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製品營養各有所長
俗話說:「每天吃豆三錢,何須服藥連年」,豆類的營養保健作用可見一斑。但豆製品的種類很多,不少人在面對琳琅滿目的豆製品時不知該如何選擇,實際上,每種豆製品的營養價值都「各有所長」,在購買時可以按需選擇。
雖然各種豆類非常多,但市場上所見的大多數豆製品都酸的組成比例也符合人體的需要,是糧穀類蛋白質互補的理想來源。其次,黃豆中脂肪含量為15%~20%,亞油酸超過50%,是防治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的理是由黃豆製成,因為其蛋白質含量達30%~40%,且屬於優質蛋白,8種必需氨基想食品。豆製品經過再加工後,不僅變得美味可口,增進食慾,加工的過程同時也去除了很多對健康無益的成分,比如蛋白酶抑製劑、植物紅細胞凝集素、植酸等,且其中富含的營養素均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加工成豆腐後,因製作時使用鹽滷,從而增加了鈣、鎂等無機鹽的含量。而干豆類幾乎不含維生素C和維生素D,但製作成豆芽後,其含量明顯提高,視黃醇含量甚至達到了88.8微克/100克。常見的豆芽包括黃豆芽、綠豆芽,也有黑豆芽、蠶豆芽、豌豆芽等,其中以黃豆芽的營養價值最高。其中的胡蘿蔔素可增加1~2倍,維生素B2增加2~4倍,維生素B12是大豆的10倍,另外,由於酶的作用,更多的鈣、鐵、磷、鋅釋放了出來,有利於人體補充微量元素。需要注意的是,高溫是維生素的天敵,如果需要高溫過水,最好焯一下就出鍋,盡量減少維生素的損失。
豆製品雖然營養豐富,但對於一些特殊人群,比如腎功能不全、慢性胃腸疾病等患者則不宜食用,對於痛風患者來說,黃豆雖然嘌呤含量較高,但經過加工後嘌呤含量相對降低,可以適量食用以替代其他嘌呤含量較高的肉類,但對於整粒的豆類及其製品應盡量避免。對於健康人來說,《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推薦平均每人每日攝取的豆類及豆製品攝入量為30~50克大豆或其製品,以所提供的蛋白質計算,40克大豆分別相當於200克豆腐、100克豆腐乾、30克腐竹、700克豆腐腦。
豆腐——補鈣效果好 大豆本身含鈣量並不算高,100克干大豆只有191毫克的鈣。把大豆加工成豆腐以後,100克豆腐的鈣含量達到 164毫克,比其他豆製品的鈣含量都要高,且更容易吸收。這是因為豆腐里有相當大一部分鈣是在加工過程中添加進來的。做豆腐時點鹵用的滷水或石膏叫作凝固劑,裡面含有許多鈣離子,尤其是老豆腐(添加凝固劑較多)的鈣含量要多於嫩豆腐。另外,有一種嫩豆腐稱為內酯豆腐,是用不含鈣的葡萄糖酸內酯做凝固劑,鈣含量非常少,每100克內酯豆腐僅含鈣 17毫克。從中醫角度來說,豆腐具有補益清熱的功效,常食可補中益氣、生津止渴、清熱潤燥、清潔腸胃。
腐竹——補益作用大豆漿煮後表面形成的皮,撈出晾乾後即為腐竹,所以腐竹中蛋白質的含量較高,相對於其他豆製品達到了44.6克/100克,因此也被稱為「素中之葷」,是老少皆宜的健康食品。適合身體虛弱、免疫力低下、貧血等患者食用。此外,腐竹富含的卵磷脂可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保護心臟,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需要注意的是,腐竹的熱量和其他豆製品比起來有些高,每100克的熱量為457千卡(豆腐82千卡、豆腐乾140千卡、油豆腐 244千卡),對於肥胖或伴有高血脂、高血糖的患者要控制攝入量,每次食用不宜超過20克。
豆乾——升糖指數低豆腐乾實際上是「濃縮」了的豆腐,與此類似的還有豆腐皮等,與其他豆製品相比,同等重量的豆乾蛋白質、脂肪等主要營養物質含量高,但因為經過了壓制脫水,其升糖指數僅為 23.7,比鮮豆腐的升糖指數低,且不含有過多的鹽分(不包括鹵干、熏干、醬油乾等再加工製品)適合血糖升高者食用。當然,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大部分豆製品都是有益的,熱量少、能提高飽腹感,尤其適用於那些飲食控制能力差或者肥胖型糖尿病者。但如果能與優質的動物蛋白搭配,比如鯽魚豆腐湯,會讓營養搭配更合理,還不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豆豉——降低血黏度豆豉屬於發酵豆製品,不僅味道鮮美,其中蛋白質含量高且容易吸收,鈷、鉬等微量元素含量也高於普通豆製品。尤其是其中含有的納豆激酶,具有降低血黏度、溶栓,以及降脂、降壓等功效,對於易患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朋友來說有非常好的保健功效。祖國醫學認為,豆豉具有解表清熱、透疹解毒之功效,適用於風熱頭痛、胸悶嘔吐等症。此外,豆製品發酵後B族維生素增加,尤其是維生素B2、B12含量增多,而植物性食物中很少有維生素B12。注意,豆豉盡量選擇淡豆豉,腐乳等同屬於發酵豆製品,但含鹽量較高。李洪喜 /


TAG:醫藥養生保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