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清帝國滅亡前夕 大清軍隊軍服走向西化

清帝國滅亡前夕 大清軍隊軍服走向西化

清帝國滅亡前夕,其陸軍可以號稱100萬,但大概只有60萬戰鬥人員,其中只有17.5萬人是現代化的正規軍。可以看出,改革並沒有起到其預想的效果。一個原因是財政上的困難,庚子拳亂後,清政府已經無法在軍事上投入多少費用了。

甲午戰後,北洋大臣袁世凱在華北組建了「新建陸軍」,兩江總督張之洞在南方組建了「自強軍」,但清政府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時,這種西式部隊被證明是非常有用,且值得推廣的。

清廷在1904年公布了建立由36個鎮組成的常備軍的計劃,而原有的綠營部隊在1901年即開始裁減,到1906年改編為巡營(在1907年改稱為巡防營)。

這些部隊在平時維持治安,戰時則作為輔助部隊。同時,政府取消了舊式武舉,而在各省建立武備學堂,以培養新式軍官。

另一個措施是加強海軍和建立參謀機制。北洋水師的喪失本是海軍建設的一大挫折,經庚子一役,諸海軍基地又相繼喪失,清帝國已無海防可言。1909年,清政府決定成立海軍處,並將殘餘的水師戰艦統一重編成巡洋和長江兩艦隊。又在1910年改海軍處為海軍部,力圖重振海軍。

參謀機制上,在1907年即仿照西製成立了參謀部門軍咨處,隸屬陸軍部之下。為了把軍事管理和指揮分開,1911年年決定把它升格為獨立於陸軍部外的軍咨府。但清帝國沒來得及看到這些改革的成效就壽終正寢了。

清朝規定,軍佐按專專業分為十一類;軍佐銜最多的設三等八級,最少的僅設一等二級。光緒二十一年首次規定,軍佐銜稱與同級軍官相同,只是在軍官銜稱前冠一個同字,如「同副都統」、「同正軍校」等。宣統元年,因「官名之上冠以同字,亦嫌界限不清」,故改為在銜稱前加專業名稱,如「軍需副都統」、「馬醫正參領」等。

清政府開始對職與銜的搭配規定,要求十分嚴格,叫做「以官配職,俾參差」。但是經過幾年的實踐,證明難以實現職銜完全一致。

遂於宣統二年修改為,一般情況下要「以相當之官,任相當之職」,「但遇軍職需材一時無適當人選,克副厥職,則或大于軍職一級,或小于軍職一級之官佐,亦可酌量派充。惟無論大小,其相差之率,概以一級為限,不得更有逾越。」

新軍成立後,在更新訓練方法、武器裝備的同時,也對軍服作出了改進。練兵處正式擬訂了包括禮服、常服、肩章、帽徽、領章等的新軍軍服樣式,至此,使用了數百年的中華民族傳統軍服-號衣,正式退出了歷史舞台。【拍攝於1900年代。攝影:斯塔福德·弗朗西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影追蹤者 的精彩文章:

一位女孩從1歲到30歲和父親的合影,網友:滿滿感動一輩子的恩情

TAG:光影追蹤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