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腸道動起來」,酸奶真有這麼神奇?
大家好,李子終於又跟大家見面了。許久沒寫物種日曆,一來就是這麼一個對絕大部分人從來沒見過、從來沒聽說過、毫無萌點的東西,壓力山大啊……趕緊來瓶養樂多壓壓驚吧。
扯開一排塑料薄膜、用小吸管戳破瓶頂上的錫紙、然後三兩口吸掉酸甜的乳汁。但就在回味地咂咂嘴的當頭,上億個沒見過、沒聽說過、毫無萌點的傢伙——養樂多里的「乾酪乳酸桿菌」——就會穿過你的喉嚨,再穿過胃和十二指腸,最後前往小腸落腳。在腸道里,它們會見到更多差不多的同伴,也就是烏泱烏泱的腸道菌群,然後共同在腸道內進行,呃,一些活動。
養樂多是許多人的心頭愛。圖片:nuffnang / thefoodscout.net
那麼後面會發生什麼呢?這個還真不好說清楚,我們一會兒再談。
總之先說一下這個乾酪乳酸桿菌吧。
物歷「第一菌」
乾酪乳桿菌的學名是 Lactobacillus casei,屬於乳桿菌目、乳桿菌科、乳桿菌屬。(
沒錯,物種日曆第一次來到了細菌域!
)詞根 Lacto 是拉丁語中「乳」的意思,這一類細菌能將碳水化合物發酵成為乳酸,同時其在顯微鏡下又呈現出細長狀,像杆子一般,故得名乳桿菌。
掃描電鏡下的乾酪乳桿菌代田株。「代田株」是什麼?下文告訴你。 圖片:Science Photo Library / fineartamerica.com
利用微生物發酵的食品儲藏加工技藝可以說是人類飲食文明中的普遍現象。從四川炒菜燉菜的泡椒罈子,到德國巴伐利亞佐豬腳的酸菜;從歐亞大陸遊牧民族的酸奶,到修道院的啤酒、葡萄酒……很難說誰最先發明/發現了這一現象。事實上它是人類文明共同的結晶。當無害的乳桿菌在食物中大量繁殖,便可擠走那些有害的菌群,食物得以長期保存,同時還能獲得特別的風味。
我們這裡講的乾酪乳桿菌亦是如此。
casei來源於拉丁語中的「乳酪」一詞,這種乳桿菌在若干種乳酪中都有發現,最鼎鼎大名的就是英國薩默賽特(Somerset)的車打芝士(Cheddar Cheese)了。發酵成熟之後的車打芝士質地略硬,味道香醇,不管是佐麵包還是做菜,都十分經典百搭。
農產品展上陳列的Cheddar Cheese。 圖片: BulldozerD11 / tractors.wikia.com
在微生物學開始蓬勃發展的20世紀初,丹麥生物學家歐拉-楊森(Orla-Jensen)發現了這種菌並為之命名。但是,離這個菌大揚其名,還得等上好幾十年的時間。這就不得不說到另外一個人,埃利·梅契尼可夫(Elie Metchnikoff),一個特別愛喝酸奶的諾貝爾獎得主。
喔,那個諾貝爾獎和酸奶沒有關係,他之前研究的是免疫,發現了白血球的吞噬作用。
圖片:Kaufmann SH / Nature Immunology(2008)
不過他對微生物的興趣非常濃厚的。他旅行到保加利亞,發現那邊的人相當之長壽,秘訣呢,他覺得好像跟喝酸奶有關。
(哎呀你看,現在廣告裡面的保加利亞酸奶也是這個套路嘛。)
於是他提出,體內「有毒的細菌」會導致衰老,而乳酸菌恰好能幫助人們抵禦這些細菌,所以人們應該多喝酸奶。他身先士卒,每天一杯,成功活到了71歲,已經大大超過當時人們的平均壽命了。
梅契尼科夫被譽為「自然免疫之父」。 圖片:George Grantham Bain Collection / en.wikipedia.org
梅契尼科夫對了一半——人們體內確實存在著數量巨大的各類細菌,其中有益的菌群對人體健康十分重要,特別是腸道菌群的平衡,對於消化吸收營養物質非常有幫助。實際上,乾酪乳桿菌存在於人的腸道和口腔,確實是一種可以幫助消化的細菌,也就是所謂的益生菌。前面提到的車打乳酪的乾酪乳桿菌,最早是來源於牛的胃(不過現在已經實現了工業化生產)。
乾酪乳桿菌能夠在比較廣的溫度和酸鹼範圍中存活
,能夠促進
嗜酸乳桿菌
(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A 菌)
的生長,產生澱粉酶、更好地消化澱粉等醣類,緩解消化不良、腹瀉等癥狀
;也有研究表示,
益生菌可
以調節免疫系統,增強人體免疫力。
「養樂多之父」
不過呢,狂喝酸奶這一點其實並不靠譜。酸奶中的大部分益生菌,通過唾液、胃酸、膽汁的重重「進攻」(畢竟是外來的細菌),早就不剩幾個了,根本無法形成規模效應。但這個思路是對的——如果能夠找到一種益生菌,通過人們漫長的消化道還能生存,並能遂人類的意願在腸道內紮根定殖,發揮作用,就再好不過了。
不同菌種在消化道的分布。
圖片:Jon A. Vanderhoof, Rosemary J. Young / oley.org
這時候,本文重要角色、日本微生物學家代田稔[rěn](しろた みのる)就登場了。生於19世紀末的代田老師,在年輕時接受了現代科學的教養;然而當時的日本依然積貧積弱,人們的健康是個大問題,不少人死於各種疾病。抱有醫學夢的他意識到,疾病只是表象,增強體質和抵抗力才是根本。他想通過一些辦法來徹底提升民眾的身體素質,於是考入了當時的京都帝國大學,於1930年拿到了醫學博士學位,主攻微生物,成為了教授。(話說,他後來還短暫在哈爾濱醫學院擔任過教職……)
Yakult與代田稔。 圖片:hyogo-yakult.co.jp
他培養了乾酪乳酸菌的一種菌株,這種菌株非常頑強,
耐酸性很好,能夠通過口腔、胃和十二指腸,不被胃酸和膽汁消滅
。從哈爾濱回到日本之後,代田建立自己的研究機構,註冊了養樂多(ヤクルト,Yakult)商標,並將這種益生菌配成乳酸菌飲料,於1955 年成立公司投放到市場上去。這種菌株也因此被命名為「代田株」
。
乾酪乳酸菌代田株。 圖片:Science Photo Library / fineartamerica.com
雖然Yakult來源於酸奶的Jogurt,但其實並不是酸奶,
它的生產過程並不是對牛奶進行發酵
,而是兌制的,成分是水、糖、奶粉和香料,一瓶(65ml)里加入了65億代田培育的這種乾酪乳酸桿菌活菌(沒錯,活菌……因此也需要冷鏈運輸、售賣,保證菌群穩定)。在當時,這種飲料成本比較低,售價便宜,因此代田的公司打出的旗號是「一張明信片一根煙就能買一瓶養樂多」(ハガキ1枚煙草1本の値段で買えるヤクルト),養好腸子,健康長壽。有意思的是,當初為了推廣養樂多,代田的公司雇了很多家庭主婦,騎著自行車或者小摩托,背後裝著個保冷箱,深入社區挨家挨戶賣,被稱為「
養樂多女士
」。養樂多遂流行一時,整個亞洲都有它的身影。據說,我們小時候喝的娃哈哈樂百氏AD鈣奶,也是受養樂多的啟發而成。
究竟有多「益生」
乾酪乳桿菌是益生菌沒錯,但是真的有廣告吹得那麼神奇么?有益生菌的酸奶、飲料茫茫多,它們到底能達到怎樣的效果、究竟能不能提高這樣那樣的水平、健康長壽呢?
益生菌對健康的好處宣揚已久。 圖片:drlam.com
現實並沒有那麼簡單。雖然在未來,通過益生菌治療腸胃疾病、調節免疫機能,確實是有可能的,但現在人們對於腸道菌群的研究,才只是冰山一角;腸道菌群如何工作、菌群失調之後會發生什麼、如何恢復失調的菌群,人們都還沒有徹底了解。前幾年有人研究過肥胖人群、正常人、瘦子的菌群,發現腸道菌群有可能影響身體胖瘦;把瘦小鼠和胖小鼠的糞便移植到無菌小鼠身上,確實是有顯著的不同。但這離醫藥、乃至商業應用還有很遠的距離,現在號稱能夠通過調節腸道菌群而達到減肥效果的飲品、藥品,
統統都是大忽悠
,更別提這些飲品裡面添加的糖了。
不過呢,益生菌的益處,確實也有研究支持,只是說還不能完全建立「攝入益生菌——提高xx指標、治療xx疾病」的鏈接。所以,世界各地的食品監管部門,是允許一些益生菌(包括乾酪乳桿菌在內)添加到食物裡面的,但是呢,
作為保健食物不可以宣傳有任何切實的療效
,大部分也就是泛泛而談能夠促進腸胃功能之類。達能碧悠就因為宣傳能治療便秘或者腹瀉而吃過官司。
各式各樣的益生菌產品。 圖片:Jacqueline Howard / cnn.com
畢竟,從乳酪酸奶和泡菜開始,人們吃乳桿菌之類的益生菌也有好一陣了,這些菌肯定吃不死你,或許也能為健康帶來好處;但目前人們的認識也到此為止,喝點養樂多肯定不頂事兒,
就不要指望它發揮什麼神奇功效啦
。
(編輯:vb;審稿:Ent)
作者有兩句
日曆娘告訴我,這是物種日曆第一次接觸原核生物,踏入細菌的領域。既然今年的物種日曆以「文明」做主題,那麼就繞不開各式各樣為我們所用的細菌。在我們看不見的微觀世界,這些細小的生物默默地存在並工作著,與我們形成了一種奇妙的共生關係。
我會寫接下來數篇微生物相關的文章,不僅談微生物本身,也談我們和微生物之間的故事,乃至人們慢慢走入微觀世界的探索過程。如果順利的話,
年中也將會有一本關於微生物的書和大家見面
(我翻譯的!),現在還不能透露太多,到時候大家就知道啦。下次見啰!
本文是物種日曆第4年的第25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曆作者@李子
。
喜歡她還可以關注
微博
@李子李子簡訊
主業博物館鑒賞,副業冷門科普吐槽和野生德語字幕,偶有爆照
日曆娘推薦
對
嗑辣分(fèn)子來說
最實在的新年禮物,莫過於
嗑辣分子禮盒
你沒看錯,禮盒裡的兩種辣醬來自
林依輪的
「飯爺」
品牌
還有兩枚徽章和會講故事的筆記本
帶你科學了解辣醬的前世今生
△左右滑動,下一張圖會動哦
△湊近看看
△聞聞看,幸福感就會冒出來
長按上方二維碼
或點擊
閱讀原文
了解詳情
物種日曆
微信號:GuokrPac
當歲月凝結成文明
當我遇見你
有話想說?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來留言吧
日曆娘今日頭像
乳桿菌科 嗜酸乳桿菌
本文來自果殼網,歡迎轉發,謝絕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sns@guokr.com
↓↓↓熱辣年味,戳這裡


TAG:物種日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