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副對聯,隱含多少往事

一副對聯,隱含多少往事

話說昆明古迹系列,幾個關於昆明的古迹及相關人物的小札。歷史的煙雨中,總有一些人或事成為了磨滅不去的記憶,紅塵之中,阡陌之上,有什麼可以細數。

——題記

大觀樓,位於昆明市西南2公里處的滇池岸邊近華浦內。五百年前,這裡曾是一片荒丘。明代,世襲鎮守雲南的沐氏,常在滇池練習水師,在此地建築花園,因地勢與西山太華山隔水相對,故名近華浦。清康熙二十一年,湖北籍和尚乾印來此講《妙法蓮華經》,用化緣款修建一座觀音寺。從此遊人漸多。康熙二十九年,巡撫王繼文路過此地,看中這裡湖光山色,命人鳩工備材,修建樓台亭閣,挖鑿池沼,添築外堤,遍種名花垂柳。其中,最為壯觀的一座三層方樓,樓為三重檐四角攢尖頂,底層面闊17米,進深10米,佔地約170餘平方米。樓以四根柱為基礎,最底一層正面為六抹隔扇門一堂八扇,兩側開洞窗,室內築木梯為螺旋式可直登三樓。後幾經焚毀重修。

登上此樓四顧,碧波浩蕩,稻田千頃,遠山環繞,視野遼闊,故取名大觀樓。秀逸多姿的景色,吸引文人雅士選勝登臨,成為清文人賦詩論文的雅地。乾隆年間寒士孫髯翁,傲然寫下出類拔萃的180字的長聯,一時膾炙人口。

配圖

長聯上聯寫滇池風光,下聯寫雲南歷史。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渾然一體,馳名海內,成為古往今來的佳作,被崇為「古今第一長聯」,致使大觀樓名揚全國。長聯由昆明名士陸樹堂用行書刊刻,咸豐七年與樓同毀於兵燹。同治五年,馬如龍重修大觀樓。光緒十四年,趙藩將長聯重新楷書刊刻掛於樓前,就是我們今天所見到的。長聯長5米,寬0.65米,形作覆瓦狀,木質,藍底金字。

孫髯翁,號頤庵,原籍陝西三原。由於他的父親來雲南做武官,遂落戶昆明。青年時目睹科舉考試的黑暗,憤然終身不應科舉,只以詩文自娛,一生清苦。但他堅毅樂觀,傲然不屈,喜種梅花,自稱「萬樹梅花一布衣」。

晚年,孫髯翁老先生息隱於圓通山內「咒蛟台」旁一小屋內,更號「蛟台老人」。他為小屋取名為「夕佳閣」,取陶淵明詩中的「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之意。這間小屋也稱「壁立堂」,似又取「家徒四壁」之意。

遙想先生當年,欣然登臨大觀樓。於上聯中,他極目四望,白茫茫空闊無邊,晴沙香稻、翠羽丹霞,盡收眼底,好一派生機盎然的幸福景象。面對如此美景,先生卻於下聯筆鋒一轉,追溯雲南的歷史。看到歷朝歷代,雖都有豐功偉業,竟又都無法對抗歷史與歲月滾滾的進程,最終都消散於烽煙腹地,無蹤無影。先生在感懷世事的遺憾與無奈,是否也在對照自己的生世與境遇:滿腹經綸,傲然一生,卻也只贏得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先生是在告誡自己與世人,人生就本來如此,只要心靜亦然?還是難免會有一絲遺憾與悲愴。這樣一位有如此才華的人物,竟畢生鬱郁而不得志。他寓居咒蛟台賣卜為生,往往「求百錢不可得,恆數日斷炊」,連起碼的生活都無法維持。老先生於垂垂暮年,於冷風中獨坐窗前,枯油老燈,孤影孑然,只能讓滿腹才華,在胸中奔涌。選勝登臨時的意氣風發與此時的黯然神傷,四壁搖曳的燈影,閃爍飄搖,幽暗的人生,幽暗的結尾……先生趁晚來風急之時,欲尋三杯兩盞淡酒,是不是只能端起一碗清水,舉目望月??飢腸轆轆,只能以文墨填充!!他在寫長聯的同時,也把自己寫了進去,讓自己,也默默消散在他筆下的斷碣殘碑之中;一生的理想,曾經的熱血與青蔥歲月,亦只能都付與蒼煙落照。

細品長聯的文采與深意,令人暢快淋漓,拍案叫絕;細想孫老先生的才華與人生際遇,又令人扼腕大痛,寸斷肝腸。文字寫到這裡,我不得不停下來,透過深夜,去懷想這位布衣名士,一個模糊的身影,一盞模糊的青燈。

站在大觀樓前,面對幾經兵燹而今依然高掛的長聯,我只能在心中默默的三拜。一副對聯,隱含多少往事。渺渺數百年,有多少人嬉戲踏青,玩樂於眼前這一池春水,而又有幾人,從心裡真正面對過這曠世的長聯以及它所掩映的過往和濃縮著的一個人的一生寫照,蒼涼而輝煌。

至少還有我。願把酒凌虛,遙祭寒士孤單寥落的背影。

我相信,孫老先生還在,他的帶著一絲笑意的冷傲的眼神還在,他的桀驁不馴的才華還在,他的風骨還在。

就在這大觀樓前,在依舊碧波蕩漾的水面,在四圍飄舞的風中。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昆明信息港 的精彩文章:

流感年年有為何今年格外毒

TAG:昆明信息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