我過50歲以後,要像一棵大樹。期許自己可以像大樹一樣向下紮根吸收地氣養分,逐漸變得沉著穩重。;向上伸張,長葉、開花、結果。這是生長在大自然中的體會而對自己的期許。想像自己是一棵大樹,可以庇護樹下植物和生物,樹上有風,鳥可以來吃果子、傳遞種子和花粉……有施有受,天人合一的狀態。我一直期許自己是這樣的。其實我非常有大樹哲學的思維。

Q:您與自然和諧共處,甚至融入了大自然間的生態迴圈,成為擁有強大庇護的個體,維持良好的循環體系,消解了緊張與矛盾。這其實和您作品帶給人的感覺是一樣的。

A:當然,其實生命就是這樣子,一正一反,一張一馳。我從佛家的覺性修行中,體悟了這種無始無終的迴圈,始終保持圓融的狀態,化解衝突而融於一體。 從道家老莊思想中提悟到,陰陽和合的中道思哲學,其實萬物都是和諧一體,柔軟是最堅毅的力量。

《霧裡的風景》

Q:我們普遍認為在看抽象畫的時候,難免會存在欣賞上的某些障礙,可能每個人領略到的東西是有限的。他在畫面中看到多少,完全取決於觀者能接受得了多少。

A:抽象畫是蠻挑戰的表達方式,對於創作者的挑戰,在於它無中生有。其實我每一幅畫並不是最開始想畫什麽最終呈現亦如此。在作畫過程中,根據畫面推進始終保持一種活潑的動態平衡:畫面色彩或空間濃淡與疏密都在不對稱的平衡當中,好象我們的生命。

對於觀者來講,同樣一件作品,每個人生命經驗,或者他那天情緒不一樣,都會投射給他不一樣的東西。作為欣賞者,你要與繪畫進行交流。西方的一位哲學家羅洛梅寫了一本書叫《創作的勇氣》,書裡面提到欣賞藝術需要勇氣,欣賞抽象藝術更需要勇氣,因為抽象畫很多人不敢接受,覺得看不懂。但是當你跟它對話時,產生阿法波 ,會使人感到愉悅,心靈反應非常好。

Q:您希望您的繪畫傳達給觀眾的是什麽?

A:我覺得抽象繪畫藝術,從它的視覺形式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定義方式,不必局限於藝術家個人的情感指引。藝術應該是非常開放的存在,讓人解放自由。對我而言這才是藝術,就像我的人生。

《生之奧秘》

Q:讓觀眾和藝術家同時得到解放自由?

A:是的。我們在一個現實制度之下,面對各種條條框框,其實很難真正解放自己。但是當你去欣賞藝術品,它可以讓你有這樣釋放的情懷,這是多大的財富?藝術就是有這麽棒的地方,可以讓人心靈超脫。

Q:似乎您的每一幅作品就是一個徐畢華。

A:對,大家都認得那是徐畢華,不同的徐畢華。我並沒有為畫畫而畫畫,它是一個生命的觀照展現,一個呈現方式。其實它也會給我回饋,從而反省我的生活。

Q:反省你的生活?

A:我的創作靈感來自生活,在創作過程中,我會聯想到周遭的很多事物成為創作的素材,怎樣在畫面運用上得到平衡?繪畫美學裡講究色彩平衡,構圖的平衡等這些理論都會影響我如何冷靜思考來處理人事的問題。所以我覺得藝術會給我很好的回饋。

我一直想有個創作題材叫做「游於藝——食食樂」。「食食樂」sizzling 其實就是很好吃的樣子。我畫出來的作品可以做一道菜,因為它裡面色彩的組合讓我想要去做一道菜;或者我今天煮一道菜想到我可以來畫一幅畫,這都是很好玩的事情。它們互相影響,互成一體。

中國有句話叫「得其環中,超以象外」,它很貼合我的狀態。在道家哲學裡,「道」就在日常生活裡,最簡單的生活才充滿著最深的生命奧義。我覺得生命的神聖來自最簡單、如實的生活,這是最大的收穫。而藝術,就是在此開始。

《奇蹟的能量》

5

更多作品

《綠林曼波》

《出口》

《愛如潮水》

《紫色芳華》

《秋色蟬音》

《等待》

寫在後面的話:文中提到徐畢華老師的創作主題「游於藝——食食樂」,一直都在進行當中。在她的個人社交賬號(新增在藝賬號)中,定期都會有美食、美景、美物與畫作契合之景,時刻踐行著生活處處皆藝術的哲思。

在接著的二條中,我將節選幾則分享給大家。

藝遇世界,藝悅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和風的藝遇世界 的精彩文章:

TAG:春和風的藝遇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