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禮儀文化及其傳承

禮儀文化及其傳承

淺論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及其傳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大家都知道這是三國時期著名軍事家曹操的詩句。在這裡,他引用了「周公吐哺」 的典故。周公為西周制定了一套完善有效的禮儀制度,可以說,他是中國古代禮儀的奠基人,也讓我國成就了「禮儀之邦」的美譽。在當今社會,弘揚傳統禮儀的優良文化仍有著現實意義,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對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構築和諧社會和促進個人健康發展,都具有不可磨滅的價值。

一、傳統禮儀文化的由來

「人類原始時代,惟見有自然之道,由是而演出德與仁,乃始有人文之道,義與禮,則為推行人道之兩項目。仁根植於其內在之德,義與禮則仁之表現於外在之枝。」孔子常仁禮並言,而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無情無禮,不知將何以維護其後。中國武臣有寧為殺頭將軍,不為降將軍之風,下至宋儒,有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如此種種都說明禮在生之上。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傳統禮儀以周為最,中國禮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周公制禮作樂,就是要讓人的精神世界坦露出來,並將它們規範於用禮和樂編製成的網路中,通過這張有形的網路來約束和控制人們的道德、倫理和修養以及情感、思想和慾念。完善有效的禮儀制度是西周「以禮治國」的精髓,王國維先生在《殷周制度論》中稱其為「文武周公所以治天下之精義大法」,可見其對西周一匡天下的重要意義。西周禮儀制度的主體和精神後來被儒家學者所繼承,演變成為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千百年來隨著儒家政治地位的提高和學說的發展而廣泛傳播,尤其是在西漢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時期達到鼎盛,後來雖有消沉,但其影響已經深入民心,流傳四海。

時至今日,中國傳統禮儀文化作為國學的精華,民族文化的基因,與道德融合在一起,其「齊民化俗」的功能影響著普羅大眾,深入作用於中國社會。在《論語》中,孔子幾次強調「不知禮,無以立」,意思就是一個人如果不懂得禮儀,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這也是儒家認為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就是懂不懂禮儀。《禮記》中有這樣一段話:「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可見,中國古代很早就認為,要想成為一個文明人,懂禮儀是先決條件。

二、傳統禮儀文化的精髓

中國崇禮,精義深旨,繁文縟節,非片言可語。何為禮?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彭林說,「禮在中國人看來就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出來的典章制度行為規範。道德理性無所不在,所以禮也無所不在。」禮使社會秩序穩定,社會成員各安其位、各盡其責。禮儀是人們約定俗成的,對人、對己、對鬼神、對大自然,表示尊重、敬畏和祈求等思想意識的,各種慣用形式和行為規範。中國傳統禮儀包括禮節和儀式,禮節一般是個人性的,並且不需要藉助其他物品就可以完成的形式,譬如磕頭、鞠躬、拱手、問候等;而儀式大多是集體性的,並且一般需要藉助其他物品來完成,譬如奠基儀式,下水儀式,迎賓儀式,結婚儀式,祭孔大典,等等。

彭林教授從中提煉出「敬、凈、靜、雅」四個字來說明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主要特徵。

怎麼理解這四個字呢?字面理解就是恭敬、乾淨、安靜和文雅。恭敬對人,始終保持尊重,一視同仁;乾淨整潔,儀容有整,儀錶得體,給人以好印象;安靜祥和,更顯個人沉穩的修養;舉手投足,溫文爾雅,謙和大方。

認真深究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我覺得這當中最核心的就是「敬」。《禮記》謂「禮主敬」,敬是禮的核心要義。《孝經》中有言為證,「禮者,敬而已矣」。南宋理學家朱熹曾說過,「敬之一字,真聖門之綱領,存養之要法。一主乎此,更無內外精細之間。」敬就是根本,有了敬,方可凈,才能靜,以致雅。

敬,肅也。意思就是心中很尊重,很敬重,恭在外表,敬存內心。敬就是尊重人,在心裡把他人當做人看待,而不是看作別的什麼東西,是有情感的,有一種敬重的情感。清代著名學者紀曉嵐有一天上五台山遊玩,走進廟裡,方丈見他衣履和儀態都很一般,便招呼一聲:「坐。」又叫了一聲「茶。」意思就是端一杯一般的茶來。寒暄幾句之後,發現是從京城來的客人,方丈面帶笑容地把紀曉嵐領進內廳,招呼著說:「請坐。」又吩咐道:「泡茶。」意思就是單獨泡一壺茶來。經過一番深入交談,方丈赫然發現眼前這位儀錶一般的人竟然是大名鼎鼎的禮部尚書紀曉嵐時,馬上變得恭恭敬敬,滿臉賠笑,請進禪房,連聲招呼:「請上坐。」又大聲吩咐:「泡好茶。」知是紀曉嵐前來,自是不敢怠慢,又連忙請紀曉嵐留下墨寶。紀曉嵐經歷了前面一番對待,提筆一揮而就:「坐,請坐,請上坐;茶,泡茶,泡好茶。」這副對聯讓方丈好不尷尬。人都是相互的,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體現出來的一切行為禮節,都是為了顯現人心中那一份「敬」的感情。禮,離不開敬,由敬而表現出禮,那是一顆仁愛之心;離開了,就只是空洞的儀式,毫無感情可言了。活在當下,無論是對自己、對家人,還是對同事、對社會,都應該始終保有一顆恭敬之心,恭恭敬敬做人,恭恭敬敬做事,尊重他人,尊重自然,尊重社會,將自己放在一個謙卑的位置上,這樣才能在人際交往中覓得和諧,才能對這個社會有所作為。

敬是根本的內在,而凈、靜和雅則是外在的表現。

凈,就是乾淨,齊整,是敬存於心在儀容儀錶上的表現,是禮儀的重要內容,畢竟給人第一印象的總是外貌和衣著,印象分是重要的,邋邋遢遢的自然算不上是凈。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就是凈的典範,他一直以來都是言談舉止乾淨利落,風采整潔的代表。周恩來總理在南開大學上學的時候,教學樓門前樹立著一面鏡子,這面鏡子是給人正衣冠,保持乾淨形象用的。上面寫著40個字:「面必凈,發必理,衣必整,紐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暴。顏色:宜和,宜靜,宜庄。」周恩來總理正是以這40字鏡銘作為言談舉止規範,一舉一動都給世人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就是「謙謙君子,玉樹臨風」的形象吧。注意自己的儀容儀錶,保持一種美好的外在形象,不僅僅是自我形象的塑造,也是對他人最起碼的尊重。你的「凈」給人以美,別人心裡愉悅了,自然就會覺得與你拉近了距離,從心眼裡就覺得你是謙謙有禮的人,人際溝通的第一步就成功地邁出去了。

靜,就是安靜,這是敬在嘴上的外在表現之一。在如今充滿競爭喧囂的社會裡,在公共場合能保持安靜是一種良好的文明表現,是一種良好的修養。但是,能夠沉下心來,保持安靜當真不容易,能做到的人並不多。現在出去外面喝個早茶,熙熙攘攘好像菜市場,聊天都要扯開嗓門來;去電影院看個電影,總有人喜歡品頭論足,頭頭是道,殊不知別人只想安安靜靜地看場電影。如此種種不能安靜的行為,卻在無意間侵犯了別人安靜的權利。有一句話說得很在理,「在有旁人的時候,安靜是一種禮貌。不管是什麼聲音,哪怕是音樂,當別人不需要它的時候,就是一種噪音。」當你真的想要獲得一份安靜的時候,可以引用當下年輕人很喜歡說的一句話,「我只想靜靜。」做個有禮貌的人,要懂得如何安靜,何時該安靜,把安靜作為修養底線來守住,在公共場合靜下來,給別人留一份靜謐,留一份愜意。小說家約瑟夫?阿格農生前一直很受以色列政府的尊重與厚待。為了讓他有良好的環境進行創作,政府在其住所附近樹了一塊牌子:「請安靜,阿格農在寫作!」路過這裡的人都會自覺地保持安靜。後來,約瑟夫也不負眾望,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人們尊重了約瑟夫的安靜權,為以色列培養了一位出色的文學家。

雅,文雅,溫文爾雅,就是說言談和舉止都應該有文雅之風,在溫文爾雅中又帶有柔和之意,在人才風範與氣質性情方面文質彬彬,謙和大方,曠達超逸。這是自身修養的高層次體現,並不是那麼容易做到,正如「謙謙君子」也不是人人都可。但「謙謙君子」是很受人歡迎的。唐代著名詩人張九齡,容貌清秀,衣帽整潔,不管是走路還是說話都顯得文雅曠達,與眾不同。所以,在朝廷的大小會議上,他總是能吸引別人的目光,連皇帝都對他的舉止讚嘆不已。衣帽整潔、舉止文雅的人,任何人都願意跟他在一起,因為在他的身邊,你能感到心情舒暢,精神煥發。

三、傳統禮儀文化的傳承

《管子》書中說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明末清初教育家顏元也說過:「國尚禮則國興,家尚禮則家大,身尚禮則身正,心尚禮則心泰。」可見,與道德本為一體的禮儀,對於國家建設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如今我國經濟建設高速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飛騰時期,加強民眾的道德禮儀教育,繼承和發揚中國禮儀優良傳統,提高公民道德禮儀水平,激發當代民族的創造和進取精神,適其時矣。

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從遙遠的歷史走來,早已滲透到中國歷史的方方面面,它曾被作為一種制度被記錄和推廣,不僅僅作用於廟堂之上、殿陛之間,也同樣影響著江湖民間、市井陋巷。但是,傳統禮儀文化也不是完美的,隨著時代的變遷,日月更迭,總有一些傳統禮節已經無法適應當今這個年代。因此,在傳承禮儀這個問題上,還是要有所講究的。今天在學習中國傳統禮儀的時候,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從傳統禮儀裡面尋找真正適合現代社會,注入了我們民族靈魂的東西。中國傳統禮儀文化中的尊老敬賢、儀尚適宜、與人為善、禮尚往來、容儀有整等,都是可以傳承下來的,將這些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精髓,跟當今我們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互融合,才能對家庭、社會乃至整個國家的和諧穩定產生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

傳統禮儀文化的傳承,最終是要落在每個人的身上。個人要做到有禮行天下,就需要先懂禮儀,講禮貌。

首先要心中有禮,心存肅敬。禮儀講究獨善其身,如果沒有從心裏面真正做到講禮儀,就是沒有做到自律,沒有自律之心,在他人面前表現的所謂禮儀也就不過是逢場作秀而已。心存肅敬,心裡要尊重人,對待任何人或者任何事就都不會怠慢;不會怠慢就不會為所欲為,會考慮對方的感受,不會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對方身上。心存肅敬的人,會凡事都以尊重對方為出發點,既振作了個人的精神面貌,又尊重了對方的感受,就做到了人我相協相悅。

其次要學禮儀,學為人處事。孔子說只有懂得用「禮」的道德規範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才能「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國學經典來傳承傳統禮儀,諸如《論語》《禮記》等古典書籍,閱讀中國古代關於禮儀的經典著作可以讓人明禮向善;同時,可以發掘生活中的優秀榜樣,所謂「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多向謙和有禮的人學習,以其為師,自然可以更好地規範自己的行為舉止。

最後要做文明人,行文明事。生活中要待人以誠,尊重別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你要想獲得別人的尊重,就要先學會尊重別人。在社會交往中,人與人之間彼此尊重,才能保持和諧、愉快的關係。在禮貌方面要做到平等待人、語氣平和、使用文明禮貌用語等,在禮節方面要做到熱情主動、稱呼得體、主次有序等,在儀錶方面要講究衛生、衣著得體、儀錶端莊,在儀式方面,要懂得基本的儀式常識,就不會那麼容易鬧笑話。

傳統禮儀文化的傳承,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包括家庭、學校和政府。

家庭教育,就是傳統意義上所說的家教,主要指的是道德修養的教育。說一個人有沒有家教,就是說他的行為舉止是否合乎禮儀。從《論語》中,我們可以發現,孔子認為禮儀的家庭教育是孩子以後在社會上立足的根基。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從小不養成良好的習慣,長大以後想改過來就很難了。同樣的道理,如果從小沒有良好的道德教育,以後想做個有禮之人,也不容易。所以古人歷來都重視家庭教育,家規家訓都依據禮儀為基礎來訂立,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經常能看到舊時書香門第的門上會掛著「詩禮傳家」的牌匾。傳統家教名篇《顏氏家訓》通篇貫穿著禮儀教育,其家教內容十分系統。「曉夕溫清,規行矩步,安辭定色,鏘鏘翼翼,若朝嚴君焉。」對傳統禮儀的家庭教育做了詳盡的描述。其實,像《顏氏家訓》、《弟子規》這類古典書籍,對現在的孩子來說也是有用的,通過誦讀這些名篇,可以讓他們明事理懂禮節。同時,父母作為孩子人生道路上的領路人,孩子都是跟著父母學習為人處世的,父母就是孩子的模板,所以父母要努力踐行文明禮儀,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有意識地尊老愛幼、遵守規則、禮貌待人,健康地成長為有禮之人。

學校也應重視禮儀教育。從幼兒園到大學,學校教育貫穿著個人成長的整個過程,學校應該開設禮儀相關的課程或者舉辦相關的講座和活動,從思想觀念和具體行為方式上培養學生的禮儀意識和文明舉止,幫助學生將禮儀規範真正內化為自身的行為模式。有才無德不能說是真人才,禮儀教育對於培養有禮、道德高尚的高素質人才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把國學經典教育與文明禮儀教育相結合,著力提高傳統文化與禮儀修養的認識,養成文明禮儀習慣,慢慢轉變成自身的自覺行為,進而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就可以「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以後離開了學校也是懂禮貌有道德的好青年。

時代在發展,文化也在發展。中國優秀傳統禮儀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頭,將傳統禮儀文化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創新性的傳承和轉化,讓其重新回歸到家庭、學校和社會,融入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就一定能實現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當代價值,讓我們中華民族這個「禮儀之邦」始終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傳統禮儀不僅是中國的瑰寶,而且必將以其永恆的魅力征服世界。

小貼士

各位同袍好!感謝您關注神花動漫,我們先和搜狐視頻同步,搜狐上以前發布的視頻我們也會陸續補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神花動漫 的精彩文章:

與中醫有關的成語,您知道多少?

TAG:神花動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