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春節風俗談 春節究竟起自何時?春節風俗又有哪些?本文將一一告訴大家……

春節風俗談 春節究竟起自何時?春節風俗又有哪些?本文將一一告訴大家……

春節風俗談

文/飄雨白樺林

春節究竟起自何時?

說法眾多,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若據此說來,春節在我國的歷史已有4000多年了,我感覺這個說法是比較可信的,甚至,春節的歷史還要長,在國家形成之前就有了。在部落氏族社會時期至少應該有類似的節日,到了虞舜時期,國家的雛形基本形成,春節也相對完善、穩定了。

春節的風俗最多,文化內涵也最豐富。

一、祭灶

春節前,進入臘月二十三,實際上就等於是過年了。臘月二十三日,是灶王爺上天言事,在家家戶戶灶房內供養了一年的灶王爺這一天要從牆上請下來,然後燒掉,燒之前要先將煮好的餃子再供奉一番。

記得相聲大師侯寶林先生與郭啟儒先生就有一段關於灶王爺的段子,說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灶王奶奶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彙報,俗說「言好事」,但究竟是能「言好事」還是「言壞事」,取決於這戶人家一年來對灶王爺、灶王奶奶的供奉。這似乎醜化了灶王爺的形象,把灶王爺說成了「打小報告」的神祗了。

灶王爺是民間進入春節所敬奉的第一大神,我想無論從什麼角度來推想,都說明了我們的先人把「食」作為了生存的第一要素,這個位置是對的。所以有了「民以食為天」、「倉廩實而知禮節」等等說法。乃至當下,人們仍習慣說「吃穿住行」,「吃」排在第一位。

以此來說,灶王爺絕非一般的神祗,他管著人間的吃喝,應該是一年之中,普天下人談論最多、供奉最常的神了。

我國的神祗比較多,有老天爺、土地爺、門神爺,井有井神、河有河神、倉有倉神,凡此等等,總之,民間普通說法是有「七十二全神」。所以說我國的神遠遠多於西方的神,西方除了上帝,其他的神比較少,且都與上帝有親情關係。

那麼,灶王爺是誰?

中國民間祭祀灶神的歷史十分悠久,但魏晉以前,沒有名姓,之後,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燭寶典》引《灶書》稱,「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博頰」。小時候看《封神演義》,最後姜子牙封神,其中就是封的是張奎灶神(七殺星)、高蘭英(灶王奶奶)。現在據說華北大部分地區供奉的灶神就是張奎,著名的武強年畫,灶神就是張奎。《封神演義》成書於明代,作者許仲琳為江蘇南京人。這部小說問世後,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廣泛,特別是姜子牙封神的故事,已經深入人心。小時候在老家,見到別人家修房蓋屋,正屋上樑的時候,一定要用紅紙寫上「姜子牙(或者是姜太公、姜尚)在此,諸神退位」,貼於房梁的正中間。據《封神演義》中說,姜子牙封完諸神,才發現沒給自己留位置,諸神為了表示對姜子牙的尊敬,只要他到哪裡,那裡的神就先把交椅讓出來讓姜子牙坐。

由此來看,灶王爺是張奎的說法比較普遍。

二、拜年

梁實秋先生曾經寫過一篇《拜年》的文章,文中說「但是美中不足,最殺風景的莫過於拜年一事。自己輩分低,見了任何人都只有磕頭的份。」梁老先生小時候生活在北京,時間大約是民國初期,離現在近百年時間了,也足見那時候的孩子很討厭磕頭這一拜年的形式。

在我的印象里,小時候在老家讀中學以前,對正月初一凌晨磕頭拜年並無反感,相反,每年正月初一都早早起來,跟隨父親、大伯、叔叔和堂兄弟給本家長輩磕頭拜年,那時候因為年齡小,拜完年,口袋裡全是吃的,瓜子、花生、大棗、糖果等等。大概是因為平時吃到的零食不多,所以很喜歡春節拜年。

早晨天還沒亮就起床,直到東方既白回到家,褲子的膝蓋部分全是土。

後來上了中學,讀了古文,了解了傳統文化,感覺「磕頭」是一件大事。古代儒家認為,上跪天、下跪地,中間跪父母。但是到了春節拜年,卻要給除了父母、爺爺奶奶以外的人下跪,就感覺心裡很彆扭,慢慢的就對春節失去了兒時的新鮮勁頭兒。

於是,直到現在,對鄉下春節磕頭拜年的風俗很是反感。但這畢竟是一個風俗,前幾年回老家,聽到民政部門通知說要移風易俗,取消春節磕頭的陋習。

磕頭確實是一種陋習,但這種陋習的改變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變的。我國民間風俗說起來也有幾千年歷史,為什麼「磕頭」這一風俗保持了那麼久?

過去大家一年到頭,不過節不過年的,在一起的時候相對較少,到了春節,一個頭磕在地上,距離立即拉近了。或者中間有矛盾的,通過春節磕頭,一切冰釋前嫌。其實大家都心裡明白,磕頭是比較大的禮儀,頭都磕了,還有什麼解不開的結呢。

當今時代,隨著城鎮化進程的發展,農村人口大量進入城市,許多村莊成了空心村、無人村,春節的各種風俗也在悄悄的改變。

我比較喜歡互致問候的拜年,在身邊的親朋好友,可以見個面,喝茶聊天。遠在外地的,可以打個電話、發個信息、微信等進行拜年,

毛主席說過「古為今用」的名言,但要用古代積極的、優秀的文化精髓,而要把那些糟粕的東西去掉、丟棄。

三、祭祖

春節祭祖是一件大事,也是不可移的春節風俗。

春節期間祭奠先祖是各地都有的風俗,只是有的地方祭祖的時間略有不同,有的地方是除夕三十,有的是正月初一早晨。

我老家的祭祖時間是正月初三早晨,家裡的男人一早起來,帶上祭品、紙錢、鞭炮等等,來到祖先的墓地。先給去世的先人擺上供品,焚燒紙錢,然後放鞭炮。在長輩的帶領下向先人叩首。

這一切結束後,所有同姓的族人來到共同的祖先墓前,擺上供品、焚燒紙錢、放鞭炮,再由輩分最大的長者帶領,統一跪在祖先墓前行叩首禮。

在我的記憶里,多年來一直如此祭祖。

我想,祭祖的歷史應該更悠久。

古人在敬神之前,最早祭祀的是去世的祖先,他們把鬼神分為天神、地、人鬼三類,認為祖先雖然死了,靈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禍、賜福與子孫,因此每天都排定日程,虔誠祭祀。這種崇拜祖先的觀念一直延續到現今,形成我國文化的特色。

二十四孝故事中的東漢丁蘭以砍柴為生,常因母親未能按時送飯,而怨怒再三。某一天,他看到烏鴉反哺,深受其感,見母親前來便迎向前去,母親不解其舉,於驚慌之餘,竟投河自盡。丁蘭救援不及,只得一木,於是以之為母日夜祭拜,此一孝舉流傳民間,亦形成日後人們祭祖之習俗的由來。

就祭祖風俗來說,這只是一個傳說故事,祭祖起源遠早於這個故事。

據史書記載,秦漢時期,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漢書.嚴延年傳》記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隨著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越來越強固,遠古時代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了「五禮」中,之後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動更為盛行。

現在春節祭祖的禮儀很簡單,古時春節祭祖禮儀豐富繁瑣。祭獻禮儀包括上香、讀祝文、奉獻飯羹、奉茶、獻帛、獻酒、獻饌盒、獻胙肉、獻嘏辭(福辭)、焚祝文、辭神叩拜等。有的地方在焚帛燒錢紙時,主祭要在神前獻上一杯酒,然後由禮生送至焚帛處,將酒酹在上面,酹時將酒滴成一「心」字,以示祭者獻上錢帛之虔誠。在祭祀過程的重要環節,還幾次鳴鑼擊鼓或弦樂伴奏,為祭禮增添熱烈氣氛。祭禮結束後,將豬肉、羊肉等祭品分給參祭代表。也有將祭品用於宴請參祭人員,只給少數的行祭人員與鄉紳、長老等發少量祭品。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大的節日,每個地方、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春節風俗,但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那就是祈福新的一年,嚮往美好的未來生活。

圖片摘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堤上山房 的精彩文章:

TAG:堤上山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