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亡清者必袁?袁世凱擬謚袁崇煥為「肇祖原皇帝」

亡清者必袁?袁世凱擬謚袁崇煥為「肇祖原皇帝」

原標題:亡清者必袁?袁世凱擬謚袁崇煥為「肇祖原皇帝」



「華胄遙遙不可蹤,督師威望溯遼東。糊塗最是張滄海,亂替人家認祖宗。」這首詩是民初濮伯欣所作《新華打油詩》(袁世凱踞新華宮稱帝)之一,說的是張伯楨為袁世凱認了個廣東祖宗袁崇煥的故事。

御用報紙傳袁世凱為袁崇煥後裔消息


袁崇煥,明代著名愛國將領,屢建戰功。後來明崇禎帝中敵反間計,下袁崇煥於獄,崇禎三年(1630)磔於市。袁崇煥故鄉為何處,諸賢意見不一。考袁崇煥《游雁洲》詩序云:「平南縣治前河中常有雁,邑人以雁多少為科名征。」袁崇煥之弟袁崇燦後裔袁驥紹所藏《袁氏家譜》記:「始祖字西堂,公祖籍廣東省東莞縣水南圩茶園村,於明正德元年,自粵東貿易廣西梧州府蒼梧縣絨(戎)圩,居處數年,遷居藤縣五都白馬汛,受業建籍,立袁最賢戶。」袁崇燦另一後裔袁驥永所藏《袁氏家譜》所記略同。道光《平南縣誌》載平南人袁珏《前明薊遼督師袁元素先生》七律十六首,作者自注云:「先生東莞人,今廬墓遺址與後人俱在平南。」


由此可知,東莞為袁崇煥出生的故鄉,當然毫無疑義;而藤縣、平南均視袁崇煥為其鄉賢,亦各自有其不能抹殺的理由。


袁崇煥無子。兄弟三人,崇煥居長;次崇燦,先於崇煥病死;季崇煜。據余大成《剖肝錄》記,袁崇煥既被害,「家口在遼者,徙流浙,復改黔;在籍者流閩。罪止妻子女及同生兄弟,余俱免。」《剖肝錄》又記,余大成「謫戍電白,乙亥(崇禎八年,1635)春,至戍所,晤煥弟崇煜,將所匯煥前後章疏十本,付煜藏之。」可見袁崇煥死後,弟崇煜初徙福建邵武,後來有可能轉徙電白,其後事不詳。

不料到了1915年,袁崇煜的後代突然大出風頭。是年2月21日,北京《亞細亞日報》的《京塵見聞錄》說:「迄今大總統遭際時會,肇造民國,功德茂焉。頃其宗人重修族譜。其始祖原籍廣東東莞縣,且有祖山,葬於寶安縣屬,其地名擎天一柱。緣七世祖崇煜公,於明末清初流寓河南,遂占籍為項城人,宗派遂分。淵源所自,實始東莞。聞已遣長老赴粵調抄族譜,以明宗系之所由來云云。」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袁世凱是袁崇煥後裔,袁崇煥的弟弟崇煜是其七世祖,袁崇煥遇害後遷至河南。《亞細亞日報》是大總統袁世凱的御用報紙,反映的當然是「聖意」。而台前幕後,積極策劃的則是張伯楨。


張伯楨積極策劃


張伯楨,東莞人,康有為弟子。袁世凱當總統時,他當司法部監獄司僉事。老袁要當皇帝,他想做點特殊貢獻,於是因利乘便,偽印了一本東莞《袁氏世系》,冒充前代故物,又特別編寫了袁崇煜遷項城始末,硬把袁世凱和袁崇煥扯上關係。康有為的另一位高足,晚清名士羅惇曧則煞有介事地寫了題冊,說是:「袁氏四世三公,振興關中,奄有河北,南移海隅,止於三水、東莞,清代北轉項城。今日正位燕京,食舊德也。名德之後必有達人。」把袁世凱和袁紹、袁術都扯上了。有趣的是,袁世凱的下場果真和這兩兄弟(尤其是袁術)相似。族譜通過梁士詒獻上,袁世凱當然高興,下令廣泛宣傳,於是就有了《亞細亞日報》的這段妙文。


接著,張伯楨又用「左安法隱」的筆名,發表了《袁崇煥軼聞記》。說東莞秀才袁厚常告訴他,「崇煜先戍電白,越數年挈其妻子寄居河南,因是占籍焉……今在東莞奉祀者,為其兄崇燦、弟崇煜之子孫耳。」又說,袁崇煥殉難後,有一方外人過其鄉說:「今日殺袁者清,他日亡清者必袁。」


其後,張伯楨父子還搞了一本《袁督師遺事遺稿彙輯》,所載仲振履《東莞袁督師祠碑記》說,「督師無子,複流其七旬之母、八齡之女,及兄弟妻孥於閩、豫之地。」「查有胞弟崇煜之後,由豫項遷居粵西,蔭縣丞。」「顧以近支久居粵、豫」,等等。

張伯楨說得如此頭頭是道,證據確鑿,不由你不信。看來袁大總統確是袁督師的遠代嗣孫,當皇帝是順天應人,誰曰不宜!難怪1915年11月「國民代表大會」進行「國體投票」時,1993人全票「恭戴袁大總統為中華帝國皇帝」了!按照歷代帝王的傳統,袁崇煥也該追謚為帝。張伯楨想得周到,早就一面上書以督師配祀關、岳,一面為袁崇煥想好了「肇祖原皇帝」的廟號,由各部會銜奏請專祀,並修建「原廟」。袁世凱還派專使赴東莞致祭督師,祭文中有「皇祖有靈,尚祈來享」之語,末署「十九世孫某」。可惜的是袁皇帝寶座不穩,很快就倒下了,廟號也浪費了。


袁世凱和張伯楨合串的這幕鬧劇,其實並未收到預期效果。民國《東莞縣誌》說:「近項城乃自稱為煜裔,豈煜子孫後居中州耶?或曰世凱蓋託言之。」該志雖刊於民國,然從其以清為「國朝」,知其實修纂於晚清,可見袁世凱早在清末已自稱袁崇煜後裔了,只是到當了民國大總統還想做皇帝之時,才考慮進一步開發這份人文資源,張伯楨其實是秉承「聖意」而為之,並非擅自「亂替人家認祖宗」。


征諸文獻,即可知袁世凱和張伯楨是一派胡言。


其一,崇燦是袁崇煥之弟而非兄。張伯楨所引仲承履《督師祠碑記》經過篡改,原文相應的部分是:「督師無子,複流其七旬之母、八齡之女,及兄弟妻孥於閩、黔之地。」「時查有胞弟崇煜之後,遷居粵西,蔭縣丞。」「顧以近支久居粵西」。是張伯楨硬加上「豫」、「項」等字。順便指出,仲承履說袁崇煥之母被流放及崇煜之後遷居粵西蔭縣丞,均非事實,具見上文所引《剖肝錄》和《清實錄》。道光《平南縣誌》載袁珏《前明薊遼督師袁元素先生》十六首,作者亦自注「母葉氏年老不徙」。


其二,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在崇禎九年(1636)。袁崇煥被害,在崇禎三年(1630),時未有清,不可能有什麼「方外人」說「亡清者必袁」。

其三,袁崇煥祖父葬於藤縣,而非東莞或寶安,備見《袁氏家譜》。張伯楨在捏造「堪輿家」云云等鬼話時,連基本事實都搞錯了。


其實,張伯楨搞了這麼多花樣,目的不過是為袁世凱登基造符命。符命都是鬼話,本來就不值得認真對待。


至於參與造符命的要角,除張伯楨、羅惇曧外,還有一人不可不提,那就是乃師康有為。「原廟」在1915年動工,該廟廟額、廟聯、廟詩、廟記均為康有為撰並書,只有廟碑記由王樹楠撰,宋伯魯書。康有為在廟記中還說:「門人東莞張伯楨為公表幽,刻公集,復築公祠於京師。」足見康有為對張伯楨的全部操作都很清楚,當然不可能不知道其借尊袁崇煥之名,行媚袁世凱之實,卻仍熱心參與,可證師徒之間,默契存焉。袁廟坐落於北京左安門內龍潭廣東新義園,1917年落成之時,袁世凱已因帝制失敗而憂憤斃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勵雙傑:家譜存在的意義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