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蘇東坡其人
吃飽喝足之後,發現世界真美好啊。
- 1 -
如果北宋也有朋友圈,蘇軾一定有一條朋友圈這樣寫著:春天到了,鴨子能吃了,筍也能吃了,河豚也能吃了,好開心哈哈哈哈哈哈哈……
不信,你看這首詩: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整首詩就是大寫的
這也能吃、那也能吃。
就連他自己都調侃說,自笑平生為口忙。
蘇軾有多吃貨呢,他不僅愛吃,吃完之後還愛寫詩寫文章,講講美食的做法與滋味,放到現在就是一個妥妥地美食家嘛。
在他的《老饕賦》結尾有一句特別形象的話:
先生一笑而起,渺開闊而天高。
吃飽喝足之後,發現世界真美好啊。
最後一句,
簡直就是吃貨升華了的樣子。
蘇軾的一生就是吃吃吃、寫寫寫,這樣有文化的吃貨,簡直就是造福吃貨們好嘛,要不然我們今天怎麼吃得上這些美食呢。
- 2 -
「烏台詩案」之後,蘇軾被貶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的小差,這個官職沒什麼實權,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
剛上任那會兒,蘇軾心情還比較鬱悶,經常跑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遊覽。
到了第二年,日子快過不下去的時候,老朋友馬正卿把一塊撂荒的舊營地送給他耕種,以補充家用。
這塊地位於城東的坡地,別號「東坡」也是在這時取的。
親自勞動讓他體驗到勞作的辛苦,也激發了蘇軾吃貨的本能,沒東西吃的時候,他會創造各種美食以飽口腹之慾。
當時黃州人不吃豬肉,不僅富人不會吃,連窮人都不會吃。
但是吃不起牛羊肉的蘇軾,卻發現了吃豬肉的烹飪之法,甚至還寫了一篇《豬肉頌》:
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意思是這麼好的豬肉,這麼便宜,你們不吃我來吃,吃飽了誰也管不著。
這就是「東坡肉」的來歷,
東坡肉,以二寸許的方形豬肉為主要食材,一半為肥肉,一半為瘦肉,慢火,少水,多酒,燉制而成,入口香糯不膩,酥爛而形不碎,帶有酒香,滋味鮮美。
話說有一次,他得了紅眼病,醫生告訴他不能吃肉。
但他說,本來想聽醫生的,但是我的嘴不同意啊,眼睛得病,管嘴屁事。隨即放開吃肉。
除了東坡肉,還有東坡魚,東坡肘,東坡餅……蘇軾堪稱行走的美食家,大大擴展了我們的菜譜,就這一點,堪稱吃貨界大神。
- 3 -
黃州之後,蘇軾的政治生涯有過短暫的復甦時期,但不久又因政見不合,再次被貶到蠻荒之地廣州惠州。
廣州什麼吃的最多呢,當年楊貴妃最愛的荔枝就是從這裡快馬加急送到長安城。
蘇軾到了到了惠州,對荔枝的美味讚不絕口,邊吃邊詠下那句千古名句: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光吃水果沒有肉是不行的,在黃州被東坡肉養了那麼久的胃怎麼肯干。
當時惠州商品匱乏,市場上每天只准宰殺一頭羊,當然輪不到蘇軾來買好的羊肉。
蘇軾便囑咐殺羊的人把沒人要的羊脊骨留給他。回到家,他將這脊骨清水煮透,澆上酒,撒上鹽,放在火上烤,待骨肉焦酥,就可以吃了。
在蘇軾寫給弟弟蘇轍的信里,他這樣調侃,你公款吃喝,飽食好肉,怎麼能明白這種美味呢?這種味道就像吃海鮮蝦蟹的滋味鮮美。
在信尾,淘氣的蘇軾不忘發揮他幽默的天性,說
這種吃法每次把骨頭上的肉剔個精光,圍在身邊的幾隻狗都很不開心。
蘇軾一定想不到,這種窮開心的吃法,在以後居然廣泛流傳起來,並有了一個新的名字——羊蠍子。
- 4 -
以為貶謫到惠州已經是終點了,但沒想到2年後,年已62歲的蘇軾又被一葉孤舟送到更荒涼之地——
海南島儋州。
據說當時有這樣一種說法,比滿門抄斬輕一級的懲罰便是發配海南。
但是,外界的一切不順都沒有壓抑蘇軾的吃貨天性,到了儋州,羊脊骨也吃不到了,怎麼辦!就入鄉隨俗唄,學當地人有什麼吃什麼,什麼蝙蝠、老鼠、蛤蟆,全都品嘗過,還寫了一首詩記錄:
土人頓頓食薯芋,
薦以薰鼠燒蝙蝠。
初聞蜜唧嘗嘔吐,
稍近蛤蟆緣習俗。
當然,吃在海南,蘇軾最喜歡的還是當地有名的特產——
生蚝
。在他寫給兒子的信里,這樣說道:
東坡在海南,食蚝而美,貽書叔黨曰:無令中朝士大夫知,孔爭謀南徙,以分此味。
我給你說,千萬不要告訴那些朝中的士大夫們,我怕他們千里迢迢跑來跟我搶如此美味。
生蚝也不常有,沒有吃的了時候,就是吃野菜,蘇軾也能吃出花來。
他曾經寫過一篇《菜羹賦》,就是講自己如何做野菜稀飯的——不放醋和香油,盡享自然美味。
最粗野的食材,也能吃出滋味來,蘇軾的這份曠達心境不得不令人佩服。
- 5 -
蘇軾曾經寫過一首概括一生的詩,其中一句: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有人說,
一個人真正的性格,不是看他過得好的時候,而是看他人生困境的時候,蘇軾在他最困頓的時期,沒有悲觀面世,而是將人生活出樂趣,這份曠達,才最珍貴。
人生就是如此,輕易開掛未必被人記住,反而這種在困境里昂揚向上的精神才最稀缺。
作為吃貨蘇,他走到哪吃到哪,有什麼吃什麼,吃出滋味,吃出哲學,吃出意境,最重要的是在困厄的境遇里吃出快樂。
在北京衛視《我是演說家》里,歷史老師王磊就講了很多有趣的歷史上有名的吃貨,他們用「吃」來解人生味,美食也成為他們看待世界,與世界相處的一種方式。
(點擊閱讀原文,收看完整視頻)
這些美食里的味道,以及其中做人處世的哲學,匯聚成獨屬於中國的民族味道,融進每個人的靈魂里
——於困厄中積極,於平凡中有趣,你看,古人都做到了,你呢?
文:斯妤
水木文摘(mweishijie)原創發布
轉載請聯繫授權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TAG:水木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