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傈僳山鄉的「陽光愛情」

傈僳山鄉的「陽光愛情」

傈僳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

寒冬時節,當四川的很多地方還籠罩在陰雲寒氣里,攀枝花市米易縣卻是陽光燦爛、天地橙黃。1月24日上午,米易縣新山傈僳族鄉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四川省報紙總編輯暨文化記者「沐浴陽光·攀枝花行」大型採風團。

客車在山高谷深、溝壑縱橫的山巒間爬行了一小時,來到新山傈僳族鄉。大夥一下車,就遇到身著民族盛裝的傈僳族姑娘、小伙們等候在村口以歌舞相迎。二十多名姑娘笑吟吟地端著迎賓米酒,迎賓酒是裝在竹筒里的,介面處伸個小口兒。

進村先得喝三杯酒

「這米酒好喝,不醉人的!」當時我正揣度如何「矇混過關」時,一位傈僳族姑娘已將滿滿一大杯用竹筒盛裝的酒遞到了我的嘴邊,眼看無法拒絕,只好一飲而盡。我緊皺眉頭喝酒的樣子惹得姑娘哈哈大笑。原來,酒是新山傈僳族接待賓客的必備之物,迎接賓客到來和歡送賓客離去的時候,都要敬三道酒。傈僳族有句諺語:「山中的麂子是狗攆出來的,肚子里的話是酒釀出來的。

傈僳族山高谷深,多梯田比比皆是

進得村去,走過阿考廣場(阿考是傳說中傈僳族先祖)和大片起起伏伏的梯田,正遇到鄉里一戶人家在準備婚宴。我注意到,傈僳族的建築則多為木結構的樓房,四周用長約一二丈的方木料壘成,上面覆蓋著木板。新郎穿著藏藍色西裝,樂呵呵地安排幾個小夥子備著禮單。院子里,幾位師傅正在一口直徑約一米的大鍋里烹制著坨坨肉,香氣撲鼻。一位坐在土牆下吹葫蘆笙的老人告訴我,今天的婚禮至少有200人參加,這會兒,他們在練習婚禮上要用的《笛里吐魯調》。

每有客人來臨,姑娘們都會早早在村口等候

屋外不遠處的石牆上,靠立著那位即將過門的新娘。新娘很漂亮,約十八九歲,紅撲撲的臉龐上洋溢著期待和喜悅,她身著右衽上衣,麻布長裙,裙長及地,腰束一條條紋的寬彩帶,胸戴紅花。面對眾多老記的「長槍短炮」她開始有些不自然,但很快就笑吟吟地配合大夥拍攝。新娘身邊,是一位小她兩三歲的伴娘,伴娘胖乎乎的樣子挺可愛。有四五個婦女坐在石梯上,她們大約是新娘的親友團。純凈的陽光照在她們喜氣洋洋的臉上,格外生動。

新娘(左二)和親友團

前面在村口迎接我們的那位「女主角」,可能是鄉里最漂亮的姑娘,她跳完迎賓舞后又當起了導遊。她說,米易縣新山傈僳族鄉,位於四川省首批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之一的龍肘山腳,是攀枝花市米易縣唯一的傈僳族聚居地,全鄉約有七千人。傈僳族能歌善舞,主要節日有約德節、澡塘會、嘗新節、闊時節、傈僳年等,原始古樸的民風民俗沿襲至今。

說到今天看到的新娘,這位導遊介紹,傈僳人的婚姻十分自由,青年男女到了十八九歲後,白天一起勞作,晚上一起歌舞打跳,互相有了一些了解,覺得可以作為心上人以後,就相約一起在深山野外過夜。這一夜,姑娘小伙可以不睡覺,一直在路上走,也可以坐在山坡或是野地上,一直談話,看能不能在性格上合得來,能不能成為夫妻。如果姑娘小夥子在野外把婚姻定下來了,再回家與父母說明,選擇時間舉行結婚典禮。

土牆下的老人為婚禮在練習吹葫蘆笙

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二至十八,是新山傈僳族人的很重要的「約德節」。「約德」是約會的意思,「約德節」就是約會節。每當「約德節」來臨,家家戶戶的青年男女們都精心打扮自己,姑娘們穿上最漂亮的衣服,佩戴上平日都不佩戴的各種裝飾品,小夥子們穿上整潔的服裝,帶上心愛的葫蘆笙,在三月十二至十八這七天齊聚到一起,盡情的歌唱,盡情的歡跳。當男女雙方互有情意時,便雙雙離開集體,走入松林中,走進山花爛漫的原野,走進大自然的懷抱。這段時間裡,藍天新月下的新山鄉,成了歌舞的海洋,山林間、河流畔到處都是此起彼落的歌聲。蘆笙聲聲,入夜點燃篝火,通宵達旦,歡歌健舞,月起月落。

傈僳族婚禮中有時還會舉行祈雨儀式

一年四季陽光普照的米易縣,是歷史上茶馬古道靈關道上的重要驛站。很長一段時間,當地背夫主要是將蔗糖運到鹽源縣再換回鹽巴背回米易。崎嶇山路上,高山密林里,許多青年男女也在縹緲的山歌里滋生了美好的愛情。

新山傈僳族「約德節」已是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刺繡、紡織這三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李貴平 攝影報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封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八旬老人的「攝影遺產」

TAG:封面新聞 |