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當你說「不」時,我要更勇敢放手
孩子,當你說「不」時,我要更勇敢放手
近期,在我這裡諮詢的孩子和家庭們逐漸康復和明朗,需要我的幫助也減少。他們在嘗試用新的模式解決問題,慢慢成長。我感覺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學會走路了,懸著的心沉了下來。可當孩子告訴我說「我很好,我想這周不需要諮詢了」,仍會略略失落:「哎,長大了,我不被需要了"。很想再說一句,哪裡仍需要改善一下,但專業的素養讓我停下,對,之後是屬於他們自己的探索與成長,而我不能剝奪這寶貴的權利與經驗。
想來,做父母不也是如此么?很多孩子來就診,父母說「我們很愛孩子,我們給孩子很多的條件和幫助」,但孩子們卻在逃離父母,甚至不願意去和父母交談。往往請父母暫時迴避後孩子才會吐露心聲「我感到好壓抑,我覺得他們總是管著我~~~」,愛又什麼時候在孩子那裡變了味道呢?這幾年都在說要訓練孩子的抗挫能力,不能讓孩子成為溫室的花朵。但又有多少家長能了解這其中至淺又至深的道理呢。有個家庭父母與16歲孩子出現了嚴重的衝突,孩子說我只是想去讀書館看書,但他們不讓我去;父母說我只是擔心孩子在圖書館不能專心,在家裡條件更好。看似一件簡單的事情,卻有兩個嚴重的問題,一、孩子感覺父母沒有給他基本的信任和尊重(憑什麼我去圖書館就不會學習,就是玩?)二、不僅要管學習還要怎樣學,就如同穿鞋還要管先穿左腳還是右腳。孩子來這個小小的權利和嘗試的機會都被剝奪了。很多家長說,「我擔心」,那是你!但你不是孩子!
當父母選擇放手時,不僅是愛,更多的是面對自己的焦慮和無力感。焦慮孩子不在自己的視野內,看不到孩子會感到不安,孩子的言行不在自己的掌控會不放心;自己對孩子沒有幫助了,價值感受到了挫敗,不知道自己做父母的意義和用處又在哪裡。總要做點什麼,哪怕是那麼的無所謂的事情,也會讓自己心安。很多父母講,我知道,但我做不到。這時候其實父母不是在滋養孩子,而已經是在撫慰自己的內心了。
有個爸爸說,孩子在想我傾述時,我會問她你那裡不舒服,孩子說自己也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怎麼幫到她,當她重複說自己不舒服我就感到無助和崩潰了,我感到自己很無用。試想一下,孩子在想你傾述時真的是來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么,如果是這樣,在一次次的尋求失敗時孩子早就失望和放棄了。所以,孩子來傾述,僅僅是因為她需要一個安全的環境,信任的人去傾聽,而不是需要來教育或一定給出答案。我對這位父親說,你對孩子是很重要和很「有用」的,去傾聽和接納就是你在當時最大的作用。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要及時的調整自己的定位,嬰兒時她需要很好的照顧者,兒童期她需要明智的教育者,但少年期她需要寬容的指引者。而照顧者,教育者和指引者需要去關注和做的事情是不同的,所以,父母永遠是「有用」的,永遠對孩子是必須和重要的,父母要學會找到自己價值。
當孩子成長時,父母要更堅強。
原創,版權所有。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