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蒙娜麗莎》的魅力:審美價值和科學理念的完美結合

《蒙娜麗莎》的魅力:審美價值和科學理念的完美結合

自《蒙娜麗莎》產生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其間,社會發生了驚人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方式、審美情趣都在改變,然而她卻跨越時空,吸引了小孩,吸引了老太太,抓住了眾人的心,甚至是君王或總統都對她表達出不盡的敬意,她依舊被譽為最有價值的畫作。這種現象不能不令人深思!

我們知道,一幅作品的好壞,主要取決於藝術家的審美價值。德國美學家蓋格爾認為,審美價值由兩部分組成,即生命成分和精神成分。生命成分即組成作品的物質形式,精神成分指藝術家給予作品的內在稟賦,兩者構成審美價值的心臟。

竊 以為,藝術家高超的技法是實現作品審美價值的前提,它能使審美價值發揮到最大,但高超的技法也需要以科學的思維為指導。一幅作品的審美價值則主要取決於藝術家的文化修養和思想意識,只有高超的技法與良好的審美價值完美結合,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不朽作品。《蒙娜麗莎》這幅作品之所以歷久不衰,除了以科學和經驗理念為指導的精湛技藝,也充分說明達·芬奇賦予這幅畫的審美價值符合人們的審美情趣。

1 高超的技法———科學技術和經驗的結合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之所以能達到歐洲第一次高峰,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學技術進步的結果。當時一些重要的藝術家同時都是科學家。他們意識到,藝術既然是模仿自然,就要把藝術擺在自然科學的基礎上。達·芬奇在闡述文藝和現實的關係時就曾說過: 如果詩所處理的是精神哲學,繪畫所處理的就是自然哲學。他認為,繪畫是一種智力狀態和活動向外部的延伸,畫家不應單純地反映所繪之物,而應投入自己的思考; 另一方面,對藝術技巧的重視還和對勞動的經驗密切相關,藝術是基於合理經驗上對自然進行的模仿。正是基於藝術是科學技術與經驗結合的指導思想,為他高超的繪畫技法奠定了基礎。

體現在蒙娜麗莎的構圖上,達·芬奇改變了以往畫肖像畫時採用側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習慣,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構圖,透視點略微上升,使構圖呈金字塔形,蒙娜麗莎就顯得更加端莊、穩重。

蒙娜麗莎的四分之三側面也是先創,在此之前的肖像畫則是全側面。而且人們發現從側面看蒙娜麗莎比正面的表情更豐富。因為他有意將視平線微微傾斜。

他用透明淡色層的手法表現形狀,擦暈輪廓線,而在此之前的畫家只停留在用鏈條造型。法國科學家運用X 射線熒光光譜法,對包括《蒙娜麗莎》在內的7 幅達·芬奇作品進行了研究。這種檢測法無需從畫作上提取顏料,就能將蒙娜麗莎臉上的塗料層層分解。根據用料的不同,研究人員將其分為9 張面孔。他們發現,達·芬奇選擇異常細膩的顏料和添加劑為蒙娜麗莎上色,他還在已乾的顏色上添加了近乎透明的淡色,後者的厚度大概只有1 到2 微米,而所有顏料塗層的厚度加起來也不超過40 微米。科學家們認為,正是採用了這些訣竅,畫作才產生了朦朧的效果,同時也使人物變得更加立體。

在不同的光線下,不同的觀者或在不同的時間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光線的變化不能像在雕塑中產生那樣大的差別,但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微暗的陰影卻時隱時現,為她的雙眼與唇部披上了一層面紗。現實中,人的笑容主要表現在眼角和嘴角上,達·芬奇把這些部位畫得若隱若現,沒有明確的界線,引起人們的視覺錯覺,從而達到了逼真傳神的效果。

高超畫技是畫家實現審美價值的前提保障,然而審美價值中的精神成分( 精神世界) 除了需要依靠紮實而科學的技法,更主要是看藝術家自身的修為,即他自身有著怎樣的精神世界。那麼,達? 芬奇到底表達了什麼樣的精神成分呢?

2 超前的審美價值———生命本質的體現

達·芬奇主要以蒙娜麗莎的面部表情、手部及身體姿態體現情感和思想,然而,在達·芬奇之後,數以千計的畫家都臨摹過蒙娜麗莎,但卻沒人知道為什麼她做出這種姿勢。她側坐著,雙手交叉放在腹部。她的年齡只有二十多歲,可她的手卻微微發腫。佛羅倫薩的達·芬奇研究團隊從達芬奇的學徒的筆跡中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線索,即《蒙娜麗莎》作品的模特在達·芬奇畫她以後不久就生下了孩子。這充分說明達·芬奇在畫她的時候她還是一名孕婦,她的姿勢之所以很特別,是因為她用毯子蓋住了自己的腹部,而要用手拿著毯子。

據史料記載,達·芬奇白天畫這幅畫,晚上就去聖瑪利亞努娃醫院解剖女性屍體,這讓他對女性生產的研究有突破性的進展。雖然當時大多數男性都認為傳宗接代是她們的責任,但達·芬奇認為女性的重要性可能更重於男性。他還創作過一幅震驚之作,被稱為偉大的女性,旁邊記錄的文字奠定了日後的新科學—— 胚胎學的基礎。「一名嬰兒開始形成,他的器官隨著懷孕的時間逐步發展出來,同時接受養分直到出生為止」。當時他非常執著於研究生命的本質,以及生命在人體內被製造出來的過程。他研究解剖學最感興趣的就是生命、死亡及成熟的循環。如果把這些因素考慮進去,就可以想像達·芬奇在畫蒙娜麗莎的時候並不僅僅是看到了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子,而是看到一個正在孕育新生命的偉大的女性。

根據加利福尼亞大學卡羅·佩德雷蒂教授研究,蒙娜麗莎身後的背景是義大利中部阿雷佐市布里阿諾橋附近的亞諾山谷。佩德雷蒂的證據是,達·芬奇出生在距阿雷佐約100 公里的芬奇鎮,並曾經在阿雷佐生活過,這一地區的原始景觀與《蒙娜麗莎》的背景幾乎完全一樣。這正和前面的蒙娜麗莎有著巧妙的呼應,畫的前景是一個正在孕育著人類的女性,後面的風景讓人想到萬物變化、生生不息的循環。當我們在看畫作的時候會覺得後面的山峰高聳險峻,冰湖裡漲滿了水,好像能把橋壓斷沖走,讓人不由地想到人類在演化之初的形體。達·芬奇看到的不僅僅是亞諾山谷秀麗的景色,而是一個非常原始的地貌世界,他想表達的是大自然周而復始、綿延不絕的特色。

達·芬奇生前一直將蒙娜麗莎這幅畫帶在身旁,這幅畫伴隨他十幾年,直到他死在法國國王的懷抱。為什麼他如此眷戀這幅作品? 有專家認為達. 芬奇將自己對母親的懷念畫入了蒙娜麗莎這幅畫中。達芬奇自幼父母離異,他與父親生活在一起,母親對他來說更多的是一個幻影,一個空缺。所以這幅畫也可以說是他對母親的情感寄託。

3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就不難理解,《蒙娜麗莎》為什麼會成為藝術史上最知名的作品,那是因為達·芬奇所畫的不僅僅是單純的存在,更是他自己審美價值的體現。無論歷史怎樣變化,世界怎樣發展,生命這個主題是永遠不變的主流價值觀。達·芬奇以這種價值觀繪出一位即將孕育出新生命的女性—— 一位母親,人類得以繁衍生息的源泉,又通過背景中綿延的山巒、險峻的地貌表達大自然的周而復始。作品包含了對超自然東西的反思,在有限之中再現了無限,從而體現了客觀理念———生命的本質。對於達·芬奇來說,《蒙娜麗莎》不僅僅是一種技巧的表現,更是情感的寄託,他窮極一生將自己對世界的探索,生命本質的歌頌表達在蒙娜麗莎中,賦予她哲學的靈魂,將作品提升到超越了畫作本身的新高度。

達·芬奇為藝術找到了科學的基礎,那就是藝術是基於合理經驗對自然進行的模仿,他的藝術以現實主義為指南,以體現精神為目的。《蒙娜麗莎》代表了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也代表了行動服務于思想的宗旨,體現出達·芬奇的兩個理想: 對真理的求索,對美的渴望。

這對我們後世從事藝術創作的人也是一種啟發: 藝術家不應該僅僅以提高技藝為目,更應該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培養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當今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開始用藝術作品去宣洩對社會等不滿情緒,還有一些藝術家為了迎合市場做一些滿足消費者需求的作品。但是不論以什麼目的創作都不該忘記藝術的本質,那就是給人一種美的感受,表達真善美的審美價值,只有達到這樣的認識高度,才能創作出雅俗共賞,經得起歷史檢驗的藝術作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理科生涯 的精彩文章:

TAG:理科生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