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自從1946年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以來,它就成為了一門科學

自從1946年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以來,它就成為了一門科學

自從1946年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以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已成為本世紀發展最快的一門學科,尤其是微型計算機的出現和計算機網路的發展,使計算機的應用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有力地推動了信息社會的發展。多年來,人們以計算機物理器件的變革作為標誌,把計算機的發展劃分為四代。

第一代(1946年—1958年)是電子管計算機,計算機使用的主要邏輯元件是電子管,也稱電子管時代。主存儲器先採用延遲線,後採用磁鼓磁芯,外存儲器使用磁帶。軟體方面,用機器語言和彙編語言編寫程序。這個時期計算機的特點是,體積龐大、運算速度低(一般每秒幾千次到幾萬次)、成本高、可靠性差、內存容量小。這個時期的計算機主要用於科學計算,從事軍事和科學研究方面的工作。其代表機型有:ENIAC、IBM650(小型機)、IBM709(大型機)等。

第二代(1959年—1964年)是晶體管計算機,這個時期計算機使用的主要邏輯元件是晶體管,也稱晶體管時代。主存儲器採用磁芯,外存儲器使用磁帶和磁碟。軟體方面開始使用管理程序,後期使用操作系統並出現了FORTRAN、COBOL、ALGOL等一系列高級程序設計語言。這個時期計算機的應用擴展到數據處理、自動控制等方面。計算機的運行速度已提高到每秒幾十萬次,體積已大大減小,可靠性和內存容量也有較大的提高。其代表機型有:IBM7090、IBM7094、CDC7600等。

第三代(1965年—1970年)是集成電路計算機,這個時期的計算機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代替了分立元件,用半導體存儲器代替了磁芯存儲器,外存儲器使用磁碟。軟體方面,操作系統進一步完善,高級語言數量增多,出現了並行處理、多處理機、虛擬存儲系統以及面向用戶的應用軟體。計算機的運行速度也提高到每秒幾十萬次到幾百萬次,可靠性和存儲容量進一步提高,外部設備種類繁多,計算機和通信密切結合起來,廣泛地應用到科學計算、數據處理、事務管理、工業控制等領域。其代表機型有:IBM360系列、富士通F230系列等。

第四代(1971年以後)是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這個時期的計算機主要邏輯元件是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一般稱大規模集成電路時代。存儲器採用半導體存儲器,外存儲器採用大容量的軟、硬磁碟,並開始引入光碟。軟體方面,操作系統不斷發展和完善,同時發展了資料庫管理系統、通信軟體等。計算機的發展進入了以計算機網路為特徵的時代。計算機的運行速度可達到每秒上千萬次到萬億次,計算機的存儲容量和可靠性又有了很大提高,功能更加完備。這個時期計算機的類型除小型、中型、大型機外,開始向巨型機和微型機(個人計算機)兩個方面發展,使計算機開始進入了辦公室、學校和家庭。

目前新一代計算機正處在設想和研製階段。新一代計算機是把信息採集、存儲處理、通信和人工智慧結合在一起的計算機系統,也就是說,新一代計算機由處理數據信息為主,轉向處理知識信息為主,如獲取、表達、存儲及應用知識等,並有推理、聯想和學習(如理解能力、適應能力、思維能力等)等人工智慧方面的能力,能幫助人類開拓未知的領域和獲取新的知識。

計算機的發展日新月異。1983年我國湖南國防科大研製成功「銀河-Ⅰ」巨型計算機,運行速度達每秒一億次。1992年,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研究所研製的巨型計算機「銀河-Ⅱ」通過鑒定,該機運行速度為每秒10億次。目前我國又研製成功了「銀河-Ⅲ」巨型計算機,運行速度已達到每秒130億次,其系統的綜合技術已達到當前國際先進水平,填補了我國通用巨型計算機的空白,標誌我國計算機的研製技術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艾黑馬科技 的精彩文章:

TAG:艾黑馬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