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和尚只敲木魚,不敲木虎、木龜或木雞呢?這個問題不簡單
【原創】【首發】文:黎海濱(whlihaibin)
—1—
小時侯,我多次跟隨大人去寺廟裡燒香拜佛。
看到善男信女們虔誠下跪磕頭、燒香拜佛的樣子,我覺得好笑。
再看到旁邊,身披袈裟的和尚有氣無力地敲打著木魚,發出「咚咚咚咚」的單調響聲,又覺得無聊。
從那時起,我心中就有兩個疑問:
「那木魚做工粗糙,一點都不像魚,怎麼還叫木魚呢?」
「為什麼和尚只敲木魚,卻不敲木虎、木龜或木雞呢?
—2—
人到中年,夜讀閑書。我讀到林清玄的《木魚之眼》一文,恍然大悟。
佛寺里的木魚有兩種,一種是整條挺直的魚,與一般魚沒有兩樣,掛在庫堂,用粥飯時擊之;另一種是圓形的魚,連魚鱗也是圓形,放在佛案,誦經時叩之。這兩種不同形的魚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眼睛奇大,與身體不成比例,有的木魚,魚眼大如拳頭。
《百丈清規》記載:「相傳雲,魚晝夜常醒,刻木像形擊之,所以警昏惰也。」
原來,僧人敲木魚,只為不斷驚醒自己——
「魚是永遠不閉眼睛的,晝夜常醒,用木魚做法器是為了驚醒那些昏昏欲睡的懶惰之人,志心於道刻苦修行,不敢稍有懈怠。」
—3—
武漢東湖公園內,有一處「碧潭觀魚」景觀。我常常散步而至,安靜地站在圍欄邊,看水中的魚兒游來游去。
魚之佛性,全憑每個觀魚人自己體悟。
魚在水中游。據說魚的記憶力只有七秒,其快樂稍縱即逝,煩惱轉眼即忘,故無所謂長喜,也無所謂長憂。
——這是否暗合了佛家的「性空」觀念呢?
魚在水中游。不為追逐什麼快樂,也不為擺脫什麼煩惱,只要生命還在,它就搖尾而游,不追念前世甘苦,也不奢求來世幸福。
——這算不算一種「活在當下」呢?
魚在水中游。從不考慮岸上的人如何看待它們,也從不考慮明日的是非禍福。它們只是終日四處遊動,有吃的便吃,沒有便繼續游。
——這是不是有點像雲遊四方的和尚,緣起緣滅緣自在呢?
……
世間最勤快的生物莫過於魚,它們從不閉眼,終日遊動。僧人制木魚而敲打,名為敲魚,實為敲人。
在那「咚咚咚咚」的敲擊聲中,佛家的禪理不斷幻化為無數無形的魚,試圖警醒世間人。
可惜我們忙忙碌碌,沒工夫理會罷了!


TAG:美文美圖炫視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