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與唐英的「對話」

與唐英的「對話」

從2003年開始,我便一直從事唐英有關的研究,因為2017年年初籌備唐英的展覽,所以更加關注有關唐英的瓷器。就在去年春拍前,我在北京某拍賣公司注意到這件「唐英親制嵌彩繪秋菊翠竹洞石瓷片掛屏」,當時的第一印象就是這幅菊花的構圖很有文人的巧思,非常雅緻。掛屏的落款為礬紅書寫「唐英之印」和「雋公」兩個印章,因為當時我沒有親自上手,所以看了很多細節圖,經確認彩料和瓷板均為18世紀的,於是我決定下手競拍這件藏品。

黃清華

· 驚喜入手 ·

預展期間,我特意向朋友打聽這件藏品,得知它的關注度並不是特別高。去年春拍,一件類似風格的鑲嵌瓷片的花瓶拍出了30多萬元的價格,而對這件藏品我的心理價位是20多萬元,加上傭金不超過30萬元,這是我可以接受成交的價格。

開拍前,我接通了電話委託,了解到那場拍賣的瓷器都拍得很好,很多藏品都拍到很高的價格。因此我當時還是略有些緊張,擔心這件掛屏會因價格太高而與我擦肩而過。拍賣開始,此幅掛屏以10萬元的價格起拍,意外的是當時沒有人叫價,在等了幾秒鐘後,我應了第一口價,等待三聲詢價後即是槌落聲。我竟然以起拍價喜獲得此件藏品,加上傭金,成交價不到12萬元。

唐英親制嵌彩繪秋菊翠竹洞石瓷片掛屏

回想起來,這件藏品在當時看來並不是十分「漂亮」,因為瓷板局部的彩很臟,沒有清理,這可能是它受冷遇的原因。拍賣結束我拿回來以後,用棉簽慢慢擦拭,整整用了一大捆棉簽去清理。而對於我來說,擦拭喜愛的古陶瓷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兒。擦完之後,這件作品的釉面變得明亮起來,十分漂亮。仔細看瓷板上所繪的洞石很有層次,這種用墨彩在白胎上繪出的質感特別好。

有朋友問我,為什麼會考慮買這件藏品呢?首先,唐英非常喜歡菊花,菊花的孤傲品質自古就被文人青睞。唐英私物的創作內容皆與文人生活有關,多是抒發書齋雅事,追慕詩情畫意的逸趣。乾隆四年之後,唐英被從淮安關調至九江關,他一年當中10個月都在九江任職收稅的主官,另外兩個月的時間在景德鎮督陶。秋天的時候,唐英很喜歡和朋友一起喝酒、賞菊、寫詩,他最多的時候寫了30多首關於菊花的詩文,收錄在唐英的《陶人心語》中。唐英還經常畫菊花送給朋友,可惜的是,唐英所繪的菊花題材的紙本沒有保存下來,目前只能在這種鑲嵌的瓷板畫中看到唐英眼中的菊花。

· 「尤為奇絕」 ·

據清人文獻《歷代畫史匯傳》記載:「唐英……工宋人山水人物,能書,詩有清思,榷兩淮、九江,珠山昌水見之筆墨者為多。曾主官窯事,制器甚精,今稱唐窯。嘗親制書、畫、詩,付窯陶成屏對,尤為奇絕。」此句中最後一句「嘗親制書、畫、詩,付窯陶成屏對,尤為奇絕」便是專門提及唐英做過掛屏與對聯之類,對聯是書法,掛屏則包括書法與繪畫。

唐英是一個很有才情的人,他在內務府造辦處任職期間,所創造的雅物非常具有宮廷設計感,深受皇帝所喜愛。而這種鑲嵌瓷板的工藝就是其中一種。它的創作來源是受百寶鑲嵌工藝的影響,唐英又利用了自己在景德鎮制瓷的優勢,把一般百寶鑲嵌中的螺鈿、碧璽、寶石等替換成瓷器,而且瓷器本身可以作為載體去繪畫,效果更為凸顯。

說到這種鑲嵌瓷板的製作,需要首先在紙上畫出樣本,然後按照紙本的繪畫內容進行局部分割和瓷板雕刻,比如這件作品就用了8塊瓷板拼接,雕刻好的小瓷板入窯燒成白胎,在白胎上再進行釉上彩繪畫,畫好後再入窯燒制,再將燒好的瓷板根據需要嵌入木板內或用魚膠粘附在木板上,最後用大漆將整幅作品融為一體。整個過程非常精細,我認為用「尤為奇絕」來形容它一點兒也不誇張。

礬紅底款「唐英之印」及「雋公」

· 可鑒人文 ·

眾所周知,唐英是清雍乾兩朝的督陶官。他除了為皇帝製作宮廷御用瓷器以外,還會自己做一些瓷器自己使用或送給親朋好友。唐英督陶的貢獻與他的個人素養有著莫大的關聯,他把詩、書、畫等文人之事與制瓷工藝相結合,創燒出許多新奇又文雅的瓷器。而這類鑲嵌瓷器因為製作工藝很繁雜,所以古代不會有人去仿造;又因為存世量有限,這件藏品非常具有收藏價值。而它也將作為唐英學社的常設展品,我也希望能夠帶來更多的學術價值。

作為唐英私物的傑出代表,瓷製對聯、掛屏應為唐英自書、自製的文房雅器,融會其制瓷技術與書法功力於一體,成為唐窯最具特色的藝術典範,彰顯出濃郁的文人氣息。

清人文獻《歷代畫史匯傳》中記載有關唐英的內容。

長物雖小,可鑒人文。自稱「風塵學者,冠蓋陶人」的唐英,為宮廷榷陶嘔心瀝血,每一件作品都閃現出他對瓷器的無限摯愛。此創新之作亦然,其承載了一代陶藝大師豐富的內心情感,折射出雋公過人的藝術造詣和清逸脫俗的審美品位,令文人之雅臻於無窮之佳境。

(本文由黃清華口述並供圖,本刊記者惠楠睎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收藏雜誌 的精彩文章:

何紹基與他的那些追隨者……

TAG:中國收藏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