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懷瑾老師講述:適合修止與修觀的地方

南懷瑾老師講述:適合修止與修觀的地方

止時靜室牆圍繞,心性自然生處祥,觀時視線勤分明,常常意樂與時合。

這是共同修行的大原則,每人根器不同,年齡不同,業力不同,修法、教授法完全不同,所以不要隨便去當老師哦!一字之差,五百年野狐身。孟子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千萬注意。現在講大家共同的方法,要修定的地方,最好是靜室,有圍牆的地方,跟外境隔絕。佛教所謂的閉關,「閉關」兩個字是中國《易經》上的話,不是佛家創造的。復卦中說:「先王以至日閉關。」我們上古的帝王,在面臨嚴重的問題,或者碰到國家大典的時候,齋戒沐浴閉關;所謂「至日」,解釋為冬至、夏至二日。清朝也有皇帝在養心殿靜坐之事,皇后、妃子、宮女,一概都不能進來。不過,皇帝齋戒沐浴打坐,不是盤腿,而是端容正坐,慎重地考慮問題。所以有正心殿、養心殿等,各朝代名稱不同。道家不叫閉關,叫入圜辦道專修。平常你常聽我講,學佛要專修,什麼叫專修?專修就是這樣,不要說人,連鬼都看不見,那才叫專修。你以為萬事不管,整天打坐就叫專修嗎?笑話,如果這樣修得成,我就不姓南了。

所以,修定的地方,要環境內外隔絕,心性自然生起吉祥而得定,這是由外打進內的修止、修觀的地方,要開朗,不能封閉,是要「觀時視線勤分明」的地方,像曠野高山頂上。所以眼睛瞪得像達摩祖師的畫像那麼大,你以為畫得不對嗎?告訴你們,有道理的,而且,修定到了某一步工夫,他眼睛自然張開了,閉不起來,非張大不可,大並不是在看東西。

道家的畫像,「隻眼照乾坤」,有個神仙,對著一個葫蘆口,一隻眼睛那樣子看,這也是一個工夫修法,到某一步工夫時須要這樣,只用一隻眼。所以,兩隻眼要訓練,像打槍瞄準一樣,要會閉一隻眼。有人只能閉一隻眼,如果右眼不能閉的,是右邊的氣脈不對;左眼不能閉的,是左邊的氣脈不對。所以,觀的時候,要「視線勤分明」;而且那個環境使你開心、遠大,因為又光明,風景又好的環境之故。「常常意樂與時合」,這時意境上會生起快樂之感,但是隨時隨地要配合。

「彼靜室外邊之四方,於任何一部,有寬坦平地所來之旁,以樹等牆籬,僅及腰圍繞,妙止自然而生也。」這是在大陸農村自然環境的修法,是以樹枝林木做圍牆的房舍,中國古人舒泰的環境,都是竹籬茅舍。為什麼用竹籬呢?因為住宅庭院,以種松、柏、竹為最好,其他雜樹多的房子,住久了並不一定吉利。竹籬,夏天清涼,但是蛇多,所以古代喜歡養白鵝,因為蛇怕鵝的糞,故而蛇不來。老虎住茅草的地方,不住樹林地方,樹林中有鳥,鳥糞便會使老虎脫皮,痛苦得很。所以一物剋一物,這些都要懂,這些書都要看。孫思邈的《千金要方》,關於修道人環境的布置,種什麼藥草,都告訴我們,配合得剛剛好,那才是修道的好地方。

「又彼方之高處,作小台可視遠處而坐,是自然生起觀境也。」在高處造一個陽台,遠遠望出去,晴空萬里,在那裡打坐,這是修觀。道家有采日精月華方法,也是修觀,吸日月之精華效果大得很。「又示生起止觀之地方者」,下面說修觀的地方:

樹等低遮妙止處,雪山高處觀慧處,如是分別極勤知。

大致上說,低洼的地方,樹林深密的地方,修止較容易,雪山高處適於修觀。但是要配合自己個人情況,如果是平常思想不夠,智慧不夠的,不要老是修止修定,而是要去修觀的;腦子靈敏,學問好的人,趕快找地方修定豈但要了解地方,還要了解自己,那是最難的。還要細察自己,哪兩天興趣特別高,智慧特別好,寫文章的人,文思來了,趕快修定。哪兩天情緒特別低,人也悶悶的,不舒服,趕快修觀。「動時修止,靜修觀」,要曉得調配,這才叫專修

「住於何方處所,若樹林及岩石背等,意能內住之諸方所者,是為妙止修而相應處。」有一種地方,能影響你生理與心理向內收的,這是修定的地方。

「若地方高、而自性清明廣大,應知此為觀慧之處所也。今當以如是語使知住處之取捨,攝其義者。」在高的地方,自心又清明,則是修觀慧之處。大原則如此,詳細還多。歸納起來,就是下面所講的。

總之地方靜室者,何處決出離心短,三昧增長加行處,依合真實菩提處。何處覆善、煩惱長,惑亂、憒鬧、今生轉,惡業、魔處、善知舍。此皆自然蓮師雲,欲求解脫等應知。

總而言之,學道的人,修行的處所很重要,哪一些地方能夠使你生起出離心,迫切地想跳出紅塵的決心,就是好地方。在座很多學佛的,你說哪個人夠得上條件呢?學佛有一個條件,首先發出離心,你們哪一個發了出離心啊?不過是想給自已增加一點壽命,增加一點福報,甚至於高明一點說,無所求,只想求一點智慧。你說自己求不求呢?貪不貪呢?智慧比福報還要大,智慧不是錢買來的,是多生累劫修得的,而你想求智慧,完全是進賬的心理,哪裡還叫出離心!所以修行必須要找一個環境,使你真切能夠發起出離之心。出家要修頭陀行,就是為了求出離心,夜裡要到墳地上用功。像古代那些荒冢,棺材破了,死人骨頭都露出來的,那種地方,才能夠生起出離心。我們現在學佛的人,哪裡有出離心呀?佛也要成,道也要修,鈔票也要,名也要,一樣都舍不了。吹牛吹得大,理論講得高,但是想學佛成功,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好的地方靜室,有些會影響你發出離心,有些是使你三味能夠增長,很快得四加行——暖、頂、忍、世第一法。「依合真實菩提處」,所以,最適合修行之處,才能夠真悟道。

「何處覆善煩惱長,惑亂、憒鬧、今生轉,惡業、魔處、善知舍。」有些地方能夠「覆善」,覆蓋了善念,反而使你越修越障礙善業。我看有很多廟子是不能住的,越住心裡會越臟,慢慢住久了,煩惱會增加起來,這叫作「覆善」。還有些地方住了會「惑亂」,迷惑散亂更重,智慧更不開。「憒鬧」,環境太鬧的地方也不行,有些清凈的廟子,變成了憒鬧的地方。有些廟子住著三個和尚,結果三個和尚沒水喝,一天到晚鬧意見,那就是憒鬧的地方,不能住的。今生不但不能成功,還會加重惡業。有些地方你住久了,「善知舍」,你那智慧,善的方面都會丟掉的,越來越差了。因為思想走入了錯路,一個觀念錯了,他不知道,越來越鑽進錯路去。

「此皆自然蓮師雲,欲求解脫等應知。」這是蓮花生大師所傳的,釋迦牟尼佛涅槃第八年後,再來投生,不從娘胎來從蓮花苞中化生,永遠肉身存在,他就是密教教主蓮花生大師。大師親口傳的,說你們要想學佛,學解脫道,應該都要知道,修道的環境是如此之重要。

「於彼何方及住處,若善法增長,特別生起信心及決定超出者,指示彼即相似真實菩提處故。」這是告訴我們,一個修道的人,能夠得到一個好地方,也要有福報,也要有善緣,所以,有些地方,可以使你得到相似的道業成就。

「於何處爭鬥及染污增上,令生之誑惑及憤鬧轉盛。」有些不對的地方,比如有些廟子,那當然是菩提道場,修道的地方,但是,只是相似,不是真的道場。住久了以後,反而人與人之間,鬥爭很厲害,染污更厲害,貪名貪利養等,很多花樣,並且還生起自己欺騙自己的行為,在那裡枉住一輩子。

「應知舍離此惡業魔之住處也。」這種地方必須及早舍離,所以,選地方時,須曉得這一些都是魔障。

「大上師蓮花生所作要門之《見道堡鬘》指示心要雲。」這些選地的要點,在一本密教的經典,就是密教教主蓮花生大師所作的《見道堡鬘》中,對於修道見道與風水地段的關係,有個指示法要說:「修法於住處亦最緊要,若欲成就上上善及至上三昧者,較此殊勝者不可得也。任何的修法,住處都非常要緊,要想很快地成就,處所不細加選擇是不可能的。

「故凡於何處,若爭鬥及不善増長,即障礙解脫道,應努力棄,譬如如上所云也。」住的地方不對,是非多煩惱多,人我鬥爭厲害,乃至不善業慢慢增長,這種地方障礙解脫修行,應該勇敢地拋棄。

「尾偈雲」,末尾一個偈子說:

「自性極寂方所處,凈水苦行德資養,此生惑亂憒鬧離,願修甚深法三昧。」地方要合於自性清凈寂滅的境界,猶如凈水樣,幫我們洗滌內心的污垢,使我們修苦行,馬上成就功德。因為好的地方可以幫助我們,使福德增加,智慧增加,幫助我們「即生成就」,這一生離開惑亂憒鬧,修甚深的法門容易成就。

「住處現各苦惱處,輪迴城圍齊捨棄,解脫凈聖菩提處,涅集行相獲安樂。」所以,住處很重要,因修道的住處不對,會引起各種的苦惱,本來修道是為了要跳出輪迴,超越世間,才能得解脫得菩提,獲安樂,所以,不對的地方,趕快捨棄。

「今似我眾無利益,惡時繞及世界顯,舍離此生惑憤鬧,願升秘密四寶門。」這四寶就是法、財、侶、地,也就是四皈依,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第一金剛理示修等持之地方終。」「金剛理」,是千古顛撲不破不可變易的至理,這是第一段,告訴我們修持的地方,以及環境的關係。

「第二金剛理示修等持之人。今當指示以何者為修習之人,說具閉關法器之世人者。」第二是說修持本人及道伴,什麼人夠得上修道學佛,嚴格地說,是哪一種人,才夠資格閉關專修,是這種法器。

――摘錄自《大圓滿禪定休息簡說》

註:上文為摘錄,如有不當請與我們聯繫,文章僅供參考,請勿斷章取義,以南師原書或錄音為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修前之準備 的精彩文章:

TAG:禪修前之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