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哲人金苦 陰陽五行學說

哲人金苦 陰陽五行學說

———中華文化的神秘化源頭

陰陽最初源自古人對太陽的觀察,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後來又引申到天地、日月、晝夜、水火、寒暑、男女、上下等;慢慢觀察分析,似乎萬事萬物都可分陰陽,而且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又相互消長轉化,慢慢發展為一種樸素的理論,來解釋自然和社會現象。凡是火熱、旺盛、萌動、強壯、外向、功能性等等屬陽,反之屬陰。陰陽的對立和統一,是萬物發展的根源。認為陰陽平衡,才是正常的狀態,陰陽失衡則為反常狀態。

陰陽學說發展的標誌是《周易》。《周易》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帝王之學、預測之學。概而言之,可謂變易進化之學,用八卦象徵來分析說明人們在順境和逆境時應採取的態度行為和處事方法。後人將《周易》與《老子》、《莊子》合稱「三玄」,是我國思辯哲學的三部主要經典。

《尚書·洪範》始記五行。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是構成萬事萬物的要素,分別具有生長發散、發熱生能、生養萬物、堅固強硬、流動循環等性質。五行之間,又有生克乘侮的關係,表現為順向相生,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逆向相剋,如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的相互關係。沒有生,事物無法生長和發育;沒有克,事物無所約束,無法維持正常的協調關係。相生相剋太過或不及,就會導致相乘或相侮。如木過於盛,金不能正常的剋制,木過度克土,使土更虛,這是木乘土。如正常為水克火,不正常時火燒乾水即反克或反侮。

將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聯繫起來、結合起來、發展完善起來,形成統一的陰陽五行學說的,是戰國的鄒衍。中國古人本來有一種樸素的天命觀。概言之,天地人為一體,《易經》之易為變易,而變易的具體理論就是八卦推演和陰陽五行學說。從此,陰陽五行學說成為中國文化的源頭,也是中國古人認識世界的方法。對我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無論孔孟之道、老莊之說,還是《孫子兵法》、《黃帝內經》都與其有密切聯繫,是古代天文學、氣象學、化學、算學、音樂和醫學發展的基礎。

陰陽五行學說對人與自然各種現象及其關係作了樸素的解釋。受其影響,中國的哲學、文學、音樂學、醫藥學以及天文學等自然科學,都形成了自己的傳統理論。而其缺陷也讓中國文化打上了神秘論、不可知論的烙印,特別是重思辯輕分析,導致中國文化雖然早熟,卻不能深入研究,除了在農學、水利、建築、醫學、音樂等實用性強的學科技術有較大發展外,哲學、自然科學如物理、化學、天文學等等都沒有突破性進展。

以中醫學為例。中醫藥學將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和陰陽五行學說作為其哲學基礎,形成系統的中醫藥基礎理論,包括臟象學說、氣血津液學說、經絡學說等,用於解釋生理病理藥理和治療方法。如體液為陰,機能為陽,陰陽協調則身體健康,陰陽失調則百病叢生。五行則與五臟相配,形成肝膽屬木喜暢之類的臟腑學說,並將人體的組織、情感、藥物性味,以至大自然的變化都納入其中。如五行之木、五臟為肝、六腑為膽、五官為目、五體為筋、五態為怒、五液為淚、五味為酸、五色為青、五化為生、五氣為風、五方為東、五味為春,形成一個既百端變化,又籠統機械的系統理論。在其理論指導下,形成簡便廉驗的龐大體系,確實有明顯的療效,比較其它各大文明體的傳統醫藥學,不知高得幾個等級。但是其理論的空洞性、不可實證性也限制了中醫藥學的發展。上世紀初的「廢止中醫案」爭議中,中醫學者據理力爭的道理也是有治效,抓住「效驗」兩字做文章。即使科學發達如今日,中醫的基本理論如經絡學說,無法證明其實體性的存在,但又無法否認針灸的效果,無法否認經絡和穴位的體會和感覺。客觀比較現代醫學的突飛猛進、日新月異,中醫的沒落和邊緣化不可否認。因此,中醫藥學雖然在中華傳統技術中一枝獨秀,在全球醫藥體系中獨樹一幟,不象天文學、水利學等純自然科學一樣被現代科學所解釋和取代,但是比較於所謂現代醫學的西醫,也就小巫見大巫了。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生有五味 的精彩文章:

TAG:人生有五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