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戀與製作人》到《旅行青蛙》,你的小青蛙其實是誰?

從《戀與製作人》到《旅行青蛙》,你的小青蛙其實是誰?

你我的邂逅就是一段新的歷程

前一陣,被「白夫人」「李夫人」……刷屏,這一陣,被「我的兒」「我家崽兒」……刷屏。

一群8090後為「老公」和「小青蛙」操碎了心。

即使知道,這是遊戲;正是知道,這是遊戲。

還是義無反顧地入了坑,從為了一張SSR卡揮金無數,到為了蛙蛙一次遠行殫精竭慮。

如果說《戀與製作人》撩撥你的是你對戀愛的幻想,那麼一隻不怎麼好看(甚至有點丑,別拿磚拍我)的小青蛙到底戳中你的哪根神經?

當我看到遊戲的製作團隊負責人上村真裕子對遊戲的解讀的時候,我明白了。

「讓青蛙去做我們做不到的事」

遊戲設定很簡單:主角是一隻小青蛙,玩家通過收集三葉草買道具和食物,之後小青蛙會帶著這些東西去旅行,會郵寄照片並帶土特產回家。當然,在你沒有為他籌集足夠的「旅遊資金」之前,他會宅在家裡,或在床上,或在餐桌。

不同的人對小青蛙的解讀也會迥然不同,甚至對遊戲的定義也全然不一樣,有的人定義為治癒系遊戲(也會被稱為「佛系」遊戲),有的人會定義為養成遊戲。

很有意思的是,我發現將小青蛙定義為治癒系的小夥伴們幾乎都會將小青蛙當做是自己,讓小青蛙代替我們外出遠行,去實現我們無法實現的事,有沒有很熟悉?還記得那位「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的女教師嗎?正如上村真裕子所說,小青蛙代替我們去做我們做不到的事了。代替我們遠行、購置土特產,代替我們寄回明信片,告知父母我們還安好。正因為我們渴望如這隻小青蛙一樣,不受現實約束、不受壓力束縛,所以我們會儘可能為小青蛙收集三葉草,讓它儘可能地多去一些地方,以體現小青蛙的自我價值,你猜對了,那些形形色色的明信片就是它價值的最好代名詞。

而將小青蛙定義為養成遊戲的小夥伴們幾乎都會將小青蛙當做是自己的孩子,為它操碎了心,比如這樣。

因為小青蛙會擅自去旅行,這種設定又像極了我們現在的年輕一代,不願被家庭、父母拘束的心理,因此蛙爸蛙媽們又開始體會與孩子的分離與焦慮,孩子不在的時候擔心,孩子回來的時候依舊擔心,但是因為是遊戲,所以知道小青蛙也不會帶來什麼壞消息。所以有人會說小青蛙其實是代替了我們的孩子可能做不到的事,因為你不會放任它一天在外旅行,你也不會放任它隨心所欲。

所以,你的小青蛙其實是誰呢?

或許是誰,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現實中有多少願望被小青蛙做了。

因為當小青蛙實現你的願望或超過你的願望時,你將會獲得更多的愉悅感與滿足感並向小青蛙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心理學家米哈里·齊克森米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心流理論並將心流定義為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時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

如果你在小青蛙中體會到類似心流的感覺那麼你也可以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達到心流的狀態,因為心流的狀態能夠幫助我們更加投入專註在某項活動中,這種體驗是讓人感到愉快、幸福且能提高自尊水平(這也是為什麼眾多玩家會在朋友圈曬小青蛙的原因)。

那怎樣讓小青蛙延伸到我們的生活以獲得更多的滿足呢?

1、調整任務的挑戰性以及你的技巧水平

從心流理論來講,挑戰水平中偏高,技巧水平偏高,我們就比較容易在做這件事的過程中進入心流。就像你的小青蛙,剛開始的任務很簡單很順利,當等級逐漸升高,便開始困難,當你投入一定時間學習、練習之後你就會覺得很有意思了。所以不妨將這種方式引入到你的工作中,去完成一些對你來說有挑戰的任務會讓你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

2、嘗試更多的事情

就像你的小青蛙一樣,去各種各樣不同的地方探索,當你為自己喜歡的事情努力並且內在動機產生時,人就會容易進入心流狀態。只有通過實踐去嘗試才能真正知道自己對它的感受,靠想像、分析和測試都是不能真正幫你做到這一點的。

3、設立明確而具體的目標,並主動尋找反饋

一次旅行需要多少「旅遊資金」,去哪裡、將明信片寄回都是獲得反饋的方法。你不妨也試著這樣制定一個有趣的旅程。

寫在最後

在為小青蛙操心的同時,

也不要忘了自己的生活其實依然可以那麼精彩喲!

我是悅芸,一個被心理學耽誤的靈魂寫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dHolic 的精彩文章:

TAG:idHol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