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爆炸

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爆炸

在32年前的今天,1986年1月28日 (農曆臘月十九),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爆炸。

挑戰者號太空梭在空中爆炸

1986年1月28日, 美國太空梭「挑戰者」號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72秒鐘後在1.5萬米高空突然爆炸,7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飛機在頃刻之間炸成一團紅白色火霧,飛機的殘骸碎片在一小時內散落到距發射中心9 公里的大西洋洋面。

1月28日, 「挑戰者」號剛剛離開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台不久,就在一團火球中爆炸了。這是美國宇航史上最慘重的事故。數以千計的佛羅里達觀看者和數百萬電視觀眾目睹了這令人心碎的災難。

殉難者中有機長弗朗西斯-R-斯科比、駕駛員邁克爾-J-史密斯、宇航員朱迪恩-A-雷斯尼克、羅納德-E-麥克納克、埃利森-S-奧尼朱卡、格雷戈里-B-賈維斯和克里斯塔-麥考利夫。 麥考利夫是一名來自新罕布希爾州康科德的女子中學教師,預期成為宇宙中的第一位普通公民。麥考利夫夫人是從許多候選人中挑選出來完成這次航天使命的,今天她的學生們也同數百萬美國人一起在電視上目睹了這一不幸。

對這次事故的原因還沒有任何線索。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官員說,在進行調查期間所有的航天飛行都應停止。

「挑戰者」號的發射時間原定在1月25日。 由於天氣不好,推遲了3天。升空時間計劃在上午9時38分,但不尋常的低溫使太空梭的機體及其地面支撐結構上結了冰,故又推遲2個小時。

上午11點8分, 「挑戰者」號離地升空,一切正常地上升了74秒。隨後,當「挑戰者」號距地面10英里其主引擎正要被推至全速時,太空梭在一團火球中爆炸了。來自太空梭的最後一句話是:「明白,全速前進!」這是斯科比對飛行控制中心說的。爆炸時出現兩股巨大的白色煙雲,接著,殘骸碎片雨點般落下。起初,在數以千計的旅遊者、宇航局的官員、記者和其他觀眾中包括克里斯塔-麥考利夫的丈夫、兩個孩子及其父母, 沒人意識到發生了什麼事,但當桔紅色火團在空中墜下時,為「挑戰者」號歡呼的人們愕然止聲。

爆炸發生幾個小時後, 太空梭工程總指揮傑西-穆爾出席了記者招待會,他宣布委派一個臨時調查小組負責審查和保護飛行數據,直至正式調查委員會成立。穆爾還說,所有計算機磁碟、記錄及數據都將要妥善保管,以備調查。 他否認推遲的3天對航空航天局在總統每年一月向國會提出國情咨文之前(預定在發射的當晚)發射太空梭有任何壓力。「發射這架太空梭不存在任何壓力」。穆爾說,「我們一直堅持的原則是飛行的安全居航天工程的首位。」

宇航局的官員不完全相信卡納維拉爾角的寒冷或許是導致太空梭爆炸的一個因素的推測。據分析可能是裝有38.5萬加侖的液體氫和14萬加侖的液體氧的外部燃料箱破裂或燃料管道破裂造成了這一悲劇。通過望遠鏡拍攝下的爆炸慢動作錄像表明開始是小火舌在外部燃料箱基部出現,接著兩個固體燃料火箭斷開,然後火團吞噬了太空梭。

宇航局艦隊的海岸警衛隊船隻仍在搜集爆炸後一小時內墜入大洋中的殘骸。打撈工作還要在佛羅里達海岸18至20英里範圍內的爆炸現場進行幾周,政府要求居民將發現的漂到佛羅里達海岸的所有飛機碎片上交。沒有發現宇航員的遺物。

這一年是宇航史上最忙碌的一年,預計實施15項航天計劃。然而「挑戰者」號失事使美國宇航工程處於停頓狀態,因為宇航局沒有預備發射系統。

1986年1月31日, 在休斯敦的約翰遜宇航中心舉行了莊重的紀念儀式, 哀悼「挑戰者」號和7名宇航員的不幸。里根總統稱他們是「我們的7位挑戰者號英雄」, 並發誓以國家繼續進行宇宙科學考察的承諾來紀念他們。

「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

美國太空梭「挑戰者」號

1982年,「挑戰者」號成為美國宇航局的第二架太空梭。太空梭(正式名稱為空間運輸系統)由軌道飛行器、固體燃料火箭推進器和外燃燒箱共同構成。軌道飛行器是一種用來在太空和地面之間往返運送宇航員和設備的帶有機翼的太空飛機。由於它悲慘的結局,「挑戰者」號這個名字在全世界的知名度可能比其他太空梭都要大。「挑戰者」號進行了9次飛行,第一次是1983年4月,最後一次(飛機失事)是在1986年。

挑戰者號太空梭(STS Challenger,STS是太空運輸系統Space Transportation System的縮寫,是美國官方對於太空梭這種設備的正式稱呼)是美國航空太空總署(NASA)旗下正式使用的第二架太空梭。開發初期原本是被作為高擬真結構測試體(high-fidelity Structural Test Article,因此初期機身代號為STA-099),但在挑戰者號完成了初期的測試任務後,被改裝成正式的軌道載具(Orbiter Vehicle,因此代號改為OV-099),並於1983年4月4日正式進行任務首航。然而很不幸的,挑戰者號在1986年1月28日進行代號STS-51-L的第10次太空任務時,因為右側固態火箭推進器(Solid Rocket Booster, SRB)上面的一個O形環失效,導致一連串的連鎖反應,並且在升空後73秒時,爆炸解體墜毀。包括太空梭本體與當時機上的7名太空人,全在該次意外中喪生。

在第一次飛行過程中,「挑戰者」號將一顆跟蹤和數據中繼衛星送入太空。兩個月之後,「挑戰者」號又進行了一次飛行。機組人員中有薩麗·賴德,她是第一次進入太空的美國女宇航員。「挑戰者」號第三次飛行的機組人員中包括蓋伊·布魯福德,他是第一位進入太空的非洲裔美國人。在它各次飛行行動期間,「挑戰者」號將歐洲的太空實驗室以及數顆軍事和科學衛星送入軌道。 挑戰者號太空梭上的全部分系統都要求達到能經受至少100次飛行而不需大修的標準 ,並在哥倫比亞號的技術上進行了改進,加強了機身和尾部的結構,可經受住重複使用的嚴峻考驗。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後,當時的美國總統里根指定組成獨立委員會負責事故調查。調查結論認為:由於右側固體火箭發動機下段間的接合部發生故障密封件被燒壞,燃氣由固體發動機泄漏出來燒穿了外貯箱,大量液氫流出造成爆炸。

挑戰者號太空梭(Challenger space shuttle)

美國國家航空局及太空總署希望1986年1月28日發射的第25次航天飛行任務能夠引發對太空的新的探索,並能重新喚起對這一行動的支持。帶著這一想法,克里斯,一個來自新英格蘭的中學教師,在全國範圍內被選為登上飛機的第一位一般市民。計劃在克里斯完成登機挑戰者號的任務後,她將參觀美國的學校以強調社會中教師所起的作用,讓美國人對追求尖端技術和航空業的職業感興趣。但是不幸的是,命運讓她沒有完成這次航空旅行。

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起飛73秒後,在海拔14240米的高度上突然爆炸。挑戰者號的碎片,如雨點般地落進大西洋,救援者沒有發現有人生還的跡象——他們已經化為了粉末。克里斯和飛機上另外的6位宇航員都遇難身亡。災難發生後,美國國家航空及太空總署發動了大規模的調查,總統里根下令成立了獨立的委員會。調查發現,事故的發生起因於有裂痕的推進火箭接縫,而且後來的調查認為,這種失誤是可以避免的。災難的出現讓一些宇航員對這種以犧牲生命為代價的發射計劃感到憤怒,他們離開了飛行小組。美國國家航空局有很多高級官員也受到調查和調離。第二年,美國國家航空局宣布:平民不許被吸收進宇航員的行列。

迪克·斯科比出任「挑戰者」號太空梭本次航飛機長

宇航員朱迪思·雷絲妮克是美國第二位進入太空的婦女

格雷戈里·賈維斯是位受過嚴格訓練的工程師,生前供職於休斯公司

克里斯塔·麥考莉芙永遠為美國航天計劃感到自豪,這是她在肯尼迪航天中心

羅恩·麥克奈爾在他前次航飛時成為了首次進入太空的非洲裔美國人之一

埃利森·鬼冢早已成為第一位進入太空的日裔美國人

麥克·史密斯將乘坐「挑戰者」號進行他的第一次太空旅程

挑戰者」號太空梭七位機組人員(前排從左至右):麥克.史密斯,迪克.斯科比,羅恩.麥克奈爾;(後排)埃利森.鬼冢,克利斯塔.麥考莉芙,格雷戈里.賈維斯,朱迪恩.雷絲妮克。

宇航員們登機前向人們告別

遇難的中學女教師麥考利夫

這是女教師麥考利夫與其他宇航員一起步入「挑戰者」號座艙的資料照片

這是美國「挑戰者」號宇航員、女教師麥考利夫的資料照片

這是「挑戰者」號升空的資料照片

「挑戰者」號剛剛發射時的情形

爆炸後化成火焰的「挑戰者」號

挑戰者號在1986年1月28日進行第十次任務時,於升空過程中突然爆炸墜毀

挑戰者號在1986年1月28日進行第十次任務時,於升空過程中突然爆炸墜毀

挑戰者號在1986年1月28日進行第十次任務時,於升空過程中突然爆炸墜毀

「挑戰者」號爆炸瞬間

這是「挑戰者」號爆炸瞬間的資料照片

這是美國攝影師阿瑟·波洛克當時拍攝的「挑戰者」號爆炸瞬間的照片

「挑戰者」號爆炸瞬間

收看「挑戰者」號升空電視實況的人們和機組成員的親屬驚恐地目睹了一幕慘劇

這是爆炸發生時,「挑戰者」號宇航員、女教師麥考利夫的父親、母親、弟弟和妹妹望著爆炸的「挑戰者」號驚懼不已

這是美國「挑戰者」號宇航員、女教師麥考利夫的同事悲痛萬分

這是美國「挑戰者」號宇航員、女教師麥考利夫的學生不願相信悲劇真的發生

這是1986年1月29日,美國洛杉磯奧林匹克紀念運動場的火炬燃起熊熊烈火,以紀念「挑戰者」號太空梭上的7名遇難人員

這是1986年1月31日,美國休斯頓舉行追悼會,哀悼在「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中遇難的7名機上人員。美國總統里根和夫人南希以及遇難者家屬參加了追悼會

1987年3月21日,「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事件殉難宇航員的紀念碑揭幕典禮在美國阿靈頓國家公墓舉行。紀念碑上有7名殉難者的頭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過去的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上海「一 二八」事變爆發

TAG:過去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